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学探究元素 让乐趣在科学课中飞扬

2017-03-28 08:37朱红霞
成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影子科学探究

朱红霞

宜昌市西陵区东方红小学 湖北宜昌 443000

小学科学是在探究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

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回想整个科学教学历程,深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世界的热情,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中去,积极探究科学世界。

一、诱发好奇心,引起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每次上科学课之前,我便会设想怎样使学生爱上自然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感觉很新颖有趣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和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探求新知识的情景中,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如我在教学《我们的空气》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在课堂放置一个膨胀的袋子,让学生猜袋中装了些什么东西?学生们逐个上台摸,按袋子,有的猜是水果,有的猜是土豆,有的猜是糖果,有的猜是石头,因此石头能滚动,有的甚至认为里面有个小动物……,同学们七嘴八舌,对袋中之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此时,我将袋子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们一看袋中空无一物,便发出一阵唏嘘声。而这时我又抛中“袋中真的空无一物吗?”的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探究“空气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能否少了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等系列问题。学生们将塑料袋套住头,系紧口袋,亲身体验空气的存在,体验了“空气的无色、无味”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在一系列的新奇实验中探究了学生们平时无法认识的空气。学生们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便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实验、或通过讨论、或通过讲解,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科学课便是兴趣所至,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有了极大的热情。

二、巧用趣味实验,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成年眼中无味的事情,孩子们会玩得津津有味,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便有了自己体验。有了自己的发现,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因而,在科学课中,我经常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多次的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学生们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有了求知的源泉。而即便是学生做的实验是错误的,是不得要领的,是失败的,但这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创新思维的萌芽。例如,我在教学《光和影》时,我设计了一个“影子的秘密”的活动,挑了班上两位个子相差甚远的同学,看谁的影子更高,实验中,学生发现并不是个子高的同学影子就长。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产生了许多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影子?”、“做影子游戏需要哪些条件?”……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又带着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实验1: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实验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实验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学生在这一个个实验中影子生产的条件,发现了光和影的世界是那么的神奇。又如,我在教学《沉和浮》时,我设计了“针悬浮在水面上”的实验,小小的针在多次不同的实验中或沉或悬浮于水面,不同的实验结果引得学生议论纷纷,好奇心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实验中。实验是那么地有趣,学生们是那么地兴趣盎然,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愉快,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探究科学,获取了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便水到渠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世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走进大自然,发展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是一本天成的百科全书。作为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机会,结合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机会,结合科学这一学科特点,带领学生开展“认识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如采集标本,参观地质博物馆,动物园、苗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传递了知识信息,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的确,在教室里学习植物方面的知识,教师空谈宣讲植物的根、茎、叶,学生能有兴趣吗?但我们将学生带至菜地里、树林里、大自然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定然高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各种问题在孩子们脑海中产生。如我在教学《油菜花》一课时我带着学生带到菜地,“花的颜色”、“花瓣的多少”、“雄蕊和雌蕊的不同”、“茎和叶的模样”一个个问题的产生,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老师让学生去认识校园中的植物,给植物挂牌,孩子们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主动地请教老师,翻阅书刊,查找资料,从而学到了大量的有关植物,提高了学习植物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章节,教师不讲,而是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养蚕。养蚕可是学生们所喜欢的。每次来到课堂,学生们都将自己蚕宝宝的变化告诉老师,与学生们交流。“蚕蛹生了小宝宝”、“蚕宝宝吃了什么”,“长大了多少”、“蚕不动了,在脱皮”……一个个直观问题的产生,一次次激烈讨论,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导下,学到了有关的科学知识,而这种求知欲的积极性,单凭课堂枯燥乏味的教学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

孩子们在大自然这一大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能为自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中的奥秘而欣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喜爱科学的兴趣,学生在自己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开发创新思维,升华学生科学创造的才能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世界,单凭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师有责任帮助每个孩子树立立志学好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志向。明白科学便是为人们服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这方面,作为老师,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精神,鼓励孩子们动手创造,让孩子们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当然,对学生的创造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学生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是具有独特的想象、制作、结论、回答,那怕是幼稚可笑的疑问、猜想、假设,都可看作是孩子们的创造,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例如,学习《地球表面》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现了我们可爱的地球,然后开展了一次“我们旅游去”的假想旅行,学生以书上学到的知识为依据,结合电视,书报上了解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了学生旅行的有趣过程。又如在《电路》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有关电路的知识后,又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一个电子产品服务于社会的活动,每一个制作虽说简单,但每一个制作都闪耀着孩子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当然学生的看法并非每次是正确的,偏差和错误也是常有的,这时,老师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应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究,继续创造。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实效的科学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多少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在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科学探究元素,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学习将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郝京华主编.《全日制义务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猜你喜欢
影子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