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防范

2017-03-24 22:34李翠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4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李翠玲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 完善传染科护理感染的预防对策。方法 对60例次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次危险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处理不当13例次, 占21.7%, 针刺伤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实施预防措施前, 620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54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8.7%;实施预防措施后, 708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11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1.6%;实施预防措施后危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预防措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染科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频率较高, 应当注意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养, 规范感染科护理工作, 从而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传染科;危险因素;护理;预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87

我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一些传染性疾病呈现出高发的趋势[1, 2]。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传染科护理中出现的危险因素, 并提出完善护理感染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3月本院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件共60例次, 对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事件当中主要的护理人员性别均为女性, 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27.8±2.6)岁, 护理年限1~15年, 平均护理年限(9.3±2.1)年。

1. 2 方法 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传染科发生的护理行为危险事件60例次的资料进行分析,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比较实施预防措施前(2015年10月~ 2016年3月)、实施预防措施后(2016年4~9月)危险事件发生率。

1. 3 预防措施

1. 3. 1 健全安全质量制度 对传染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 需要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遵守, 对于相对薄弱等环节进行重点的规范, 对锐利器械进行严格的控制, 废弃标本以及具有感染性的敷料进行妥善处理, 在规定地点进行统一销毁处理[3-5]。使用一次性的消毒物品, 并构建消毒隔离常规和质量分析, 在醒目的位置贴放宣传标语。护士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同时依据病情的具体情况, 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3, 6]。

1. 3. 2 加强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科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己的个人防护。首先是注重手的清洁, 手是医院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护理过程中应当是一人一巾一消毒, 在护理前后都应当使用肥皂在流动水中洗手, 必要时候对手部进行消毒[7, 8]。另外将与手部接触的各类器械和卫生用具也进行消毒处理。在自身出现患病、手外伤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接触病人, 避免交叉感染。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应视为有血源性传染疾病的传染源, 与此接触的时候应当戴上手套, 降低传染的可能性, 加强自身防护意识[9-11]。

1. 3. 3 加强对物品的消毒 对传染科患者进行输液的时候, 应当一人一管一带, 每天更换湿化瓶内的无菌蒸馏水, 每周使用消毒液浸泡湿化瓶两次,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把握吸痰时间, 防止吸痰过程中对气道黏膜的损伤[12, 13]。對于患者使用过的穿上用品等放置到专用的污染袋当中, 并且送到专门的污染室进行消毒处理。患者的口杯、脸盆、痰盂等也应当每日进行更换, 一次性物品使用之后进行统一的回收, 并进行无害化的处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危险因素分析 2015年8月~2016年3月本院传染科共发生60例次危险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处理不当13例次, 占21.7%, 针刺伤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见表1。

2. 2 实施预防措施前后危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预防措施前, 620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54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8.7%;实施预防措施后, 708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11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1.6%。实施预防措施后危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预防措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传染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质的疾病, 能够在人群中相互的传播, 病原体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传染到不同的个体[14-16]。传染科护理人员由于对于传染病患者有直接的接触,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具有传染 的危险因素,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另外, 传染科护理人员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自身的护理行为进行规范, 出现情况需要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判断, 沉着冷静[17, 18]。

本研究结果表明, 60例次危险事件, 其中交叉感染29例次, 占48.3%, 消毒液处理不当13例次, 占21.7%, 针刺伤12例次, 占20.0%, 肺部感染6例次, 占10.0%。实施预防措施前, 620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54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8.7%;实施预防措施后, 708例次护理行为中, 危险事件11例次, 危险事件发生率为1.6%;实施预防措施后危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预防措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传染科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频率较高, 应当注意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养, 规范感染科护理工作, 从而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红莲.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3, 49(49):58-59.

[2] 武传霞.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10):430.

[3] 张春艳, 常瑞.传染科护理行为的感染危险因素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2, 3(3):134-135.

[4] 谭双燕.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 23(5):190.

[5] 葛金英. 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大众健康(理论版), 2012(11):298.

[6] 邓德慧. 传染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 大家健康(旬刊), 2014(6):264-265.

[7] 李新, 薛芬. 传染科护士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 医药论坛杂志, 2011(17):130-131.

[8] 刘宝咸, 李娜. 传染科护士面对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9, 20(12):123-124.

[9] 张丽梅. 浅谈传染科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11):245-246.

[10] 林小娟, 洪清慧. 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5):112-113.

[11] 杨莹. 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國保健, 2009, 25(19):886-887.

[12] 张友谊. 对传染科护士面对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 中外医疗, 2009, 28(26):118.

[13] 王雄心, 魏娜. 传染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与安全防护. 临床医药实践, 2010(8):507-508.

[14] 段秀芬. 基层传染科护士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健康大视野, 2013(2):294.

[15] 刘瑞平, 张义文. 传染科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 健康必读(旬刊), 2012, 11(9):120.

[16] 刘凤惠. 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母婴世界, 2015, 25(2):263-264.

[17] 王静, 王婷, 刘红. 传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12):701-702.

[18] 徐从翠. 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157-158.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