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017-03-28 08:37王克丽
成功 2017年10期
关键词:槐树中学语文想象

王克丽

朔州市平鲁区实验中学 山西朔州 036000

阅读教学既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培养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将阅读定义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它已经由原来的纯粹的完成任务式上升为一种升华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阅读教学手段并没有形成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在意课文的知识点,按照知识目标把一篇课文肢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教学,常从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思想等起讲,然后分析结构线索、艺术手法、揣摩用词造句等,完全不顾学生是否产生需要。其实这样的阅读教学表面上看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际上被束缚在了一定的思考范围之内,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思考的要求。

二、阅读还没有成为提高修养的手段

目前,在中考这个指挥棒下,许多学生都将分数看作是生命线。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一边读一边做相关练习。不用说毕业班的学生,就是刚进入初一的学生,也被这样的氛围笼罩着。一篇经典,或者一篇思想、文采皆佳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整体宏观把握一下之后,就是开始做相关的练习资料。内容涉及到文章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分析,也只是一带而过。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缺失了个性,束缚了思想,形成了思维定势。

三、教师的课堂教育没有明确阅读的目的

在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强调阅读分析和理解的科学性,不从阅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入手处理课堂教学,而是只注重形式的变化。

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提高中学阅读课堂的质量,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激活文字,驰骋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仅仅是一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的概念,而无法组成生动的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去,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身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呢?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呢,“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呢?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在比较,而这种情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呢?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一副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的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起来发觉夜里静悄悄的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进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的意境。

二、多元阅读,全释主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出多元解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一个思维过程是否属于创新思维的范畴,有三个标准:(1)独立性;(2)发散性;(3)新颖性。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作多远解读,正符合这三个指标:(1)学生对作品作出的多远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他们解读作品所得到的意蕴,是他们独立思索的结果;(2)学生们解读往往是多样的,从而表现为很大程度发展性;(3)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解读过程,常常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不同的是不同的主题解读,都无一例外的具有不同的、新的因素,具有很强的新颖性。

三、多种评价,激活课堂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的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

“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变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意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终将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琰.论语文教学倾听的价值和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5):9-10.

猜你喜欢
槐树中学语文想象
快乐的想象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我的家乡槐树湾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丢了一棵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