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数字在唐诗篇目中的妙用

2017-03-24 10:07邵梦涵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唐诗数字

邵梦涵

内容摘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唐诗篇目中,有许多运用数字的诗作,其中数字的作用主要有渲染、对比、夸张、讽刺和表达哲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唐诗 数字 作用

欣赏唐诗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嵌着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既无形象,也无深刻内涵,但一经诗人妙笔点化,却会变得形象生动。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唐诗篇目中,运用数字的诗句较多,它们在描写景物及表达诗人情感方面有着十分巧妙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教学时重视这些数字的分析,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加深对唐诗的理解。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一问题。

一、运用数字进行渲染与对比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唐诗中,有的数字起着渲染作用,还有的表达对比的效果。

(一)渲染作用

数字在唐诗中的这方面的作用,我们来举例分析。柳宗元的《江雪》(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首先,诗人以“千山”与“万径”作远景,在这个宏大寂寥的背景烘托下,远景切换到近景“孤舟”和“独钓”,一气呵成。可以说,没有“千”、“万”两字的渲染,下文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最寻常的形象。可是,诗人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中后,便化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为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正是“千”和“万”的运用,使整首诗动静完美互渗,渲染出孤独凄清的气氛。由此,数字的渲染作用可见一斑。

(二)对比作用

李绅的《悯农》(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写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笔下的数字推进加大,翻番奇变,把一粒种子变成了谷梁满仓,表现出勤劳的农民获得了丰收。然后作者又笔锋一转,点出农民惨遭饿死的悲惨结局。诗人通过数字将“一”与“万”、“丰收”与“饿死”形成尖锐的对比,从而得出触目惊心的结论,揭示出中唐时期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数字的对比作用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提升了诗作的感染力,也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二、运用数字表示夸张与讽刺

除了上面所说的渲染与对比作用,数字还有两个作用。

(一)夸张作用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美誉,这得益于他对数字夸张手法的运用。如《望庐山瀑布》(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这样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数字的描写使我们领略到了庐山的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喷涌飞腾,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以千尺潭水衬友情之深;“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以时间久远写蜀道艰险难行;“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数字极写天台山之高耸入云。数字构成的极端的夸张赋予了诗歌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也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二)讽刺作用

杜牧的七绝《江南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南史·郭祖深传》载:“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诗中杜牧所强调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寺院的数字说少了。当初南朝统治者佞佛迷信,劳民伤财,如今寺庙都已成为历史遗物,沧桑地立于江南烟雨中。作者通过数字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滥修佛寺会使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表达了晚唐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数字表示讽刺的作用可以使作品在单纯审美中更平添一丝深刻内涵。

三、運用数字表达哲理

我们先来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在想象中纵横多维的空间描写。诗句看似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普通的登楼过程,实而意涵深远,耐人寻味。“一”字使人产生了一种高瞻远瞩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又如杜甫咏泰山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尤其其中的数字“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运用数字表达哲理可谓精妙绝伦。

总之,在我国古代唐诗文化宝库中,数字入诗的例子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数字入诗,用处颇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在教学时不要忽视。

[注:论本文指导教师为费振新]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育系小教142班)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唐诗数字
唐诗赏读
答数字
唐诗赏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唐诗赏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数字看G20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唐诗新学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