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化学教学“添彩”

2017-03-25 17:03鲍继才
化学教与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添彩优秀传统文化化学教学

摘要:化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应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传统文化在化学学科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要让学生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2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7

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沉积着中华五千年的底蕴,博大而精深,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也曾说过:“传统文化是维系教育的根本。”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于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但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也会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使化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科学知识的累积,“在没有厌恶并在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饮料”。同时也让学生感到化学具有趣味性和深刻性,激发他们对化学的求知欲望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喜爱,让他们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收效上佳。

一、诗词导入——引人入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渗透一些诗词,既让学生感到新颖,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在讲到“环境保护”一节时,笔者引入新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小桥流水人家”, 这是一幅幅多么撩人的自然美景。曾经,人们是那样和谐愉快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今,“潘多拉的魔匣”被打开了,“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黄入天”、“阴霾漫漫天地寒,举目苍茫恍如烟”,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1]

诗词的引入,使学生不再感觉化学是呆板生涩难懂的自然科学的面孔,耳熟能详的诗词宛如一股清新的泉水沁进学生的心肺,令其心旷神怡,既给学生一种振奋感,也使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实验过程中渗透化学史——人文熏陶

著名化学教育家傅鹰多次讲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介绍化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得以放松一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而且能够濡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笔者介绍:“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天然的纯铁,原始的炼铁方法,是在山坡上就地挖个坑,内壁用石块堆砌,形成一个简陋的‘炉膛,然后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进‘炉膛,依赖自然通风,空气从‘炉膛下面的孔道进入,使木炭燃烧,部分矿石被还原成铁。由于通风不足,‘炉膛又小,故炉温难以提高,生成的铁中混有许多渣滓,叫毛铁。[2]后来经过几千年不断的艰苦探索,终于突破了炼铁所需要的高温和许多的技术难关,发明了‘固体还原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发明了‘生铁铸铁法。从而炼出了液态生铁,使中国比欧洲国家早1000多年跨入了‘生铁时代。后来,欧洲人在我们祖先炼铁的基础上经过改进,把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混合加热冶炼生铁。[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而现在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通过介绍我国冶铁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吸收了无尽的精神营养,激起学生的敬仰之情,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其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增强了其学习动力,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评述习题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拓展视野

习题是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总结和延伸,笔者发现在很多习题中都有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描述,而许多老师往往对此忽略了,只把注意点放在对于问题的解决上,只注重解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和结果。而笔者以为在习题中出现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出题者的意图还是想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物质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些常识,同时也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使之不再枯燥乏味。

笔者在讲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醋又称食醋,我国古籍《周礼》、《论语》中都有关于醋的文字记载。两千多年来,作为烹调五味之首,醋将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醋有米醋、陳醋、香醋、白醋等多种,丰富着食物的色、香、味,使中华美食享誉世界,它是一种含乙酸的酸性调味料。6克乙酸被氧气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8.8克和3.6克水。请根据计算回答:(1)乙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2)乙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3)请通过计算确定乙酸的化学式。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醋酸的内容,醋酸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紧扣本章的教学内容。介绍醋文化,使学生感受化学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对联对学生励志——激发潜能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的奇葩,一副好的对联能给人以警醒和启示。笔者在教学中也常以对联的形式给予学生鼓励,激发他们的潜能与斗志。一次分组实验时,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做,一小部分同学却作为“旁观者”,不愿意动手去做。笔者依据情景在黑板上写了幅对联:量杯量筒,量量学识深浅;试管试剂,试试水平高低。这幅对联巧妙地把化学概念和器材名称嵌于联语中,不但具有幽默感而且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

有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也很认真,但成绩老上不去,在和他们谈话中得知一部分同学很沮丧,甚至一度想放弃,笔者及时和他们分析原因,并且告诉他们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操之过急,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根据处在农村的优势,学生对春天的麦苗的长势和家里磨刀用的磨刀石的情况一目了然,送给他们一幅对联:“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时有所亏。”让他们相信自己,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五、传统书法运用于书写中——陶冶情操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蕴含着自然的灵性、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认真工整的书写能培养学生专心、细心、耐心和恒心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在化学教学中,起码的书写要求就是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但许多学生的书写龙飞凤舞毫无章法,有的甚至自己刚刚写过的字就不认识了,而大多数老师平时也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书写却不作要求,总认为那是语文老师的事。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认真工整书写,而笔者在平时的板书或作业批语时都认真用楷书书写,给学生做个榜样。在笔者的熏陶下,学生课堂笔记、作业都工工整整,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感觉,学生的作业经常被学校拿去展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书写的信心和学好化学的愿望以及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其他学科作业的工整书写。

六、化学知识渗透于实践中——感悟生活

传统生活中有许多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但由于司空见惯,都没有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破解传统的生活,会给学生一个崭新的天地,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愿望。

(1)宣扬富有中国味道的化学——传统食品

前一阶段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她摒弃了现在美食领域日益膨胀的奢侈无度、奇技淫巧,惦记着传统生活中质地,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生活中简单、朴素的美食。

化学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密切的,在教学中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也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讲到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时,笔者让学生回家利用周末向母亲学习如何使用纯碱、如何蒸馒头等。充分体验一下酸和纯碱反应原理的实践活动,也让学生体味一下母亲平时在家的辛劳,知道生活的艰辛,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要珍惜粮食、爱护粮食,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爱自己的父母。

在讲述“分散系”一节时,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食品——用卤膏(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点制“豆腐”的传统制作方法,并告诉学生豆腐中富含植物蛋白,是最廉而最滋养的食料,少吃或不吃一些油炸、膨化的小食品。

(2)揭示传统的降妖捉怪的把戏——破除迷信

科学以其伟力和深奥在教育中招致了迷信 , 如何祛除这种迷信?掌握科学知识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在讲到酸碱的性质时,笔者扎了一个稻草人,并给其穿上了漂亮的纸衣服,模仿江湖道士手拿木制的宝剑,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用宝剑沾了沾放在讲桌上水槽的水,向稻草人刺了一下,刺中的地方“鲜血”直流。全班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笔者指出水槽中水是氢氧化钠溶液,稻草人身上的纸衣服是经过酚酞溶液浸泡过的,学生恍然大悟。

同时笔者告知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一些人利用人们的无知,运用生活中化学现象,借助迷信活动骗取财物,特别是在地处偏远、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广大老百姓深受其害。现在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揭示这些真相,希望同学们不再迷信,并把这些知识传递给父母和亲戚朋友,扩大反对迷信的宣传力度。”

七、用多媒体展现历史——记住教训

在教学中,我们不单单让学生记住青铜器的制造、钢铁的冶炼、火药的发明等优秀的传统,也应记住历史给予我们的一些深刻的甚至惨痛的教训。

比如在讲到氯气性质时,氯气有毒,学生在历史中也学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伊泊尔战场(现比利时境内)对英法联军释放了180吨“毒瓦斯”氯气,使1500人中毒(其中死、伤、俘各约1/3),所以欧美国家都将这一天视为人类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学武器的日子。这是不是人类第一次使用现代化学武器的最早时间呢?笔者给同学们展示了一段出自《清朝野史大观》一篇叫“八国联军”中的记载:“大沽既陷,联军将攻天津,中途被围于义和团……。六月大举攻天津,马玉昆、聂士成苦战三日,英军以绿(氯)气炮进击,不能敌,天津遂陷。绿(氯)气系化学中最毒之药品,猛烈之绿(氯)气炮,人触其气,脑髓中之神经系立死,百步之内无幸存者,为文明战争所禁用。今英人独于天津试之,殆视义和团为野蛮之举动,故以野蛮手段对付之耶……”[4]笔者同时解说:“这是对1900年夏,英、法、俄等八国发动侵华战争,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后向天津推进的真实记录。其对绿(氯)气炮的描述是不容质疑的。也就是说人类首次使用毒气作为战争手段的时间要比原来欧美认定的时间提前15年,其地点也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伊泊尔战场,改为我国的天津,使用者及受害人也应由新兴帝国主义的德国对老牌帝国主义的英、法,改为新、老列强的八国联军对我为维护自己国家独立而战的义和团团民!这是与火烧我圆明园、杀掠我北京城并列的列强侵华野蛮罪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牢记在心!当然也更应该好好汲取这‘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学生也对此感触颇深,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的化学课我感触颇深,为了使这一历史惨剧永远不再重演,也为了我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永远不再遭受各种化学武器的毒害,我们必须反对一切化学武器!同时,我们当然还要学好化学,掌握对一切化学武器的防卫手段,把中国变成一个科技强国,使一切化学战争的发动者最终都被掌握着化学知识的人民所消灭!

八、设立读书角——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说:“中国的學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不如欧美人,科普书籍在国外极为畅销,但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却不很多,这可能是影响中国科技不如西方的一个原因。”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传统文化、古典书籍中记载的内容与现在的化学学科有很多联系,往往会对其产生兴趣,这时笔者利用每周一节晚自修让其阅读一些古典、科普等书籍,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和探索传统知识与化学甚至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其能够进行外延拓展,增长见识,不但提高了个人的鉴赏水平,同时丰富的民族传统精神资源、伦理资源也会养护他们的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笔者只是撷取了其中的几朵浪花,还有更深邃的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审美情趣,内化了学生的行为准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笔者也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了许多、语言也丰富了许多。

参考文献

[1] 鲍继才.让古典诗词为化学教学服务[J].化学教育,2008(1):34

[2] 王祖浩主编.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41

[3] 孙成余.文理交融策略在“金属”教学中的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4):30

[4]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奇妙的化学[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3:18-19

猜你喜欢
添彩优秀传统文化化学教学
与冰雪共舞为冬奥添彩
为素养“添彩” 为生命“加钙”
热带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让微课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