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思想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017-03-28 08:37
成功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经验教学活动笔者

刘 伟

邳州市邳城镇 北小学 江苏徐州 221300

在新的课改形势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摒弃旧思想,用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创新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改进教学行为,引领学生满怀热情与期待,徜徉于美妙的数学园地中,去体验、探索未知的世界,进而发展思维能力,增进对数学学科的感情。

一、把握所教内容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减弱了对抽象性概念的理解,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内容中渗透了学习方式和探究新知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重视师生、生生及生本之间的互动。比如,教学二年级教材中的《认识图形》,为了促进知识的形成,笔者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构建新知。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展示结果,推导结论→及时反馈,自我评价”的有效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此外,笔者还设计了“找朋友,取名字”和“做图形”的游戏,这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感受的特点,能够充分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手脑结合的实践中,适时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起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笔者尤其注重学习热情的激发,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体验、探究,实现以“情”促“知”。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中的《统计》,笔者针对所教内容的特点,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富有情趣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抓住学校春季运动会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将其与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点燃了学习热情,学生学得格外投入,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活动中“渗透奥运精神”这个小细节,也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活动中,笔者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实际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摆脱“教教材”的思想桎梏,真正步入“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

“教教材”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灌输”与“注入”的落后思想。新课程改革呼吁教师在经历了“教教材”的历练之后,能够切实把握知识体系,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勇敢地向“用教材教”迈进。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针对教材本身存在的缺陷,加以改造和补充。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笔者从现实事例入手,注重生活经验回忆和提取,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进行比较、概括和信息筛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并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弥补了教材的缺陷。事实证明,“用教材教”,能够接近生活与书本知识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二要注意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理解、体会、感悟新知。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原则、有目标,教材为我所用,适时从现实中挖掘教学资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三要从开发学生智力出发,教师按自己的教法对教材进行裁剪和再创造。对所教内容进行裁剪、改造,是教师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责任。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并加工教材,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才能不循规蹈矩,摆脱教材的束缚,施展自己的才智。

三、立足于学生的“感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评价的着眼点都要落在“效果”上。备课,是教学设计最关键性的环节,“备”在学生的生活“点”上,体现可接受性与可发展性,是数学教师的必备素养。从《课程标准》所附的案例中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绘制校园平面图”、“象征性长跑”、“估计高度”、“从年历中想到的”、“包装盒中的数学”等都是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当然,联系实际也包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亲近并理解数学,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形成某种能力。生活化虽是手段,但其感性和生动的形式终将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生活化、策略化,是实效化的基础,教师务必立足于学生的感知,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

教师一要利用学生的已感经验区,赋予教学内容以生活色彩,这样才会容易被学生的感知系统自然吸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数学知识也才容易在学生思维的沃土上得以生根、发芽。比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片段中,笔者选取了天气预报的相关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基础,在这样的区域内去生长“负数的认识”,他们自然会颇感兴趣,“新”知识的生长也自然顺利。二要激活学生可感经验区,赋予教学内容以生命活力。对于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必定是有限的,常处在滚动发展之中。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抓住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可感的经验。比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别出心裁地将温度计“躺下”变成了“数轴”,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完全能理解、能领悟。在温度计“躺下”那一刻,学生的可感经验区被激活了,抽象的数轴因其有生活直观的支撑而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三要开发学生心灵感应区,还原数学内容以生活真实。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而又富有个性的心灵感悟,特别是在贴近他们的固有生活情景时,总会有他们独有的某种反应,哪怕是“条件反射”。感应和灵动,是人最大的潜能,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格外珍视这种“无形资源”,让学生在创造的平台上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实践证明,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其落脚点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其“最近发展区”开展有效的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经验教学活动笔者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经验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