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新闻中新闻伦理问题及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2017-03-28 06:45吴虹憓
传播与版权 2017年5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吴虹憓

灾难性新闻中新闻伦理问题及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吴虹憓

灾难事件不仅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创伤。近年,灾难性新闻报道随着国内外灾难性的事件频发而增多,同时报道中存在的一些新闻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灾难过后,受灾者心理会产生精神的消极反映,媒体如何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新闻伦理,对受灾者进行精神救灾?又该如何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新闻,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从灾难报道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对我国的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其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传播策略。

灾难性事件;灾难性新闻报道;新闻伦理问题;媒体传播策略

[作 者] 吴虹憓,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放开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严格管控,新闻伦理也开始得到重视。灾难新闻,即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件的报道。它是受众最关心、最容易扩散的信息,是媒体最重视的信息,同时也是受众深入了解灾难事件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大部分媒体难以平衡新闻伦理与灾难性报道之间的关系,出现漠视生命、侵犯隐私权等弊端。

因此,从全面报道、立体报道、联动报道、差异报道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平衡新闻伦理与灾难性报道之间的关系,使灾难性报道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一、我国部分灾难性报道与新闻伦理规范相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强调时宜性、宣传性和救灾精神,却忽视了新闻伦理问题。1978年后,我国新闻媒体将新闻伦理问题引入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问题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今,灾难性事件报道逐渐增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一些新闻伦理问题也随之凸显,这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一)对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灾难是一场惨痛的记忆,但是记者面对具有新闻采访价值的受害者时,大多不顾其惊魂未定、身心俱疲的精神状态,屡次对他们强行采访,企图挖掘“独特点”,将他们的伤疤一揭再揭,将伤口变得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一位幸存者童小龙,一家七口人全部丧生,然而各路媒体的记者却反复追问他逃生的经历与心理感受,强迫他一次次回忆起那恐怖的一幕,最终这位心灵屡遭重创的孩子变得敏感胆小。为了挖掘报道点,不惜屡次揭开受害者心中的伤疤,这种违背道德的行为,在让人叹息的同时,不得不思考该如何平衡道德和新闻信息获取之间的关系。

(二)侵犯隐私权

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为了维护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隐私权,其姓名大多会以匿名的形式进行处理。然而,我国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很少看到有新闻报道遵守此原则。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他背亡妻的照片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传遍全国,网友还借此进一步搜索到他的姓名和具体个人信息。传播吴加芳的信息是为了展现夫妻之间的爱,给无情的地震抹上一笔温暖的色彩。大家都对吴加芳的行为大加赞赏。但是,媒体和公众的过度关注,使得吴加芳之后的再娶之路困难重重,人们纷纷指责他在地震中是作秀的行为,嘲讽他当初的誓言和所作所为,他的再婚是不被祝福的。他走出痛失爱妻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本是件庆幸的事,是人之常情,换作他人可能会被祝福,但是因为之前媒体为其所塑造的形象,使他饱受非议。我们进而观之,媒体的过度关注,让采访对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侵犯了采访对象的隐私权,甚至影响了其正常生活。因此媒体在宣传灾难中的正能量时要注意度的把握,保护好他们的隐私权。

(三)片面追求惨烈效果

为了给予受众感官刺激,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博得受众眼球,媒体记者大量使用断壁残垣、尸体残肢等血腥的新闻图片以及过度描述受难者家属痛苦的文字,同时也经常使用夸张的表述作为标题或将惊悚的图片置于醒目的头条位置。这一报道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争取到了一定的新闻关注度与点击率,但是片面追求惨烈惊悚的效果,不仅容易造成社会恐慌与不安,还体现了对受害者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生命的做法既不符合职业道德也违背了人道主义。

(四)漠视生命价值

出于职业本能,记者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新鲜性,为了抢夺“头条新闻”,有时甚至将新闻置于生命之上。在抢险救灾,抢救群众的紧急关头强行采访,干扰救援,耽误抢救时间;不顾及受伤者伤情,甚至在其奄奄一息时,依然穷追不舍,频繁提问。马航失联现场记者李拓的手记中对同行不分场合、漠视生命的行为进行了指责:“我很无力,只能跟着几位同行大声呼吁把闪光灯都关了!然而前面仍有几个记者不为所动,依旧开着强闪恨不得把镜头贴在痛苦中的家属脸上咔咔狂拍,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悲伤。”

这种只求新闻、漠视生命的行为不应该是一位有良知的记者所为,应当受到谴责。

(五)灾难新闻“娱乐化”

灾难给人带来痛苦,应该给予受灾者同情之心,然而有的新闻媒体却只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吸引受众眼球,竟然将灾难新闻“娱乐化”。不关注伤者痛苦,蕴含幸灾乐祸的意味,报道一场车祸《两车头碰头乘客撞破头》;用轻松谈笑的口吻报道两个不慎从高楼坠下的建筑工人:《奇怪奇怪真奇怪一条钢筋穿两人》;报道一位民工因对着高压线方便而遭电击身亡,就描述民工“尸体被烧成了烤鸭”……用“娱乐化”的方式报道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层出不穷,让人不得不迫切地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尊重生命的正确价值观和培养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创新传播策略

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存在缺乏“人文情怀”的弊端,陷入了如何坚持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同时兼顾正确新闻伦理的困境,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灾难性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追踪灾难,全面报道

灾难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报道和宣传重点有所差异。“人的好奇心表现为一种对不幸事件的倾向性。相对于好事情而言,灾难总是更容易成为某个社区的谈资。”在灾难事件的爆发初期,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媒体应当承担披露消息、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对灾情进行真实详尽的报道。在灾难事件的发展期,悲剧事件愈来愈多,社会上不免会产生一定的不安和焦虑,同时,政府部门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灾难,安抚群众,这时媒体不仅要如实报道灾情,还要准确传达政府信息,发挥“沟通桥梁”的积极作用,帮助政府维持社会稳定。当灾难事件到恢复期时,公众接受的信息不再新鲜,对灾难的关注度会有所减弱,媒体的传播力在一定上会有所减弱。此时,媒体应转换角度减少对灾情的报道,加强对受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众走出阴霾,呼吁人们捐款捐物,给予受灾群众精神上的鼓励支持,同时对社会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科普。不同时期,报道不同的内容,既避免信息的重复,又为受众呈现完整的新闻事件,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二)多角度,立体报道

灾难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不仅要对事件发展全程进行跟踪报道,使受众对灾难事件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同时,媒体也要对灾难事件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报道,将灾难事件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达到立体式报道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侧重政府救灾举措和前线动态播报;《南方周末》的“大地震报告”对地震进行全景式剖析;《财经》杂志从银行、股市、农业等行业来关注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南方都市报》则连续三天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学殇》,重点关注地震中受损的学校及学生心理状况等。总之,各媒体都试图给受众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事实。这是丰富新闻事实、挖掘新闻事实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报道方式。

(三)应用多媒体策略,联动报道

由于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震撼性的特点,事件的相关画面、视频和当事人的叙述对受众最具有吸引力,因而在报道灾难事件时可以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元素,各种视频、音频信息集合和资料以配合文字的形式进行报道刊发,形成一个多种媒体报道形态的集合,实现联动报道。从非典、汶川地震到马航等一系列灾难事件中可以知晓,这些事件的报道,全国媒体都是投入一至数个团队与其他媒体合作共同努力完成的,没有哪个媒体能独占其功、独领风骚。《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商报》等前方记者的许多稿件和拍摄图片都是通过手机媒体、手机QQ、与外界联系并传回编辑部的,这是纸媒和新媒体的联动报道。应用多媒体进行联动报道,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去感受新闻,有利于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与新闻事件融为一体。

(四)独特视角,差异报道

灾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是众人皆知的,所有媒体的聚焦点都汇聚到了这里,但是同样的新闻源导致了灾难性新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无论是“非典”“地震”还是“抗洪”等灾难,媒体都偏向于负面事件正面报道,机械式的罗列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英雄事件和感人的事件的报道,题材相似,内容雷同,使新闻索然无味。因此,在灾难性新闻竞争中要占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媒体提供“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东西”,提供与众不同的报道视角,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境界。在2007年湖南省凤凰堤溪大桥坍塌事件的报道中,大部分媒体都依然按套路出牌,除了报道灾情外还报道救援抢险过程中的感人事件,然而《长江商报》的记者放弃了常规的主体视角描述,而是从目击者的视角来挖掘灾难现场的事实,他们的亲身感受更能让人感同身受。另外,报道中还对背景资料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到凤凰城的美丽和正在修建的省重点工程凤大公路。但结尾却出其不意,以“昨日下午,堤溪沱江大桥应声而垮”来表现灾难来临。极具反差的内容呈现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在“同题竞争”的环境中挖掘独特的视角,不断扩展报道深度,形成独家新闻信息,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形成个性化的新闻作品。

灾难性事件频发的同时,灾难性新闻报道与新闻伦理相悖之处也日渐凸显,我国的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都开始对其有所关注。为了使灾难性新闻报道呈现规范化和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更具人文主义,我国的新闻媒体应当重视生命价值,新闻记者应当将职业道德时刻放在心中,将新闻伦理和传播策略有机结合,呈现出一个既体现新闻价值又具有人文关怀的平衡的新局面。

[1]唐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四川大学,2006.

[2]单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张庆洁.从汶川地震看灾难性报道的新闻伦理[N].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6/17/content_8382896.htm.

[4]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5]乌仁高娃.灾难性新闻事件中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