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服务的调查与改革研究
——以安徽省亳州市为例

2017-03-28 23:22曹俊岭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惠民群众服务

芮 琼,王 海,曹俊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根本方向。因此,必须把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施增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群众安定和谐幸福。

一、文化民生及文化惠民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实现了人民生存状态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彻底转变,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之上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2]但随之而来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 “井喷”式快速增长,个体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特征显著增强,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

(一)文化民生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的生存发展,事关国家的和谐稳定。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从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不彰显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民生价值取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由解决物质民生问题向解决文化民生问题转化的过程。[3]民生问题不仅包括要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彻底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还包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人民生活作为物质与精神二者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缺少物质基础的精神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不会长久的。衣食足而思文化,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必然要求政府及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机会,以确保能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并且随着生活水平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结构及文化消费水平又会发生新的变化,文化消费由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转变。

文化是民生之魂。文化民生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层面,是指人民群众在生存和发展中的精神文化需求。[4]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民生的最基本层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态、生存面貌、精神信仰、文化权益以及生活品质,是国家“软实力”在人民群众中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和心灵正遭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荡,部分群众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迷失、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问题。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思想,使人民群众从民生文化建设中获得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彻底解决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困惑,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在精神方面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5]

(二)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是文化民生的核心,是党的文化民生观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具体呈现。文化惠民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惠民项目及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水平,从而为全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有质量和品位。[6]39近年来,亳州市通过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财政资金投入持续增加,惠及广大百姓的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 10.0%。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支出达到770.69 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41%。”[7]

二、亳州市文化惠民服务的“瓶颈”之困

近年来,亳州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文化惠民服务方式创新,通过实施“政府出钱群众看戏”、“你看书,我买单”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服务项目,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日益增多,文化惠民服务成绩及社会效益明显显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有效充实,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经过对亳州市文化惠民服务实施效果和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民众在精神文化方面还存在更高的需要,制约亳州文化惠民服务的因素依然存在,文化惠民服务依旧任重道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层基础仍然薄弱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亳州地处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绝对数量不足,部分设施陈旧,服务能力低。同时,文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城市文化服务资源较为健全,但存在着利用率不高、场所闲置等现象;农村文化服务设施薄弱,有的地区还相当落后,特别是村镇街道社区体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水平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亟待发展完善。当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是财政投入不足,招商引资难度大,项目建设融资难,金融支持不足等困难。

(二)文化活动载体较为单一,难以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

文化惠民是全民参与的工作。尽管亳州市已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民众参加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全民参与,但总体来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总量、质量以及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特别是对于农村基层群众,还需要采取更加适宜的文化活动方式。比如,当下的一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借阅者不多,群众使用率较低;文化活动不多,群众参与热情度不高;还存在公益文艺下基层,群众不买账现象,如电影下乡,可是去看电影的群众寥寥无几。所以,仅靠传统的文化活动载体,文化惠民政策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三)地方特色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品牌影响力不大

亳州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缺乏深度挖掘,文艺精品还不够丰富,难以显现出独特魅力和对群众的吸引力,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相比,节庆会展品牌经济效益不突出。尽管亳州拥有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古井贡酒酿窖池遗址、华祖庵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但其年游客接待量、文化知名度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老庄文化名气大,但天静宫、庄子文化园游客吸引力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另外,一些具有亳州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日趋没落,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能力不足,传承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急需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

(四)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在知识层次、文化素养以及职业和收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导致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6]41作为后发城市,亳州市的第一要务还是发展经济,因此,政府缺乏对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研究,对群众文化需求的信息收集不足,文化消费结构还比较单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中,提供的文化产品适应群众需求的内容偏少,到偏远农村的一些非主流、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还占据一定市场。

(五)专业人才队伍整体力量薄弱

由于亳州没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不高,造成了人才引进困难大,同时还伴随着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年龄老化问题。整体上来看,亳州市文化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思路不开阔、视野不广阔、观念不先进现象,难以适应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营销人才,造成先进技术引进难,高水平创意引进难,智力支持后劲不足。因此,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三、推进亳州市文化惠民服务的改革路径

如何将文化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实现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推进文化惠民服务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

(一)提升“造血”功能,加大文化惠民的资金投入

要拓宽文化惠民资金来源渠道,综合运用政府财政、企业及民间资本,合理统筹文化惠民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契机,实现让更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便利的现代化的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要政府在文化惠民服务中起主导作用。建立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让财政支出不断向文化惠民方面倾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断完善。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全面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保证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只增不减,确保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比例不低于当年政府支出的增长比例;同时要建立文化消费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和奖励相关文化经营单位及进行文化消费的民众,以此提升文化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惠民力度,促进人民群众积极进行文化消费等。二要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文化消费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引导企业、非营利性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文化赞助、文化捐赠等方式参与文化投入,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渠道,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6]41比如,以市场运作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政府参与,企业和个人投资与管理,兴建一批有特色的高质量场馆,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新的资源等。当然,在建立社会共建机制的同时,还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文化赞助、捐赠制定多种优惠政策,确保社会化投入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瞄准群众需求,提高文化惠民服务满意度

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在保障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等文化民生工程持续运转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以满足民众个性化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二要充分整合和利用本地特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亳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的有机结合,全面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民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文化惠民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三要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惠民服务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文化惠民服务工作的重要标杆。广泛征集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建议,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沟通机制。

(三)发挥群众作用,推动文化惠民服务可持续发展

群众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惠民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享受者。文化活动和文化享受已经完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惠民服务共建共享是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最佳途径,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同时,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有利于利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惠民服务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积极倡导、启发群众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活动,切实提高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大力培育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和民间艺术传承人。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娱乐、教育功能,才能提升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才能增加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把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成全民依赖的“幸福工程”。

(四)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品牌

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响亮的地方文化特色品牌,既能够奠定文化惠民服务的经济基础,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又可以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提供更多的消费机会,全面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模式,切实增强文化领域的服务效能。首先,创建白酒、中药文化品牌。比如从知名企业古井贡酒、高炉酒等大型企业中培育酒文化品牌,从康美、松山堂等龙头企业中培育出医药文化品牌。其次,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比如推进手工艺术文化遗产如剪纸工艺等,通过技法和题材创新,完成产业化,形成规模化生产;通过表演形式的创新、剧本的改编,使亳州民间曲艺如二夹弦、双沟大班会等,成为适应当代观众需求的舞台剧或电视剧。再者,提高现有节庆会展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亳州芍花旅游文化节、五禽戏健身养生节、二夹弦艺术节、中华药博会、老庄文化研讨会等节庆会展活动的影响力,增加活动期间文化产品交易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五)实施文化人才振兴战略,增强文化惠民内生活力

一是建立人才引进制度,制定并实施文化人才奖励办法。继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通过邀请、聘任、兼职等形式,着力重点引进制约当前文化活动发展的必需人才,并在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税收优惠、人才公共服务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二是积极组建基层文艺团队,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加强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群众文化团体,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人才队伍,并通过教育培训、开展活动等各种有效形式,更新观念,激发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三要加强文化艺术团体的组织和管理,积极吸纳民间艺术团体、文化专业人士、群众代表等参与文化管理,不断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建成一支文化创新能力强、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高水平的基层文化队伍。

[1] 习近平.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编[N].2017-10-19(2).

[2] 吕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民生观历史演进[J].改革与开放,2014(21):73-75.

[3] 刘莲香.关于文化民生的思考 [J].科学社会主义,2011(6):86-88.

[4] 朱婷婷.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文化民生发展路径研究 [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5):90-91.

[5] 杨亚非. 文化民生:我国民生建设之题中要旨[J].学习论坛,2014(8):61-64.

[6] 芮琼,王海. 幸福城市视阈下推进文化惠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9-42.

[7] 郑海鸥.服务网络下沉 文化惠民提升[N]人民日报,2017-08-10(20).

猜你喜欢
惠民群众服务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