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文人生存状态研究

2017-03-29 20:17王婷
东方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生存状态

王婷

摘要:《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主要以思妇游子为题材,体现在汉末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文人的生存状态。汉末女性文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一种体现思妇对丈夫思念但又担忧丈夫移情别恋的情感;游子诗体现汉末男性文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三种,分别为愤世情感,享乐思想,思乡、思妻之情。

关键词:汉末文人;生存状态;《十九首》

《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文学成就及影响可见一斑。《十九首》大致可分为思妇诗、游子诗两种类别。其中思妇诗有八首,其余十一首为游子诗。这些思妇游子诗可以反应出汉末时期文人们的情感、生活。“《十九首》中体现出的群体意识既包括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包括在这种现实境遇影响下的文人的生存状态”,《十九首》直接表现的是汉末男女性文人在社会大动乱时期的人生感伤,清·沈德潜评价其为:十九首大多是逐臣弃妻子,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透过这些情感大致可以窥视出当时深受社会迫害的文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女性文人的生存状态

《十九首》中有八首思妇诗,这些思妇诗描写的女性心理细腻真实,是男性无法体会和描模的,因此文章认为《十九首》中的思妇诗皆出自女性之手,这些由女性执笔的诗歌集中体现了汉末女性文人的生存状态。

汉代的养仕、选仕制度,使得男性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漂泊在外,留在家中的妻子只能日日夜夜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丈夫。而且在我国古代,丈夫可以说是已婚女性的一切,已婚女性的唯一任务就是相夫教子,当丈夫远去,留给女性的自然就是数不清道不完的思念!思极生疑,这是“人同有之情”。陈祚明说“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一)深深的思念

《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五首思妇诗中只表达女性对丈夫的思念,没有流露出对丈夫是否移情别恋的担忧疑虑。

《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思妇自述内心寂寞苦闷的诗。“生长茂盛郁绿的窗下草木,貌美娇艳的窗前思妇”,诗的前六句只描写了这些,没有思念,没有寂寞,没有苦闷,但诗的最后两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是女子在丈夫离家后独自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景所发出的呼唤。一句“不归”道尽了思妇对游子望穿秋水的思念,“空床难独守”是女子在忍受了无尽思念之苦后发出的一声呐喊!曹旭称其“可抵后世闺怨诗千篇”。

(二)思念亦担忧

《十九首》的思妇诗中,除以上五首外,其他三首思妇诗都或多或少有担忧丈夫是否为他乡女子迷惑的情感。

《行行重行行》中担忧之情表达得较为明显。《行行重行行》整首诗表达的都是思妇的别离思念之苦。前六句通过时间空间的远写别离之苦;后写相思之痛,以至日渐消瘦;接着便生疑虑之心——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为何游子不回返,该不会是被他乡女子迷惑吧?”想到这一层,思妇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她害怕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儿早已弃己远去,她担忧远方的丈夫为他人迷惑,她疑惑……。越是思念就越是担忧,可思念担忧无果,最终思妇只能聊以自慰地说“还是努力加餐饭,等待和丈夫相见的日子吧”,不了了终。

除此,其他两首诗表达得都比较隐晦。《冉冉孤生竹》中最后两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虽然表达的是“丈夫你品德高洁,我还担忧什么呢!”但可以看出这是诗人聊以自慰之语,其实诗人内心对丈夫是否还钟情于自己已经担忧到了无法排解的地步,因为担忧疑虑无果,所以才会语出此句。《客从远方来》中“故人心尚尔”能推测出思妇在得知“故人(丈夫)的心还像以前一样爱着自己”之前,曾经担忧过丈夫移情于他人的内心情感。

这种既思念又担忧的复杂描写将女性的心理状态表现得真实感人。

二、游子的生存状态

汉末社会动乱不定,国家政权几乎掌握在宦官外戚手中。察举制、征召制的人才选拔制度驱使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徐乾在《中论·谴交》中说,这些文人“离其父兄,去其邑里”,在政治飘摇的社会中各种制度变得不稳定,文人进仕越发艰难。在背井离乡和仕途不顺的双重打压下,他们呈现出或愤世,或享乐,或思乡、思妻的生存状态。

(一)愤世情感

背井离乡本是一痛,加之朝堂黑暗,仕途失意,愤世是必然结果。《青青陵上柏》最能体现汉末文人的愤世情感。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因生命短促而“斗酒娱乐”的事情,借酒消愁由来已久,《詩经》中就有句可寻“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的忧既有对自己仕途的忧闷,更有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分写自己在京城看到的达官显贵互相探访寻欢作乐的景象,看到这一景象,诗人不免叹恨:自己不为一官一职却为国担忧,而达官显贵们却醉生梦死。诗的结尾“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抒发诗人愤世但无奈的情感。“斗酒娱乐的宴会让我心满意足,还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但真的诗人满足于宴会娱乐,没有忧愁不乐吗?显然不是,诗人的“戚戚何所迫”只不过是无奈之语,一个时代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觉悟而有所改变,不管他怎样愤愤不平,对于这个社会,他都无可奈何。愤世但却无力改变,这是汉末文人乃至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文人志士的悲哀!

(二)享乐思想

带着希望远离家乡,但却一路失望走来,伴随着他们失落背影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年华的虚度。于是,他们在愤懑中找到了一个看似不错的出路——及时行乐。

《驱车上东门》中“人生忽如寄……不如饮美酒……”,《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等等,《十九首》中如此直白地表达享乐思想的诗句很多,这些诗句所体现的似乎是文人们堕落的人生态度,但是,在这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他们那对年华消逝的痛苦,与其说这是他们在逃避,不如说这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

(三)思乡思妻之情

他们期待过,追逐过,失望过,愤恨过,无奈过……当他们耗尽了心力,磨断了希望,他们最渴望的已不再是功名。“所思在远道”,他们心中唯一的渴望就是家乡、家乡的妻子。“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乐”是假,“早旋归”才是真。可是“长路漫浩浩”,归家的路就像游子的思念一样,绵延,悠长。

《十九首》这部出自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诗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汉末文人的生存状态,更是写出了人类对于生命所共有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吴春波.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J].学术探索,2014年第2期.

[2]沈德潜.说诗晬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尹修贵.浅论《古诗十九首》思妇的心理特征[J].安徽文学,2011年第7期.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猜你喜欢
生存状态
浅析媒体“官微”的生存状态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枣庄民间乐器——唢呐艺术研究
拒绝冷漠 珍爱生命
云南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研究
湖南省男性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
从日本共产党生存状态的转变看其两次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影响
房屋绘画投射测验中不可忽视的三大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