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楔出楔:套路的反向运作

2017-03-27 10:39杨艳张雪娇
电影评介 2017年3期
关键词:因果性时性错觉

杨艳 ++张雪娇

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可谓现代意义上的戏剧鼻祖之一,在这之中,有一名隐藏于背后并辗转于多个剧场的传奇角色……不,说他是角色也并不准确。他是戏剧家的化身、是舞台解决矛盾的首选工具。他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出现,拯救陷入窘境之中动弹不得的英雄们和被矛盾剧情所压迫的编剧们。人们称其为解围之神。每当剧情陷于不可动弹的时候,这名由演员扮演,起降机关升起的神就会仿若天降般,以超出一切角色的能力,纠正剧情,指明前路。在传统意义上,解围之神往往因为其突兀性与都合性而让观众感到略带无趣。那么,倘若将这种手法反过来运用呢?电影《小男孩》(Little Boy)就呈现了这一可能性。

该片由阿加多·蒙特沃德执导和编剧,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个美国沿海小镇上,因为身材矮小,被人家叫做小男孩的八岁的帕帕的故事,他最好的朋友和搭档就是他的父亲詹姆斯。后来,父亲应征入伍,却惊闻失踪于战场之上,小男孩的全家都悲痛欲绝。就在这时,小镇上却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桥本,小男孩和哥哥开始百般捉弄这个日本人。而桥本的好朋友,同时也是镇上的神父,却交给小男孩一张清单任务,告诉他完成清单父亲就会回来。其中,第一项就是和桥本成为朋友。全片故事简洁新奇明了,巧合性的、套路性的剪辑随处可见,乍看之下是一部套路化的亲情作品,但导演却反过来利用了观众对于套路的认知错觉,呈现了一种电影独有的认知体验。

一、 反“套路”的“都合”错觉

套路,是时下一个相当流行的词汇。狭义而言,指的是武术技术动作按照一定的次序所编成的组合。广义而言,指的是成习惯的一定组合。“都合”(Tsugou),来自于日语,狭义是指变通、方便等。在侦探类的作品之中,常有都合主义的说法,指剧情常以某种违反常识的,过于巧合的方式推进。关于套路与都合的关系,有些都合是套路的,有些套路是都合的——武侠剧之中,每当关乎于武林的秘密在小房间里会谈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有意无意地听到。这是一个套路,因为它是我们所熟知的惯例性的剧情。同时,这也是都合的,因为按照常理推断,当英雄人物们齐聚一堂的时候,总不可能连小贼都防不住。有些套路却并非是都合的,譬如说美国的主旋律大片之中,近年来的主角总以某种反英雄的(Anti-Hero)的气质出现,或是满嘴脏话,或是流里流气。随后的故事剧情也大多如我们所料的一般,例如女儿被绑架(一个经典的矛盾设置)或临时召集任务保卫国家等等。而扮演敌人的尽管每部片子演员各自不同,却说着一样的话,干着一样的事。而主角最后的结局,自然也是Happy ending。这是套路式的作品,但是根据编剧的能力程度,可以将其做得并不都合。最初的都合当然也不是套路的,例如在青春恋爱剧中,男女主角相约在圣诞节,白雪纷飞的季节,献上定情的一吻。而《小男孩》则利用了套路与都合的错觉,做出了看似套路,实际上反套路,看似都合,实际上并不都合的作品。这双重的错觉使得这个外表简单的故事仿佛蒙上了层层的面纱。我认为,这也是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奖的原因。

整部影片以二战为背景,日军对美国的攻击为开端。由于日美交战,所以美方一方面将在美的日本人集中起来监视,一方面又要求每一家出一名男丁去参战。小男孩的哥哥本来想代替父亲参战,却因为偏平足而被拒绝,只好由小男孩最好的搭档——他的父亲詹姆斯前去参战。结果詹姆斯在前线生死不明,小男孩在后方被人欺负,观众在这时便被激起了一个愿望——希望父亲回来。同时也使得该片的主要冲突浮出水面,即希翼父亲的回归,家庭的团聚。小男孩还特别喜欢一个魔术师,甚至还亲自上场表演了一回,配合贯穿影片的主题句你相信吗(Do you believe it),在魔术师的帮助下,小男孩成功的使瓶子移动了。这是本片的一个小缩影。片中还穿插了类似于镇上的医生看到詹姆斯已经生死不明,试图染指小男孩母亲,组合成新家庭这样的支线故事。而在片中,还出现了一名被释放的在美日本人——桥本。桥本和镇上的神父是好朋友,因为战争的关系,人们都很仇视日本人,特别是小男孩和他哥哥伦敦(London)还去破坏了桥本的房子。而橋本的朋友,神父则交给小男孩一个清单,告诉他按照清单的上面做,詹姆斯就会回来,但是清单却只是一些寻常的好人好事。总体而言,就上面的介绍来说,作品的剧情是套路与都合的——小男孩,失去的父亲,回归,被人欺负等等,但是这种套路却是以某种诡异的都合所表现的

他试图移动大山的时候,正好发生了地震,使得大山移动了。小男孩甚至还站在码头边,对着太平洋对岸的日本,试图使得日本晃动,最后一颗和他同名的原子弹,真的使日本彻底晃动了。全片的结局当然是一眼能够看到尾的,那就是父亲成功地回归,尽管在结尾上以一个父亲死亡的叙事诡计调侃了一把观众。

正如我们的常识所判断的那样,一个小男孩,没有魔法、没有超能力、也没有鬼鬼神神的帮助,做的事情无论是看望病人,还是和桥本成为好朋友,恐怕都不能够帮助他父亲回归。甚至可以说,即便他什么都不做,他的父亲也依旧会回来,因为从客观事实上而言,他的作为基本没有影响到其父亲。所以,基于这一点,上文所说的全部套路和都合,实际上只是一层面纱,一个导演所玩弄的因果性错觉。

二、“共时”性下的电影表达

因果性的错觉,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叙事诡计,正如上文所说,一个场景局限于小镇,出场的主要人物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故事的主线简洁明了,就是依赖于其利用电影特有的认知局限而呈现出来的错觉才有出彩的表现。因果性指的是事件A与事件B乃至与事件CDE之间,具有一种由此引起,随即彼生的逻辑关系。佛教中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对于因果性最为严格的界定。而共时性的意思是,事件A与事件B在同一个时间里,同时发生了。如果更为严格地依照荣格的定义来说,则是物理事件A和B与心理事件C和D同时发生了,并且具有关联性。总而言之,因果性和共时性看起来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经提出过,我们看到阳光晒下来,石头上的水就蒸发了。我们认为这之中存在了因果性,但是究竟谁能证明呢?

同样,在电影中,导演运用巧妙剪辑,将视角牢牢绑定在小男孩身上,上演了一出混淆因果和共时性的绝佳好剧。在片中,神父交给了小男孩一张清单,清单上罗列了五件事情:和桥本交朋友、安置无家可归的人、看望病人等这些简单的事情。神父告诉小男孩,倘若他做完了这些事情,父亲就会从战场回来。观众对此恐怕不免疑惑,这些事情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力量?按照常识而言,这些事情并不可能将其父亲从战场带回来,而在片中,导演也借其他角色之口说出了观众的这一层疑虑。同时,鉴于交出清单的是神父,这时观众大概会想,这恐怕是一个讲信仰的故事,免不得最后还是有一些类似于神迹、奇迹之类的东西出现,正如同古希腊悲剧之中的解围之神一样。当观众这样思考时,就已经掉入了导演的诡计之中了。因为导演在表现小男孩的清单与父亲的回归时,使用的是共时性,即看似小男孩的清单与父亲有关系,实际上只是由于剪辑所造成的错觉而已。例如在影片中,有人嘲笑小男孩说,他清单中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神父的欺骗,同时他之前在魔术师的舞台上表演的移动物体,也仅仅是因为魔术师需要一个托,需要他作为一个演员演出以增强真实性而已。

对于这种方便与巧合,导演特意安排了两场都合的戏,将共时性与因果性混淆在了一起。第一场是主角站在小镇的码头边,试图用自己的意念使日本晃动并战败,这样其父亲就得以回归。结果,美国向日本丢下了名为小男孩的炸弹,当他回到镇上的时候,人们戏谑又开心的说,是他的魔力使得日本震动了,因为他与原子弹同名。第二场是他面对人们的怀疑站在镇上,看着嘲笑他的人,努力的用自己的意念去移动大山,结果突如其来的地震,大山晃动了!这两场戏的有趣之处在于,从观影者的角度来看,仿佛正是因为小男孩的意念,使得原子弹爆炸,使得大山颤栗,使得家庭团聚。这是因为,我们被局限于电影中小男孩的视角上了,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小男孩所直观到的,对于他而言,直观到的就是,他的信仰完成了这一切。而这,稍加思考便知道仅仅只是作为电影特意制造出来的都合与套路。

从现实的生活考虑,意念既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爆炸,也不可能使得大山移动,唯一有联系的,仅仅只是从小男孩的角度来看,一切是同时发生的。所以,在这里,由于电影的视角的局限,共时性的都合反而演变成了某种具备因果性的套路。由于我们太过于熟知小男孩的努力,太熟知他对于这一切的渴望,使得观众也不忍去冷冰冰地说,这一切与你无关。相反,尽管知道是都合,哪怕完全是套路,我们也依旧会愿意选择去相信。这一点相当有趣,因为全片并没有强迫人去信,但是电影却调动起人类深处的温柔与同情,使得我们愿意去相信这样美丽的谎言。而这一点,是那些竭尽全力试图煽情的作品所不具备的奇思妙想。

结语

综上所述,该影片全片使用镁光镜头,制造出如同梦幻般的美国40年代小镇画卷,穿梭于其中的战争、家庭、民族、友爱、信仰的思考,更是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而導演对于套路与都合的反向运用令人拍案叫绝。将一个普通平庸的故事,略作转换,配合电影的视角局限,混淆了共时性和因果性,将小男孩的努力极度的放大,造成人们的认知错觉,并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真善美的存在。

童真的视角下所拼凑出来的故事,自然是不大富有逻辑性的,正如同主角相信清单的事情就能拯救父亲一样,从历史而言,即便小男孩什么都不做,父亲也会平安回归的。但是,导演却巧妙地运用电影的剪辑与视角的局限,呈现了一个关于亲情与信仰、纯真与执着的故事。

猜你喜欢
因果性时性错觉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阿尔茨海默症三网动力学因果性分析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谈期刊的应时性专题策划
纤维艺术“共时性”的精神与文化追求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离散广义系统的因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