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的茗香

2017-03-30 23:56闫婷婷于迎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味教师应初中语文

闫婷婷+于迎春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美的,这个美就在语言的深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来,感受语文之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浓厚课内阅读氛围,树立阅读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自控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阅读意识。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可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阅读目标,探讨问题:(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说”和“做”的?(2)结合“说”和“做”两方面,你认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各个不同层面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抓住文中的事例,有的抓住关键的词句。思维的不断碰撞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树立学生初步的阅读意识,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明白作品的描写方式,体会语文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点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同时,教师可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味底蕴深厚的語文,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印象。

二、选择恰当课外阅读素材,丰富阅读积累

阅读素材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整体阅读理解水平,阅读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丰富学生阅读积累,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奠基。那么究竟推荐些什么书呢?中学生必读书目中有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灿烂的人生教科书,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我把它推荐给学生们,每周布置恰当的阅读任务,及时跟进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qq家长群等途径,定期“晒”出一些“值得一看”的书目。我的推荐原则是:题材多元,触动人心。每一期书单的“晒”出都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文本,体验不同,拓宽眼界……全方位地品味语文、感受语文。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室中建立“漂流书屋”,收集学生喜爱的,以及教师自己喜欢看的书籍,通过借阅、传阅的方式,为学生阅读服务,提供多向的选择。

三、教授实用阅读文本方式,延伸阅读影响

良好的阅读方式与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节省阅读时间,提升其阅读质量与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将阅读知识运用于写作或者日常交际中,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好条件。如在阅读《蒲柳人家》时,教师可教授学生以下实用的阅读方式:首先,粗略阅读,找出阅读文章的中心人物、事件或者描写对象,学生自读后在文章中寻找描写“何满子”、“一丈青大娘”等人物的语句,品读体会其性格特征;其次,深入研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教师应借助问题式阅读方式,了解学生对“蒲柳人家”的掌握情况:(1)被溺爱的何满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么?(2)“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有关系么?通过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习阅读课文;最后,布置恰当的写作作业,延伸阅读教学的影响。运用外号概括人物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四、落实良好教学评价机制,培养阅读习惯

落实良好的教学评价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教师应监督学生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小组成员确定阅读目标和方向,并定时进行读书汇报,评选读书之星,促使学生在阅读交流过程中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表现,给予对应的教学评价,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让学生编写阅读小报,对于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鼓励为主,逐步培养其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要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阅读意识,要综合考虑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更要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教授学生实用的阅读方式,落实好教学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的茗香,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卫强;新课改视阈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刍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6期

[2]张静;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J];学周刊;2012年16期

[3]马家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1期

闫婷婷,于迎春,山东高青县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品味教师应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品味桂峰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品味四季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