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30 18:34张卫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都江堰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历来是升学教育的重头戏。语文的能力形成和迁移运用是厚积薄发的表现,是长期积淀后外化的必然。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直观性、感官性切入,是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升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语文教育资源,涉猎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料,弘扬拼搏精神,夯实语文由读写听说字词句段篇等组成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現代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证明,要想学生改变语文学习的困境,夯实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须从如下做功夫:

一、培养兴趣,敦促合力

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教学让人如沐春风,甘之如饴。繁冗拖沓的语文课堂教学让人郁闷不堪,乏味异常而昏昏欲睡。语文课堂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兴趣至关重要,兴趣若高,学习劲头就足,兴趣若失,成绩就会阻滞不前甚至倒退。以兴趣为抓手,就教师而言,必须改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寓理于事,将僵硬的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把教条的框框变成学生喜欢的规则,构筑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立体课堂,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多维度。笔者在教授文化大师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一文时,就颇费一番脑筋。如何将一片洋洋洒洒的文化散文教得沁人心脾,需思忖再三。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分解教学任务(学习任务)显得至关重要,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领学生走进文化散文,提升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可吩咐学生或从探寻伟人足迹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建立兴趣基石,如切如磋,学生就会明了本文初看是写事,再看则是写人,再三看则是写人的精神,读之越多便越知作者其实在谈民族精神谈民族文化谈华夏民族之魂。要达到这一认识,需要多个认识的跳跃,需要一个兴趣切入点,可吩咐学生从都江堰的撼人心魄方面赞美建筑艺术,也可从对比良心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纷繁复杂的怪诞现象的看法入手,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活跃度,夯实学生投入的兴趣度。这样做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容易激发学生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

兴趣建立,规则跟之。如严格按照读、写、听、说、背、悟、行这七个方面要求学生有的放矢地博览群书、勤学勤练、认真倾听、顽强背诵并交流感悟和实践思索,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成木桶的齐聚效应,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固定下来且朝着习惯去培养,假以时日,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兴趣定然浓厚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台阶之一可谓搭建成功。井井有条的课堂教学秩序,蓬蓬勃发般的课堂氛围,此起彼伏的掌声鼓励,唇枪舌剑般的激烈讨论,无一不是学生自身努力、家长管教、学校教育、班主任管理、科任要求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因素,各环节,任一因素和环节都不可或缺,齐抓共管亦即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教育效应,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人生来是有区别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存在差距。要想每个人具有同样的认识水平,同等的学习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师生共赢,就得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通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班级,将教学目标明晰化、条目化、集体化,以形而下的有效方法得以落实。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易于交集,有了共同话题,这样的课堂易于思想共鸣,易于思想碰撞。同如《都江堰》一文,对于博览群书又善于思考的同学而言,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学习上是不能够满足其学习的欲望的,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讨论人类对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态度和做法,引导学生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问题上如何放眼未来造福社会造福后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同学,则需要降低学习要求,需让他们懂得《都江堰》一文的主旨,逐层理解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朴素情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琢磨作者的文化忧患意识和对民族精神的忧思;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推荐其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文化散文来进一步开拓视野。

三、从细入手,出入文本

深度的语文课堂,往往讨论热烈深入,师生对话行云流畅犹如高山流水。这种令人称赞令人叫好的课堂模式是平日刻苦学习的外在表象。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言。看似口吐莲花,实则内在积淀升华。这样的语文课堂,区别于花里胡哨的活动,区别于离题万里演说。对学生依然需要做好相关方面的细节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教学《都江堰》时,先让学生将课文读熟是第一步。掌握余秋雨这篇文化散文,语言精辟,字词凝练,含义深沉隽永的特点。倘若学生有备而来,问题虽不说是迎刃而解,但起码也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如初步感知《都江堰》一文的分章主旨以及全篇意蕴后,引导学生由字词句到段章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作者到作家群,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这些可谓是深入文本的一个过程。文本深入到一定程度,就要跳出文本,站在文本之上,再次结合实际。通观全文,重新认识,让实践再次检验认识,修正认识,提高认识。对文本的一出一入,方为练功;对文本的一出一入,方为玩味;对文本的一出一入,方为研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内外的细节准备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内外准备显然是师生双方都应参与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在目标设定、课堂导入、课堂气氛、拓展延伸等环节方面予以预设并根据课堂情景做到收放自如。把语文教学赋予现代人文气息,开掘出更切合实际、切合时代的思想内涵,需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意境、情感指向、哲理意蕴外化进行细化梳理。对细节的严抓不放和对文本的一出一入是相辅相成的,甚至是并驾齐驱的,二者很难有严格的界限,贵在将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结合,运用于课堂过程。诸多任务的叠加以及实现才不至于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会成为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一道暗殇。

四、拓展迁移,挖掘潜能

大凡脍炙人口的文笔精华,超凡脱俗的思想精神,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无不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精神升华。对学生而言,仅会发声朗读,或者有情感上的触碰还远未达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或培养。如果认识仅囿于课文启示,那么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则非常有限,夯实大语文观的基础也是有限的。相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广泛联想,激发想象。趁热打铁,为学生想象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这样他们才能翱翔的更远更高。

同如《都江堰》课例,作者最后将主旨落在了李冰式精魂的歌颂上。李冰父子,是泱泱历史长河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但类似的明珠却犹如满天星斗,数不胜数,如果同学们能广泛联系起来,则语文课堂就会像根深叶茂的大树,令人观之赞叹,品之怡然。同样,对比现状,令国人扼腕叹息甚至义愤填膺的工程质量问题也屡见报端,在一系列的楼歪歪、楼倒倒、豆腐桥等不良事件之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令人咂舌的贪腐大案。学生能够够在广泛联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则是水到渠成的拓展和迁移,而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自身学来的东西,绝非老师的强塞硬灌,其分析问题的能力绝非死记硬背所能比。拓展迁移并不是拘于一格的,可以是专题讨论,也可以是读书笔记,更可以是读书感悟,它是方方面面的,老师只需引导学生,或表明观点或痛陈是非或激浊扬清。如此,语文社会观抑或社会语文观都得到了统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则不会失之空谈。

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语文教学的效率和阅读的质量数量息息相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首推方法是阅读、阅读和再阅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引领学生广泛阅读犹如对一颗根系不够健硕的禾苗猛灌水猛施肥一样,其本质无异于揠苗助长。不广泛阅读就意味着生命的萎缩和贬值。实践证明,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缺少发展潜能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平庸乏味的家庭;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缺乏生命力的学校;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下像呼吸一样自然进行的活动;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可以修炼人的气质,也可以改变社会面貌。读书是一个人生问题,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才是高品质的读书生活。

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语文。因此,读万卷书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大法。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知识来源于实践,生发于实践。广泛阅读,定会打下坚实基础,广泛实践才是将语文推向更高层次的根本路径。

张卫涛,广东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都江堰语文课堂效率
拜水都江堰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千古奇观——都江堰
跟踪导练(一)2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