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小抓手 课堂大生成

2017-03-30 00:18张淑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借力晏子评语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形成知识的过程,超越了预设的目标和价值。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巧用各种小抓手,去促进课堂中的精彩生成,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课堂评语

生活中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课堂互动中也是如此,不管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课堂评语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甚至一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因此老师的评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晏子使楚》,课堂评语别具特色,极富感染力: “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我看到你们脸上的这种灿烂的笑了!”“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除了语言评价,肢体语言和表情也成了窦老师的评价助手: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翘起大拇指等。窦老师这些及时、中肯、热情的评价,迅速地点燃了课堂的激情,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这样的评语、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学生生成更多的出乎意料和更多的收获。

二、借力辅助资料

辅助资料包括很多:如作者的生平、社会环境、自身状况等。由于时间、空间还有个人经历的影响,有些文本对学生来讲理解透彻有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需要借力于各种辅助资料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如学习《行路难》一诗,由于题材的限制和语言风格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难以深入作者内心。老师可以借力背景资料:“天宝元年(77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这段背景资料既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通过了解李白的有关生平,就算没有匹配的经历,学生也能感同身受,更好的体会和走入作者内心。

当然辅助资料的选择要根据课堂具体的学习目标而选,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文本内涵,收获更多的生成。

三、开启细节模式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細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细节的重要性,因此课堂上我们老师可以利用好小细节悟出大情感。如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授课老师别具匠心地从文本中找到6个包含“从不”意思的句子“1.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2.我从来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 3.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4.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5.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6.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让学生从小处着眼,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形象: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等)。这样优秀的母亲怎会培养不出优秀的儿子——大度、大气、大智?又怎会得不到孩子的真情和真爱呢?小细节蕴含着大情感,老师善用小细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就不是难事了。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是指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说明虽然教无定法,但每一堂课定有适合老师和学生的优秀教法。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巧妙借力于适当的小抓手——课堂评语、背景资料、细节等,课堂生成就会多多,就可以收获课堂大精彩。

张淑宁,山东威海市塔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借力晏子评语
借力使力 巧解难题——以简谐运动为例
晏子不辱使命
借力大数据 探索安全监管新模式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晏子使楚
借力上合,山东绘出更大“朋友圈”
润和借力音乐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作文评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