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2017-03-23 20:57龚艳郭峥嵘
旅游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金融业旅游业

龚艳 郭峥嵘

[摘 要]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互动耦合是市場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其耦合过程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文章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江苏省2001—2013年两个产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蘇省旅游业与金融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呈现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但存在金融业发展滞后现象;两个产业区域间发展具有显著差异,苏南耦合协调度较高,苏中和苏北协调等级低,且有部分地区处于失调阶段。鉴于此,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创新耦合发展模式等建议,从而促进两个产业良性耦合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金融业;耦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3-0074-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3.013

引言

产业间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相繁荣和互利共赢。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既是金融服务旅游经济,推动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培育金融业增长点、增加金融衍生品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和适应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要推进旅游与金融互动协调发展,鼓励旅游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加大金融支持旅游实体经济力度,使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改进和提升,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一系列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由此可见,旅游业与金融业通过整合两者高度互补的优势资源,可以打造出具备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的双重优势产品,全面提升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顺应并推动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趋势。

国外学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展开,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研究。Vogel从生产运营、经济特点、企业融资等方面入手,对旅游业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航空、饭店、游船、主题公园/游乐园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1]。Peric等分析了1991—2009 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担保的旅游及酒店产业发展情况,得出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融资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及酒店行业的促进作用[2]。Hawkins和Mann分析了世界银行在旅游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3]。Markandya等通过世界银行在旅游业项目投入的分析,指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认为要获得更多收益应加大银行对旅游业的投资[4]。

国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学术研究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金融业支持和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单一方向思考和研究。如杨建春和施若运用贵州和浙江两省的金融、旅游产业发展数据,运用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省金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存在较大差距[5];叶春明和赵宇华认为金融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目前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6];胡文琳[7]、江锋[8]、王智勇和赵越[9]、胡海燕等[10]分别以江西庐山、广东梅州、云南丽江、新疆可可托海景区为例,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症结,提出了消除金融抑制,加大相关金融支持的对策与建议。二是将旅游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具体板块进行互动融合。如王一林从银行视角来将银行业务与旅游产品进行结合,确立了“创建旅游金融特色银行”的战略定位,并在产融结合、养老金融及个人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11];杨复兴和舒海通过“旅游金融”概念的提出,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分析其耦合发展的逻辑脉络,并从银行、证券及保险等3个方面对旅游金融产品进行了创新思考[12]。

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或助推旅游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多,而忽略了金融业如何借助旅游业来发展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这一最终目的;同时,由于数据和资料局限,这一问题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外,两个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机理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而两个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又亟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从产业耦合的视角切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东部经济大省——江苏省为例,对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1 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作用机理分析

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互动耦合发展的理念来源于产业边界模糊[13]、金融中介[14-15]、金融约束[16]等理论,其耦合发展过程在市场需求、企业推动、政府引导等驱动力下形成的,可视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融合过程,并能使产业资本得以积聚及增值[17]。一方面,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传统产业,也对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带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业通过加快和改进自身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保险服务、培育企业上市,助推和支持实现旅游繁荣,并实现金融业价值的增值。两个产业系统相互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图1)。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擴大内需都有显著的作用,可以带动和促进金融业发展。首先,拓宽金融业务范围。主要表现在个体旅游消费方面:一是金融的旅游电子化业务,如旅游刷卡及取现、在线和无线的网上银行等。二是金融旅游卡业务。该业务除具有普通信用卡基本权益和服务外,还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和实现旅游消费的优惠。三是个人旅游信貸和保险业务。金融企业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开展多样形式的旅游者个人信贷和多领域的保险产品体系。

其次,增加金融衍生品种类。一是产品型旅游金融衍生品。对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地产等提供可预见现金流的旅游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其旅游产品做成金融衍生品,借助旅游金融提前回笼资金,盘活内部资产。二是理财型旅游金融衍生品。如携程通过“携程宝”和“程涨宝”产品吸引市场的资金,每个系列产品的本息均不能赎回,其收益用于旅游者选购自身产品,该模式是理财型金融产品的一种变异和应用[18]。

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过程中,多为产业资本追逐金融资本,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深受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不足的困扰,所以,金融业在助推和支持旅游业发展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支持旅游企业信贷。为加大金融支持旅游经济发展力度,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业的市场发展规律及资金需求特点,在制定贷款资金计划时适当提高旅游企业信贷权限和额度。通过创新旅游投资信贷,允许信用及效益好的旅游企业用其特许权、运营权或收费权作为贷款抵押物。针对旅游景区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可推行银团贷款模式[19],实现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企业融资。为推进旅游与金融的产融结合,具有一定资本优势的旅游企业可通过入股金融机构或是金融机构入股旅游企业从而优先获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还可通过发售旅游投资基金券以及发行股票、债券或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支持旅游企业,帮助其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用来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开发。

总之,加快旅游业与金融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大力促进旅游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高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作为市场独立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切实解决旅游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促进产融双方共赢的最终选择,也是拓宽金融市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2 研究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2.1 耦合评价模型

耦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现象[20],当系统内部和谐一致且相互促进时则为良性耦合,而协调性差时则反映为不良耦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作为定量指标,用于测量系统内部或之间要素的相互影响程度,耦合度反映作用程度的强弱但无优劣之分,耦合协调度则是表现为彼此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程度[21]。旅游业与金融业在互动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关联度明显的耦合交互体。所以将旅游业与金融业作为互动的耦合系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定量研究其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为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耦合度模型的建立应首先确定功效函数。设变量(;)为i系统即旅游业系统与金融业系统中第j项指标值,αij和βij分别为该指标值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功效系数xij是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后得到的,指标值在0和1之间,其值越高表示产业发展的满意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1)

旅游业系统和金融业系统各自包含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贡献度可通过集成方法实现,应运用线性加权法来确定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公式为:

(2)

式(2)中为第系统即旅游业系统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为序参量对应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引入熵值赋权法,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变异程度越大对应的熵值越小,表示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反之亦然[22]。其计算步骤及公式为:

对指标做比重变换: (3)

计算指标的熵值: (4)

将熵值标准化: (5)

计算指标的权重: (6)

在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前,可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建立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间耦合度模型对其进行测度:

(7)

上式中,C为系统耦合度,且。C值越大,表明系统间要素互动情况越良好。虽然耦合度模型可反映区域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一致性,但其计算结果却无法反映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整体功效与协同效应。如某地区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水平都较低,而能计算出其耦合度却较高的假象[23]。因此,为评价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互动发展的协调程度,需构建两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8)

式(8)中,D为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业与金融业综合协调指数,反映旅游业与金融业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b为待定系数,一般a+b=1。通过对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访谈发现,由于旅游业与金融业同属于服务业,两个产业之间互动发展的程度基本相当,对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故选定a=b=0.5。为直观解释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所处的时序空间,借鉴廖重斌的研究成果[24],将耦合协调度的区间及等级进行划分(表1)。

2.2 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存在耦合关系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而言,系统内各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不一定存在对应及线性关系,故研究其耦合协调程度首先要建立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指标设置是在两者耦合协调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遵循数据可获取性,科学系统、比例适当、重点突出的原则,再通过频度统计、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来筛选[25]。首先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2000—2014年关于旅游业和金融业指标的文献各为367篇和486篇,选择这些文章中使用频度高的指标;其次界定旅游业和金融业的定义和内涵,建立指标体系;最后向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征询意见,调整和优化两个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旅游产业的测度选择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等9项指标构建区域旅游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6-29]。金融业的功能是服务与助推实体经济,主要由银行、保险和证券3类组成,但考虑到证券指标数据不易获得性,所以就银行和保险两大部门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研究其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性,同时选取存款年末地余额、贷款年末余额、保费收入等10项指标作为金融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0-33]。

3 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大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以“吴韵汉风”著称的江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改革开放30年多来,江苏省旅游业稳步增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7195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24.41%;接待境内外游客5.22亿人次,增长10.9%,占全国15.44%;旅游业增加值3212亿元,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5.43%1。江苏省金融业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34],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2013年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1亿元,比上年末多增332.3亿元,占全国8.2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1836.5亿元,比上年末多增652.1亿元,占全国8.60%;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75.2亿元,占全国4.12%;全年保费收入1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国8.40%①。整体看来,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

多年来,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产融结合力度加大。根据2012年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精神,江苏省旅游局与省邮政公司签署游邮联合战略合作协议,将乡村旅游建设作为贷款融资的重点;2014年江苏省旅游局与农行江苏省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包括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支持下,坚持旅游与金融互动耦合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模式。二是融资渠道得到拓宽。2012年全国第一只智慧旅游产业基金由江苏物泰发起成立,该基金将为有竞争力的智慧旅游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扶持。2013年,为支持江苏旅游项目的发展,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联合设立了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上所述,江苏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的扶持必将使其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得到提升,一方面,旅游业在金融业的支持和助推下,打开投融资之门,优質企业必将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金融业在服务旅游经济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3.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江苏全省及其省辖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4)、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江苏旅游业年度报告、江苏13市统计年鉴及1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保证了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在已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值高达0.971,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根据公式(3)~(6)对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表2)。

3.2 实证分析

3.2.1 全省情况分析

据上述耦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数值(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表明两个产业13年间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来看,2003年、2013年出现下降情况,其余年份均为上升状态。形成以上情况的可能原因在于1999年实行的黄金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旅游的迅速发展,2001年、2002年旅游业增速明显。2003年受SARS疫情的影响,使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下滑。2004年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同比增长率达到225%。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的奥运会对江苏旅游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未见明显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动了江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2012年后世博时代使旅游业发展趋缓。2013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雾霾天气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外游客减少,造成江苏入境游出现了“双下降”1。从金融业综合评价值来看,各年均呈現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0%。究其原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好转和各项扩大需求的政策作用下,2001—2003年江苏金融业保持稳定的增长。2004—2007年江苏省经济连续保持高位平稳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增速明显。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吸引外资大幅减少,增幅有所下降。2009年银行机构数大幅提升,共设立各类银行机构44家,相当于前5年机构设立的总和,全年新增贷款9137.6亿元,创历史新高2。2010年以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金融运行平稳,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13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增速又出现加快势头。根据旅游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情况优于同期的金融业,而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说明了金融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制约了江苏旅游业的发展。

从2001—2013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分布来看,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度在0.855~1.000之间,其均值为0.979,表明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性良好,要素之间互动强劲。与此同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在0.238~0.949之间,其均值为0.643,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2001—2004年为失调阶段,该阶段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低且协同度较弱,两个产业之间促进作用不强;随着2005年江苏经济总量、三大需求、工农产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3,旅游业与金融业的综合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两个产业在特色旅游金融服务、旅游多元化融资渠道、旅游保险市场、旅游企业支付环境、旅游消费贷款、旅游金融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耦合发展,产业间的互动耦合也进入协调阶段,2005—2013年协调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逐步增强。

3.2.2 分区分市情况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情况,依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均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值(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省13市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基本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从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来看,苏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均值分别为0.770和0.673,苏中地区次之为0.419和0.379,苏北地区最低仅有0.292和0.261,苏中、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都低于全省平均值。由此可见,苏中和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带动效应远不如苏南地区,对整个江苏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较弱。从分市情况来看,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均值为0.938,而金融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南京,均值为0.882,全省两个产业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仅为0.045和0.152。南京、无锡和苏州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均值超过0.70,为两个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常州、镇江和南通的均值低于0.70超过0.40,为两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扬州、徐州和连云港的旅游业均值低于0.70超过0.40,金融业均值却低于0.40,为旅游业发展中等而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的两业均值低于0.40,为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将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进行对比,>的地区有南京、常州、苏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从耦合度平均值来看,2001—2013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除宿迁(0.840)外,其余地区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度值都大于0.90,表明各地区两个产业系统要素之间达到较好的共振耦合。同时,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13市的耦合协调度在0.316~0.951之间,其均值为0.643,协调度最高的是南京,最低的是宿迁。苏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0.842)显著高于苏中(0.582)和苏北(0.479),苏南5市均為协调状态,其中,南京、苏州达到了优质协调;苏中3市虽然也均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南通和扬州为初级协调,而泰州仅为勉强协调;苏北5市大都为失调状态,仅徐州和连云港为勉强协调。

3.3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影响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的因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区位、资源条件及政府政策支持,而影响两个产业耦合的内部因素则由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外部因素角度来看,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带,紧临上海,经济基础较好,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便捷,“苏南模式”“昆山之路”“江阴板块”等一系列优质发展模式成为支撑苏南经济高速增长的生力军[35]。苏中、苏北距中心城市的位置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比较弱,经济基础远不如苏南地区发达。同时,苏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知名度较高,截止2014年10月,江苏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点160家,其中,苏南5市就占有98家1。相反,苏中、苏北大多地区旅游资源欠缺,高品质的景点和项目不足[36],导致金融业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投入,出现南通、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等旅游业发展滞后型城市。此外,政府政策对产业间耦合发展方面提供指导,宽松的政策有利于产业分工和协作,从而促进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江苏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方面整体较弱,且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旅游企业流入的引导资金不足、政策执行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地困难、推进缓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等问题。

从内部因素角度来看,旅游业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影响了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江苏旅游业虽然在过去35年实现规模从小到大的跨越,产业地位明显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苏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市中南京、无锡和苏州属于旅游发达地区,镇江和常州为旅游较发达地区[37],且金融业支持力度较大,两个产业耦合紧密,协调度等級较高。而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由于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信用等级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出现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高等现象。对于2004—2012年江苏出现的金融业相对旅游业发展滞后现象,表明金融业中资本市场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固守风险规避,要求资金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收益率,而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难以控制,相悖的供需加大旅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另外,按照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倾向于贷款给抵押充足的企业或者项目,而部分景区采用经营权、收费权等未来收益的方式抵押,由于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严重制约了金融对旅游的支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2001—2013年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综合评价值在13年间得到了大幅提升,分别从0.032、0.101增加到0.883、0.918。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超前且金融对旅游支持力度不够,两个产业间的联合多为旅游资本追逐金融资本。

(2)旅游业与金融业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变化不大,其均值为0.979,说明两者要素互动强劲。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从2001年的0.238提升到2013年的0.949,协调等级也越来越高,2005年作为耦合协调度的分界点,之前为失调阶段,之后进入协调阶段。

(3)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发展具有显著差异。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13市中>的地区有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4)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江苏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皆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而耦合协调度数值显示达到优质和良好协调的城市只有南京、苏州和无锡,尚有淮安、盐城和宿迁处在失调阶段,其余地区虽然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仅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

4.2 建议

综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产业自身的特点更是制约两业耦合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互动过程中,旅游业的资金缺口大与信用等级低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实现金融的支持,首先应提升旅游业的信用等级。江苏旅游企业通过探索项目“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轉让―经营―转让)等模式[38],转让一定时期特许权、运营权或一定比例收费权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信用保证,增加信用等级。其次是拓宽金融业的信贷方式。针对旅游景点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对于江苏“三圈三带三轴”规划内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可发展信贷组合管理工具——银团贷款,而中小旅游企业可以实行联保联贷等方式,实现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最后是强化旅游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完善旅游区各项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线上、线下支付、消费等旅游电子化服务。在江苏全省推行金融旅游卡,金融机构联手旅游企业结成战略同盟,集信用卡和旅游服务、消费功能于一体,实现“一卡在手,玩转江苏”。此外,金融机构应简化个人旅游信贷的申办程序,鼓励使用个人信用担保来实现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創新耦合发展模式。为促进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借鉴已有的参考文献[39-41],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可采用以下3种模式:主动耦合模式、互动耦合模式和重组耦合模式。耦合协调均值处于失调阶段的淮安、盐城和宿迁适用主动耦合模式,旅游业主动争取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则跨越该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来促进和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此模式是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最基本模式。对于已经达到协调但等级较低的镇江、常州、南通、扬州、泰州、徐州及连云港可采用互动耦合模式,该模式强调两个产业要素相互渗透、两个产业资本互动耦合,实现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的两业产融结合历程,最终达到改变对方产业链的目的。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的不断深入,对于耦合协调度达到优质和良好的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区,可以采用目前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最高形式——重组耦合模式,该模式引入金融业的理念和做法,通过旅游资源、产品等方面的资产化,放大和创造旅游要素价值,扩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使旅游业在重组发展中提升自身的价值链,形成新型的旅游金融发展方式。

本研究从产业耦合角度研究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利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两个产业的良性耦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对研究模型的运用不够深入,导致区域内横向比较和区域间纵向演变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Vogel L H.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 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 [M]. Song Rui, Lin Hong, trans. Beijing: Citic Press, 2003: 7-16. [哈罗德·L·瓦格尔. 旅游经济学: 金融分析指南[M]. 宋瑞, 林红, 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3: 7-16.]

[2] Peric J, Mujacevic E, Simunic 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vestment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1,(1): 1-17.

[3] Hawkins E D, Mann S. The World Banks rol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 348-363.

[4] Markandya A, Taylor T, Pedroso S.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Recent World Bank Experience [R]. Bizkaia: BC3-Basqu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2014: 20-25.

[5] Yang Jianchun, Shi Ruo. Comparison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and Zhejiang [J]. Social Scientist, 2014, (6): 88-92.[杨建春, 施若.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比较——以贵州、浙江两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14, (6): 88-92.]

[6] Ye Chunming, Zhao Yuhua.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J].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10): 57-61.[叶春明, 赵宇华.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10): 57-61.]

[7] Hu Wenlin. Suggestion on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Lushan in Jiangxi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12): 80-82. [胡文琳. 金融推动旅游文化发展的建议——以江西庐山为例[J]. 金融与经济, 2012,(12): 80-82.]

[8] Jiang Feng.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J]. China Statistics, 2014,(5): 44-46. [江锋. 金融支持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统计, 2014,(5): 44-46.]

[9] Wang Zhiyong, Zhao Yu.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7,(7): 113-116. [王智勇, 赵越. 金融支持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丽江为例[J]. 經济问题探索, 2007,(7): 113-116.]

[10] Hu Haiyan, Huang Lin, Luo Honglian.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choice of financial support: With financial backup for the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5A Keketuohai natural attraction as a case [J].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2, 33(6): 32-38. [胡海燕, 黄林, 骆红莲. 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金融支持路径选择——以金融支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可托海景区发展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32-38.]

[11] Wang Yil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ourism financial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2,(7):9-11. [王一林. 旅游金融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 国际金融, 2012,(7): 9-11.]

[12] Yang Fuxing,Shu Ha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inance [J]. Tourism Research, 2012,(3): 20-22.[楊复兴, 舒海. 旅游金融的发展思考[J]. 旅游研究, 2012,(3): 20-22.]

[13] Choi D, Valikangas L. Patterns of strategy innovation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19(4): 424-429.

[14] Shaw S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Shao Fujun, Xu Xiaoming, trans.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20-26. [爱德华·S·肖.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邵伏军, 许晓明,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8: 20-26.]

[15] Mckinnon I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Lu Co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15-21. [罗纳德·I·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 卢骢,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8: 15-21.]

[16] Hellman T, Murdock K, Stiglitz J. 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J]. Economic Herald, 1997,(5): 42-47. [托玛斯·赫尔曼, 凯文·穆尔多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金融约束: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经济导刊, 1997,(5): 42-47.]

[17] Cheng Jin, Lu Lin, Zhu Fubiao. On the study progress of tourism industrial merg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13-19. [程锦, 陆林, 朱付彪.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1, 26(4): 13-19.]

[18] Yang Qingkun. The “sweet honey” of finance and tourism [EB/OL]. www.traveldaily.cn, 2014-11-04. [杨青锟. 金融与旅游的“甜蜜蜜”[EB/OL]. www.traveldaily.cn, 2014-11-04.]

[19] Zhao Qingqing. Chinas Syndicated Loan Marke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D]. 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赵青青. 我国银团贷款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0] Illingworth V. 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92-93.

[21] Yang Shihong, Liao Chongbin, Zheng Zongqi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 Beijng: Science Press, 1996: 114-119. [杨士弘, 廖重斌, 郑宗清. 城市生态环境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14-119.]

[22] Ou Xiangjun, Zhen Feng, Qin Yongdong,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on level and ideal impetu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5): 993-1002.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等.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

[23] Gao Nan, Ma Yaofeng, Li Tianshun,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 [J].Tourism Tribune, 2013, 28(1): 62-68.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24] Liao Chongbin.Quantitative judg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ou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J].Tropical Geography, 1999, 19(2): 171-177.[廖重斌. 環境與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25] Cao Lijun, Wang Huadong.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dex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1998, 18(5): 526-532. [曹利军, 王华东.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 526-532.]

[26] Qian Lei, Wang Yuming, Wu Wenjia. The differences and changes of provinci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 31-38. [钱磊, 汪宇明, 吴文佳.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J]. 旅游学刊, 2012, 27(1): 31-38.]

[27] Zuo B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1, 240(10): 82-90.[左冰.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及其贡献度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240(10): 82-90.]

[28] Zhang Yuping, Wahap Halik, Dang Jianhua, et al.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economy-ecological system in turpan area [J]. Human Geography, 2014, (4): 140-145. [张玉萍, 瓦哈甫·哈力克, 党建华, 等. 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 人文地理, 2014, (4): 140-145.]

[29] Gong Yan, Guo Zhengrong.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angsu tourism: Analysis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DEA and Malmquist index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28(4): 7-12. [龚艳, 郭峥嵘. 江苏旅游业发展效率及对策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4): 7-12.]

[30] Zhu Yingli, Li Xiaoji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25(5): 69-73.[祝英丽, 李小建. 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69-73.]

[31] Wang Yongsheng, Ao Haiyan, Chen Hang.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 7(4): 304-308.[王永胜, 敖海燕, 陈航.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7(4): 304-308.]

[32] He Yiqing, Liao Wenqiang, Bai Caiquan, et al. A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six provincial capitals of central China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31(7): 70-75.[何宜庆,廖文强,白彩全,等.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31(7): 70-75.]

[33] He Ruiya, Zhang Yuxi.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public finance system: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8 provincial regions of China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28(7): 31-37. [和瑞亞, 张玉喜.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28(7): 31-37.]

[34] Project Group. The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Jiangsu financial industry [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10(5): 47-55. [课题组. 江苏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47-55.]

[35] Pan Linyuan, Ji Wenlin. The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Jiangsu [J]. Contemporary Economics, 2008,(5): 89-93. [潘林元, 吉文林.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08,(5): 89-93.]

[36] Fang Falin, Jin Lijiao, Zhang Yuejun. Research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e gear model: Taking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lopolis as an example [J].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36(2): 89-93. [方法林, 金丽娇, 张岳军. 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6(2): 89-93.]

[37] Yu Fenglong. Spatial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iscrepancies in regional tourism in Jiangsu [J].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 25(4): 31-36. [余鳳龙. 江苏省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5(4): 31-36.]

[38] Project group of Zhangjiajie central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urism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J]. Finance Economy, 2012,(4): 23-25. [中國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旅游经济提质转型与金融资源配置:张家界案例研究[J]. 金融经济, 2012,(4): 23-25.]

[39] Liu Xiaoch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Convergence [D]. Chengdu: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 [刘小差. 金融业融合发展研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0] Zhu Haiyan.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Model of Tourism Industry [D]. 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4. [朱海艳. 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4.]

[41] Gao Lianhe. The “three steps” strategy of gradual convergence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J]. Hainan Finance, 2013, (3): 82-85. [高連和. 金融与文化产业渐进式融合的“三步走”战略[J]. 海南金融, 2013, (3): 82-85.]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uple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Finance: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GONG Yan1, GUO Zhengrong2

(1. Business Schoo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2.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between tourism and finan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motivated by market supply and consumption demand. The coupled process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 It could be viewed as an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utual dependence, infiltr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al economy and virtual economy. Furthermore, it leads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industry capita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of tourism and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oupling. By the use of the coupled evaluation model,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of both industries is measured,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finance, as well as some other industries. First, the mechanism for interactive coupling between the tourism and financial industries is analyzed. We find that the tourism industry could promot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finance could also promote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Second, a coupled evaluation model and an index system are buil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dustries in coupled coordination. At last, taking Jiangsu, an eastern province of great economic importance, as an example,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 from 2001—2013 for coupled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finance are analyzed for the whole province, including three significant regions and 13 cities. As shown in the results in the sample years, both industries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of tourism and finance increasing from 0.032, 0.101 to 0.883, 0.918.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has fallen behind that of tourism. Furthermore, there is notable coupling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with 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increased from 0.238 in 2001 to 0.949 in 2013. There is an obviou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s are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s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south Jiangsu, central Jiangsu and north Jiangsu, and there are seven cities whose tourism industries developed better than their financial industrie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degree of regional coupled coordin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average for coupled values in south Jiangsu is the greatest at 0.842. In the three cities in central Jiangsu, the development reaches coordination, bu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low. Nantong and Yangzhou are at elementary coordination, and Taizhou barely reaches coordination. The five cities in north Jiangsu are mostly out of coordination, with Xuzhou and Lianyungang barely reaching coordin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gree of coupling between the tourism and financial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external factors mainly involve the economic base, location,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and 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decid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es themselves. The paper therefore suggests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services and seeking innovation in coupl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upl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financial industry; coupled evaluation model;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金融业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PYRAMID PAINS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
旅游业
金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