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2017-03-24 10:31贺拥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主导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贺拥军

摘 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教师总容易坐错了位置,不是履行教练的职责。具体表现是教师嚼得过烂,知识点分析得过细,教学过程的设计太精密,教师导一步,学生走一步,学生的思路紧紧被控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线条上,教师成了旅游团中那个排头拿小旗带队的导游,学生就象旅游团的队员一样,好看不好看都得看,爱看不爱看也得看,看不看都不能随便离队。更可怕的是这些已经成了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 主导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个很艰难的过程,难就难在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个方法,其核心在于教育者的思想。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是源自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如同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必须饮食。饮食,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饮食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和追求。但为什么学习这种活动却普遍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了教师手中摆布的木偶。没办法,就只好用书山有径、梅花香来之类的话来劝勉。

学习的过程是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学习过程。在人的實践活动中,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了客体,使得客体有了更多的客体属性,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又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了自己能力,于是,主体的变化必然引起客体的变化,随着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新的客体和客体的新属性会不断出现,同样,客体的变化也促进着主体的变化,新客体的出现,又要求着主体具有新的认识能力。所以说,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确立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用以说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旨。人的学习是个认识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个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个实践过程。因此,用实践的观点来理解和解释学习的过程更有助于揭露学习的本质。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这个角度去审视新教材,我们也必须从实践的这个角度去应用新教材,也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区分点:应试教育注重结果,素质教育注重过程。

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的实践过程,我们就必须明确如下几点:

1.实践首先是主体的自身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作用。就学习而言,就是学生在学,就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和追求,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则是把学生视为装知识的容器,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教师的备课和讲课。备课,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的“程序”,把知识“嚼烂”;讲课,就是教师把设计好的知识程序“演”出来,就是教师用指头抠出来“嚼烂”的知识塞进学生嘴里,所谓好课、公开课就是比比谁演得好。这是一种否认主体性的教育。我们应该转变一个观念,即教学不是比谁“讲得好”,而是要比谁的学生“做得好”。

2.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我们常常把学生上课大胆积极发言看成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外在的积极的活跃性并不是人实践的能动性的本质,动物在一些活动过程中也可以表现出极大的兴奋状态。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本质是人的实践的目的性,目的性贯穿在人的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始终,并且是人实践活动的动力。其实,这就是我们老师们在天天说的“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学习的目的才是能动性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语文学得好的孩子,或说作文比较好的孩子很大因素是自己“好”,能在“好”上下功夫,是所有教学的最高境界。

3.主体的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和发展的。表面上看,人的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客体,目的是“果”,但是主体的能力却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现在都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第一大弊端是“只为教知识而教”,但是还没有认识到任何实践活动都可以发展人的能力,我们在高举“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大旗时,是否存在着一种认为只有学习知识才能使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的片面认识呢?

4.人是借助于工具来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因此,在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特别注重学习和掌握对工具的使用,并应把这一点看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落在学生的主体身上,目的是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而不是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不是省略掉实践的过程只呈现给学生结果。具体地说,教师主导就是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和环境,就是让学生自己“吃”,而不是“嚼”给学生吃,不但要让学生自己嚼着“吃”,而且更要让学生明白和体会到“嚼”着吃的好处,从而自己去找“食儿”吃(即目的性)。

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教师总容易坐错了位置,没有去履行教练的职责,而是频频坐在船头,作为主体带着学生漂流起来。具体表现是教师嚼得过烂,知识点分析得过细,教学过程的设计太精密,教师导一步,学生走一步,学生的思路紧紧被控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线条上,教师成了旅游团中那个排头拿小旗带队的导游,学生就象旅游团的队员一样,好看不好看都得看,爱看不爱看也得看,看不看都不能随便离队。更可怕的是这些已经成了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主体性就是自主性。任何学习都是自学,因此好的教师是导学生自学,教师的主导应该导在使学生自主性的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上,而不是陪学生走完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导方法,导信心,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素。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是依附在学生的主体上的,越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越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性。

猜你喜欢
主导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中职物理教学的主导与主体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企“主导”肯尼亚基建项目遭非议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