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延续性多因素分析

2017-03-28 12:44浦涛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自主创业延续性大学生

浦涛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的难度较大,其延续性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通过分析蚌埠市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状况,探究影响其延续性的主要原因,进而针对如何提高创业的延续性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2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系统推进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各地高校也都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并在校内搭建了大学生创业平台以及举办各类的创业策划竞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大众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分析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延续性的影响因素,对蚌埠市高校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研究的对象是蚌埠市高校学生,样本选取了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大学的高校学生。样本包含各个层次的高校,共涉及经、管、法、文、理、工等40多个专业。从样本的学校、年级、性别、专业来看,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因此可以用来分析蚌埠市高校创业延续性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是:蚌埠市大学生创业现状,蚌埠市高校的创业教育状况,以及蚌埠市的创业环境状况等三方面的内容。将回收的问卷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本次的调研问卷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1963份,有效率为98.15%。样本分布如下:本科1506人,占比76.72%,专科457人,占比23.28%;女生1031人,占比52.52%,男生932人,占比47.48%;大一学生456人,占比23.23%,大二学生503人,占比25.62%,大三学生498人,占比25.37%,大四学生506人,占比25.78%。

本次调研还对蚌埠市高校部分自主创业大学生及指导老师进行访谈,对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延续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本次调研的补充。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蚌埠市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2.1.1 创业意愿

通过对蚌埠市高校的调研显示,有高达73.1%的学生有创业的意愿,有23.6%的学生没有考虑过创业,但是仅有3.3%的学生将意愿转化为行动。这就说明在现行的高校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下,超过七成的高校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掌控不足,缺少资金及管理实践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际进行创业的高校学生仅有3.3%。可见从创业意愿到创业实践的转化率严重不足,创业的延续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2.1.2 创业项目类型

在创业项目类型方面,批发零售类占32.36%,电子商务类占28.47%,快速消费品类占17.19%,现代服务类占15.21%。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项目类型,基本是投入资金少,创业规模小、低风险、低技术的项目类别。品牌意识不强,不能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本是处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前沿,但是高校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比例仅仅只有6.77%。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极大限制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延续性。

2.1.3 创业团队

调查表明,有87.26%的创业者是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业。这些创业团队大多是通过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组建的。由人际关系组建的团队,成员之前相互了解也比較多,但是这类的创业团队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公司运作流程和惩奖制度也因为人际关系而流于形式,造成团队的执行力不足。而且这类创业团队大多出自同一专业,在专业和技术上的互补性较弱,使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不足。

2.2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2.2.1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

通过对蚌埠市高校学生的调研,发现有41.33%的学生对学校现阶段开展的创业教育教学不满意。主要表现在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发展不成体系。一方面,高校在创业教育上课程上的投入不够,只有少量课程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各高校所教授的知识仅仅是一般性的理论,没有结合本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政策优惠等特有的优势为学生进行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教育。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高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教育。

2.2.2 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现状

调查表明,有56.37%的高校学生参与过学校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其中有43.58%的学生对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创业实践教育的规模较小,频次较低,高校学生的参与度较小。在相关创业实践软件的操作上没有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是简单的了解,对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不明显。在创业策划类比赛中,偏向于理论可行性,往往忽略实际的可操作性。当前,蚌埠市高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力度有待加强。

2.3 对创业环境的分析

2.3.1 创业资金扶持度低

进行创业实践,资金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据调研表明,高达87.52%的高校创业者认为资金问题是创业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是审批金额的额度较低,不能解决高校创业者的资金缺口。另外,大学生融资渠道不畅通,加剧了资金短缺的状况。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措施也只是在政策层面上,并没有解决资金问题。这样容易使高校创业者资金链断裂,限制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

2.3.2 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近几年我国出台的创业政策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但是对于政策的宣传仅仅停留在官方媒体上,没有进行深入的宣传推广。高达93.27%的高校学生都知道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但是仅有极少的学生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

2.3.3 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

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协调政府各部门,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出台的政策措施呈现出碎片化和零星化,而且政策的针对性不强。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政府的扶持政策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现阶段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却忽视了这一方面,对不同企业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延续。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以蚌埠市高校为例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延续性的多种因素。其中国家的政策环境、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创业者的团队等多种因素都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提出以下建议。

3.1 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效用

3.1.1 增加扶持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在年度预算中增设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经费预算,用于支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资金运作的同时,鼓励地方设置区域性的专项资金,为区域内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应当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到大学生创业中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对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和企业,提供中长期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服务。

3.1.2 建立政策监督和评估制度

政府制定的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明确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有助于学生自主创业的延续性。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制定的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进行创新和细化,要让解读创业政策常态化。同时建立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在优惠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立体式监督,可以最大限度的评估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帮助以及不足,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对高校学生创业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通过建立统一管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组织机构,由其制定政策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调。坚持市场化运作,简化申请工商执照等证件的行政审批手续和流程。形成各司其职、科学配置的高效政府。根据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高校学生创业者提供特色化和差异化服务。

3.2 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3.2.1 建立科学的高校创业教学模式

首先要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加以完善,使之体系化。然后通过对教学方式的革新来激发学生对于创业课程的兴趣,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拥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性,不能将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因此要将创业教育深入结合当地的特性以及不同的专业进行个性化教育。

3.2.2 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

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创业教育实训設备,通过实训设备,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模拟运营企业。其次要举办系列创业类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寻找以后创业的商机。高校还应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申请制度,让高校学生的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下成长。

3.3 加强创业团队建设

3.3.1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

团队成立初期,各成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互补性较差。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计划,因此通过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互补性。企业的发展也要求团队成员不断学习。

3.3.2 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办事按照规章制度和流程,能够让企业更高效的运作。在管理制度中还要建立内部的激励制度和惩奖制度,通过激励制度能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惩奖制度可以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

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创新的新引擎。通过改善外部的政策因素,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团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延续性,进而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杨爱国.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2]孔洁珺,王颖.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SUZ策略模式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3]刘刚,张再生,吴绍玉.中国情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6,(6).

[4]刘志侃.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

猜你喜欢
自主创业延续性大学生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高职高专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