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2017-03-30 18:38周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功名仕途隐士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该作品写于作者刚辞官时,表达了其归隐田园之后内心的真实感受。陶渊明在该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并打造出了一种安宁闲适、自然舒畅的意境。本文中所呈现出的景色和思想观念等,无一不彰显出隐士文化的特点。从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篇作品可称为代表之一。

一、排斥官场,淡泊功名

该辞赋的作者陶渊明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排斥官场,淡泊功名。这一价值观有一个具体的形成过程。在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抱“兼济天下”的志愿,不愿意缩在茅庐之中,并想方设法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即出仕为官。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陶渊明又有着鄙视名利,不为金钱和官衔折腰的气节,因此其仕途发展不甚光明,颇受阻碍。所以,陶渊明曾经五次为官,但也只担任过类似县令、参军之类的小职位,在十三年时间中大多时候都在家赋闲。这样的仕途并没能实现陶渊明的大志愿,反而让他见识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这时,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隐逸的天性又被激发了出来,坚定了他隐居山林的意愿。于是,他毅然辞去县令一职,走上了一条和仕途背道而驰的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刚回到家中时所写作品,开篇就表达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受。这句话是陶渊明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他对于为官的悔恨,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谴责。陶渊明认识到“今是而昨非”,并为自己“迷途未远”而感到欣慰庆幸,“知来者之可追”则表现了他对将来的期望。这便是“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陶渊明排斥官场、淡泊功名之心天地可鉴。

二、饮酒赋诗,亲近自然

在当时社会,饮酒赋诗属于隐士们生活當中主要活动之一,而诗与酒的呈现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性特点。就以陶渊明来讲,其关于饮酒的诗就达到了二十首。连苏轼都曾言:“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略显夸张,但也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酒在隐士文化中的地位。陶渊明归隐之后,首先就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便“引壶觞以自酌”。这一种悠然自得,是陶渊明渴望已久的境界。酒可以让人产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让人忘却了尘世中的各种烦恼,摆脱规则与教条的束缚,进而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这和隐士的心境与追求是不谋而合的。

三、乐天知命,固守节操

陶渊明曾经受到了很深的儒家学说影响,因此将山水与田园视为自己的归宿,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诗文,以此赞颂劳动的价值。在当时,很少有士大夫会亲自劳作,大多都只是鼓励他人劳动,自己不会亲力亲为。因为田园生活并不仅仅是自由与快乐,同时也要经受劳动的辛苦,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粮食和财富。而陶渊明是我国士大夫中的一个例外,他不怕累不怕苦,还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独特的乐趣。虽然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他乐天知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坚守自己的品格与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奉行“立德、立言”的儒家思想。他懂得安贫乐道、顺应天然的道理,并在参透人生之后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将辛苦劳累的耕作场景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使人看不见一星半点烦恼的痕迹。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都呈现出了田园美景的一片生机,同时也彰显了他自在、洒脱的人生追求。

四、享受天伦,参与农作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崇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追求血脉相通的亲情文化。陶渊明也是如此,他隐居归家之后,享受天伦之乐也成为了他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他的许多作品当中,都提到了孩子在他身旁嬉闹玩耍,牙牙学语。《归去来兮辞》里,也有相关的描写,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当这位文人奔向自己的家门时,孩子在门口等候的那种喜悦与温馨。和这样的真实情感比起来,官场上的那些尔虞我诈、曲意逢迎就显得更加让人厌恶了。此外,陶渊明虽然信奉儒家思想,但又能勇敢打破儒家轻视劳动的思想藩篱,愿意亲自到田间参与农作,“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到快乐和满足,拉近同大自然的距离。这也是隐士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主要构成元素,并且象征着我国古代很大一部分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意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重现了当时一批隐士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也是现代人们探究和了解隐士文化的关键途径,因此具有十分宝贵的研究价值。

周斌,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功名仕途隐士
明在“知不足”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病后弃政从文
隐士的文艺范儿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