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公益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28 12:33李凯刘天愚鲁娅珺夏艺薇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李凯 刘天愚 鲁娅珺 夏艺薇

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公益模式的转变,微公益成为了当下公益模式转型的发展趋势。高校作为发展微公益的新阵地,具有学生参与度广、可行性强等众多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微公益活动,将高校校园建设成为微公益发展的新兴阵地,能够把小爱心汇聚成大力量,真正将微公益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人心中。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微公益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32

1 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公益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公益慈善模式,多半是集齐社会力量,捐助金钱与物资给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大多是政府机构和颇具实力的企业家所采取的方式,而微公益的模式却是经由互联网传播,由普通社会大众发起的,是一个突出个体的公益形式,具有众多的“草根”力量,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广义的公益,其能倡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向善社会风气的形成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国内部分高校微公益调查现状

通过前期的调查数据分析,在被调查对象中知晓或者是了解微公益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90%以上,大多调查对象开通了微博,但其中通过微博参加微公益活动的却仅占15%,这表明微公益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因此如何调动人们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在被调查者中发现,导致参加微公益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环境的不便,有很多人愿意参与微公益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微公益组织或是微公益平台,在此种环境下并不利于微公益的发展,而在大学生“线上+线下”微公益模式的探讨与研究中,我们就是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搭建一个起点低、参与度高的微公益平台。

根据调查分析显示,微公益的公信力还有待提升,人们希望通过公开活动经费和活动内容等形式,使公益组织的各项活动公开、透明,以便随时且方便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公益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处理好传统与新型公益方式的关系,实现公益模式的良好转型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 高校开展微公益的阵地优势

大学是一个汇集了众多高精尖人才的阵地,具有发展公益事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那高校作为发展微公益的新阵地,就主要具有了以下几大优势。

3.1 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是微公益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作为接收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能对公益模式的转变提出更多创新型的建议和思考,提升公益事业的质量。高校微公益能有效整合学校内部的人力、物资、信息、资金等多方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微公益活动,培养众多的公益服务者,形成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新型公益发展模式,进而对全社会微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3.2 熟悉的网络操作运用是微公益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熟悉微博、微信、博客等不同网络形式的操作运行,对网络募捐、微博转发、在线呼吁等公益形式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出现了“一篇博客一粒米”等許多感人的话题。此外,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吸收也相对较快,促进了互联网微公益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3.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微公益的强大动力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对社会的关注与认识也更加深入,他们希望借助一个平台来传递爱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群体。校园微公益活动凭借其低门槛、参与度广等优势,恰好满足了学生内心行善向善的需求。微公益项目“小题大作”创始人王琛说,“微公益”概念的出现意味着社会责任意识之集体觉醒,人们开始将眼光从狭小的“我”身上移开,而投向广大的其他社会个体,并思考“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4 西南石油大学特色微公益活动开展的路径探索

基于前文所述,西南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着力将校园打造成为微公益的新阵地,并在此方向上进行了以下多项特色性探索。

4.1 利用校园新媒体对微公益事业进行线上宣传

在我校,除了学校官方微信,各学院、各大学生团体均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类新媒体资源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往往一则微公益消息在短短几小时中,就会有上百次转发评论与上千次浏览量。除了及时性强,校园新媒体因为有其独立的运营团队,对于发布如募捐等微公益消息更为谨慎,因此比普通同学更有能力甄别微公益消息的真伪,从而消除一部分微公益捐赠者潜在的顾虑。

4.2 将微公益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每一名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我校鼓励并且引导学生组建团队选择微公益主题相关课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担任城市交通志愿者,去往偏远山区开展支教活动,关心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等。在我校每年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培训专题讲座中,辅导老师会强调:暑期社会实践不是为了旅游,不是为了挣取学分,更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应当将社会实践作为一次为社会贡献微薄力量的绝佳机会,此种理念也正是与微公益精神相契合并一脉相承的。

此外,微公益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还能够大大提升微公益的服务质量。高校一旦成为微公益的推广平台,可以与微公益的受助方建立更持久更稳定的长期公益服务关系。以我校“萌芽义教”实践队为例,他们多年来一直保留着支教传统,一届一届薪火相传,与支教地区建立了长期联系。支教时,萌芽成员为当地孩子制作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帮助他们进行学习规划,即使离开支教地之后,也仍然保持与孩子们的联系,督促他们学习,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经过数年的持续对口支教,当地村民心中已经有了这样一群叫作“萌芽”的年轻老师。这样的微公益服务方式无疑质量更高,公益效果也更深入人心。

4.3 建立以微公益为根本宗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

很多情况下,高校内学生的微公益活动完全是小部分学生自发举行,一方面这造成很多微公益活动得不到足够的人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希望参加微公益活动的学生找不到参与途径。我校所建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则能够很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开展微公益想法的同学可以在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登记,然后由协会通过线上宣传,线下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吸引想要为微公益贡献力量的同学。例如,我校青志协每学期多次开展的集中献血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出面与当地医院沟通接洽,让采血车直接开进校园,即开到有意愿献血的同学面前。由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存在,微公益活动的举办就更为合理和规范,也让许多微公益在高校校园中取得了良好的规模效应。

4.4 设立学子爱心超市、签署奖学金爱心承诺书

学子爱心超市是我校的特色示范性微公益成果。该超市长期营业,接受校内外师生捐赠的旧书籍、旧衣物、旧生活用品等并用以资助校内贫困学生和校外其他地区困难学生。有了学子爱心超市,我校的学生再也不用担心旧书旧物无处捐赠,同時需要帮助的同学也通过学子爱心超市获得了资助,这样也避免了当面接受捐赠可能带来的尴尬。此外,我校要求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签署《爱心承诺书》,其内容是承诺在获得奖学金之后的生活中厉行节约,同时主动通过学子爱心超市捐款捐物,与更多家境贫寒的同学共同进步。可以这么说,学子爱心超市是校园微公益中的中继站,将无数同学的小善举汇聚成大爱心,再准确地转达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4.5 通过举行大型创新创业竞赛,加快微公益创业项目孵化

我校不但注重科技类创新发明,而且关注微公益类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对于当今网络信息化社会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他们往往能迸发出潜力巨大的微公益类创业想法,而创新创业竞赛则是这类“金点子”最好的孵化器。微公益类创业项目通常并不致力于盈利,很多青年人难以取得贷款,因此在传统商业社会中成长困难。我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首先让学生将微公益金点子落实成创业计划书,再让这类微公益项目借助大赛的平台进行更新与宣传,这样使得最初的微公益想法不仅更加成熟,可行性更高,也使得微公益项目更易获得企业投资者的关注甚至投资。如2016年度我校举办了“创新春”“互联网+”等多次创新创业大赛,其中近30%创业项目与微公益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通过大赛又有数个微公益项目获得了资金支持。由此可见,高校完全可以成为微公益创业项目良好的孵化器。

5 结语

在当今网络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社会,我们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微公益资源,将高校校园建设成为微公益发展的新兴阵地,开拓线上发展,线下成长的新模式,把小爱心汇聚成大力量,真正将微公益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人心中。

参考文献

[1]魏远廷,李凯,屈颖等.高校公益创业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1):295.

[2]李楠.大学生微公益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5,(06):88.

[3]金雅莉,胡滟滟.关于微公益这种全新公益模式的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188.

[4]曹恒涛,沈洪波.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实证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3):235236.

[5]蒲晓琪.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67.

[6]卢广婧璇.我国微公益的源起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6169.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