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主的调色盘—— vivo Xplay6北非行记

2017-03-29 05:38纳塔
摄影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清真寺

纳塔

位于北非的摩洛哥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每一帧关于摩洛哥的画面都洋溢着法式浪漫风情;在网上,却也有旅行者因为旅途不快而咬牙忿忿写下“摩洛哥骗术大全”;而在权威旅行书籍出版商“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眼中,这里又是世界十佳旅行目的地。

对摩洛哥的评价,似乎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壁垒分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南部紧邻撒哈拉沙漠,西部濒临大西洋。2016年以前,这个国家的签证办理难度在国内位列前茅。不过2016年6月,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宣布中国公民来摩洛哥旅游予以免签证待遇之后,中国游客终于可以便捷地一掀这颗“北非明珠”神秘的面纱。

如果你喜欢摄影,那这个国家的异域风情与斑斓的色彩都值得你来一探究竟。但在阿拉伯国家举着单反拍照可能会遭到普遍的反感,为了避免麻烦,我只带了一台vivo Xplay6手机。这部手机具有双摄像头、全像素双核对焦、光学防抖以及F1.7 大光圈等特质,我也想就此机会挑战一下vivo Xplay6的能力,看看手机摄影到底是否能让旅途变得轻松而不留遗憾。

摩洛哥,说走就走?

被签证的麻烦伤透脑筋的人不用担心,摩洛哥免签待遇的确是拿上中国护照说走就走。在入境处向海关提供住宿证明和返程机票,我便获得了90天以内在摩洛哥停留的资格。

总体来说,摩洛哥社会比较稳定,治安状况较好,从暴乱、爆炸、恐怖袭击等这些恶性事件的报道上看,频率并不算高。在攻略里,游客最常涉及的是这几类频发事件:宰客、被骗、强行带路、偷窃抢劫、男性太色。因此,只要提高警惕,不在街头露富,少走夜路,多多留心便可以避免一些不安全因素。相比单反相机的“招摇”,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拍摄,在人头攒动的摩洛哥街头,是个好选择。

摩洛哥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得非常好的国家,你既可能看到全身黑袍、戴着黑面纱,连眼睛都遮住、极为传统的穆斯林妇女,也可以看到穿着热情洋溢的现代女郎。但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清真寺仍禁止游客参观,只有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每天会安排两个游客参观时段。

這座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泰民安,国王认为这一切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决定要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源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这座清真寺一直被全世界游客所青睐,除了它造价5亿美元,是摩洛哥“最贵”的清真寺,还因为主体建造在大海上,拥有诵经鸣鸣中海天一色的美景。这座大清真寺的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宣礼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仅仅是远观,就让人忍不住按下快门。而走进这座献给“真主的宝座”,高大、宽阔、独具阿拉伯风格的画栋雕梁,加上空中高悬的枝形水晶吊灯把整个大殿衬得金碧辉煌,极具震慑力。在弱光条件下,vivo Xplay6的大光圈和光学防抖就挽救了我这位“手抖”星人,留下了满意的清真寺内部细节照片。

一种色彩,一座古城

摩洛哥有四大皇城,世界遗产菲斯(Fes)、“红城”马拉喀什(Marrakesh)、伊斯兰圣地梅克内斯(Meknes)和花园城市拉巴特(Rabat)。这几座古城都是千百年前建造。进入古城中的“麦地那”(指老城区),仿佛一夜回到中世纪的阿拉伯,随处可见狭窄的石板路、林立的杂货铺、代步的小毛驴和穿着长袍的老老少少。据说,其中的马拉喀什是最受欧洲人欢迎的,因为日照充足生活便宜,不少欧洲老人都愿意选择在这里养老度假,也有不少好莱坞明星如安吉丽娜·朱莉在此置办房产。

城中多数建筑物和围墙用红色颜料(由当地红土制成的颜料)涂抹,所以这里又被人们称为“红城”。太阳的金色光芒照向这座稍有破败的老城时,斑驳的砖墙回应着炙热的阳光,从淡粉至深红,映红了老城里每条弯弯曲曲延伸的小路。

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砖之上,眼前来来往往、身着传统长袍的当地人面孔让人忍不住想记录眼前此情此景,这时打开vivo Xplay6的双摄功能,稍微靠近拍摄对象,手机的双摄虚化可以将主体与背景准确地分离,得到满意的肖像照片。如果将被摄者置于镜头2米以内,虚化的效果达到最好,同时vivo Xplay6的虚化副摄像头可以记录整张图片的景深信息,可以在拍摄后就对焦点的位置以及虚化的程度进行调节,相当于先拍照后对焦,让人可以在后期挽救很多当初不满意的照片。

马拉喀什还拥有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杰马夫纳广场(Djemaa el Fna)。每当暮色降临,你会在这里与最真实、最接地气的阿拉伯世界相遇。随着华灯亮起,成千上万的街头艺人、耍蛇人、小吃摊贩等形形色色的人们,纷纷聚拢在广场上。在广场上闲逛,或许一个转身,一条眼镜蛇就冷不丁地横在面前摇晃,或者卖肉串的小贩一个劲儿往你手里塞菜单。除了融入其中,日落之前在广场周边随意找一处屋顶咖啡厅,一边欣赏日落,一边看着四面八方的人潮涌动,俯瞰广场的万种风情,也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这样的场景拍一段视频或者延时摄影最合适不过了,看着画面中来来往往的行人,感受这座古老广场旺盛的生命力。

偏偏走进这座咖啡馆

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电影,让这座北非城市一夜成名。无数游客带着向往和憧憬来到这里,想一睹影片中那份浪漫情感。但很少人知道,卡萨布兰卡也是一种百合花的名字,然而在希腊神话中,那是悲剧之花。传说中,相逢卡萨布兰卡的情侣无不以死亡作为这一段无望恋情的终结。

其实,稍微了解电影文化的人都知道,那部闻名至今的电影其实连一个镜头都没有在这座城市里拍摄,全部出自于摄影棚里搭建的场景。在1970年代,曾经在美国从事外交工作的一位女外交官来到卡萨布兰卡,根据电影场景在当地复原建造了电影里的“Rick咖啡馆”。现在不少游客都愿意晚上到“Rick咖啡馆”坐一坐,想象一下那份战火纷飞下的浪漫。

如今卡萨布兰卡已经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到处高楼林立,与辽阔蔚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貌。虽然在这里已经难以寻得古城风貌,但摩洛哥的传统食物依然是街头巷尾餐厅的主打菜。炖上一个小时的羊肉或者鸡肉塔吉锅,用蒸熟的粗麦粉烹制的传统主食库斯库斯,还有被中国游客“诟病”为“一杯茶半杯糖”的当地人最喜欢的薄荷茶,都是值得一试的特色食物。

旅途最后一日,在酒店吃晚餐,我愣愣地站在一排饮料前,口袋里只有孤零零的房卡却没有带点零钱,或许能记在房账上?可阿语是怎么也说不出来的,而英语对方似乎也听不太懂。

“这杯给你,祝你旅行愉快。”站在我身边,长得非常有摩洛哥特色的美女把她刚拿到的可乐塞在我手里,眨了下眼睛,留下了“迷之微笑”。这微笑也让我忘记了前往摩洛哥之前那些假想的担心和烦恼,或许它的好与不好,只能在亲自体验之后才能评说。

猜你喜欢
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清真寺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卡萨布兰卡——我的白色“恋人”
北非印象·摩洛哥
时光流逝 真情驻留卡萨布兰卡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