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之我见

2017-03-31 08:30张广湘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

张广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6-02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主要动力之一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我任教初中数学20多年,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要展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欠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注重情境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展开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内容看起来只是些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给人感觉往往是乏味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是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开创思维的。只有以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去吸引学生,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利用章节前的插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悬念激发创造思维,讲述祖冲之不遗余力计算圆周率,并且他计算的精确度比西方国家早四百余年,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所做出的刻苦努力等数学家的故事和轶闻趣事,穿插一些数学趣题:“鸡兔同笼”、“借马分马”、“假如一张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后比珠穆朗马峰还高”等。我有时在数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实际问题,如怎样在铁板上剪出最大的给定值的圆,怎样测量因隔河无法测量的两村间的距离?如何计算一堆锥形粮食重量?把这些日常生活中随时可遇到而学生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生动机,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展开了创造性思维。

2、发挥教学民主,变“厌”学为“乐”学来展开创造思维。

从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看,教学过程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学生一味听的单一模式。不少学生缺乏进取心,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创造思维难以得到开展。教师要注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对数学问题各抒己见,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问不能随便搪塞,或冷语挫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泯灭学生创造性潜能,而应当诚恳地接受学生问题,和颜悦色地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既不失去一次绝好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也不损害教师尊严,反而增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共舞才能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的展开。

3、教师传授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变为“会学”来展开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学是老师应视学生为具有能动性、潜在性与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人,强调优化的教学过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通过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激起学生灵性的火花,展开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节系时,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在平面两人圆可能出现的各种位置关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逐一得到五种关系的教学定义,再通过观察感悟总结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下圆的半径与圆心之间的相应数量关系,从而得到圆形性质与数量之间的等价性。让学生自己探究其中的奥秘,对圆问题多角度思索,各抒己见,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老师教中来诱,学生学中来悟,在师生共舞之中把数学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老师既教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又创造性地学会了知识,在求知的各种途径中,做到了变“学会”为“会学”,创造思维不自觉地得以展开。

二、要拓宽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矛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要所能拓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孔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创造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教师应善点善启,巧于诱发,以开通、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常言说: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金子”,而高明的教师给学生的则是“点金术。”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方式的定势倾向。运用定势倾向愈强烈,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愈单调,刻板,在新的问题面前,就不能灵活地、创造地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巧于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思路,使他们从思路阻塞间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转化。那么,教师定会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学生的创造思维也神奇般地被激活了。

我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用12根小棒摆出6个长方形看能否摆出。由于学生受平面图形思维定势的影响,摆出立体图形较难。我这样引导:“如果将这些长方形不放在一个平面内可以吗?”学生猛然醒悟,轉向空间结构去探索问题,从而能按要求摆出正确图形。这道题是在学生一味地从平面中摆拼图形无法走出困境时适时点化、启发,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拓宽创造思维的飞跃。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就有思维过程。我们知道,没有创造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有创造行为的,创造意向取决于大胆探索的勇气。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开放学生的创造思路,释放学生内在的认识能力,对同一事物多方位审视,有独立见解。对一些不正确想法,也不会轻易拒绝或否定,而应巧妙地激活创新意念的萌发,只有这样施教拓展,才能使学生胆大起来,思维放得开。比如我校有个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提出一问题:在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内要画一个最大的圆,可用哪些方法?学生讨论激烈提出很多方法,其中一学生说:“用圆规”。老师没有否定,亲切地微笑着说:“可以,不过这个圆规要很大,如果制成了可谓是世界之最。那么这个学生会不会从那时起萌发长大了制造一个大圆规,成为世界之最的远大理想呢?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素质各异审视问题思维的灵感不同,所以就会出现百花齐放,流露创新的萌芽。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问题能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求知的心理需要,引发求异欲。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冲动,使学生做到敢想、敢问、敢说、甚至“异想天开”,鼓励引导学生用非常的方式观察、思考、理解事物,善于创新。现在我就运用“碰壁—一点拨”式教学模式来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导学提问,设疑激趣,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敏捷性。

导学提问,设疑激趣,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从问题情节出发,激活思维,求得趣味。例如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时,就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不过河测出河的宽吗?你能不上山测出山的高吗?”这一悬念的提出,学生会带着疑问去独立探索教材,不断斟琢,人慢慢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敏捷,这样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完美的培养。

2、练中碰壁,拓疑促趣,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坚韧性。

当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带着问题去思考时,定会遇上种种思维上的困惑,也就是思维发生了碰壁。学生马上就会质疑,他们提出的问题越深,思维就越活,创造的意境就越高,创造思维效果就越好。譬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设置疑问:“若三角形两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边所对的角有怎样的关系?”其次诱导反问:教学讲究的是严谨性,仅仅凭借几个特殊的作图去度量其一般性的规律远远不足,关键能否用推理的手段去证明这个结论呢?这个时候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带着疑惑积极投入证明的思路全过程中去,他们仅从单一的一个等腰三角形知识是无法证明此性质的结论,思维不可避免地碰了壁。在课堂上暴露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同时为了让学生“碰壁”而深感困惑,产生“愤”一心求通而不得,“悱”——口欲言而不能的感受。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忍耐刻苦,学会败不馁,同时也要赞扬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寻找他们的成功的闪光点。

3、讲评点拨,释疑兴趣,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当学生的思维碰壁后,迫切渴望教师的讲评点拨,也只有此时的点拨才能体现讲评中知识的内在魅力。它摒弃了应试教育“满堂灌”模式,提倡有的放失重点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寻找答案的方法。如在授《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是这样启发点拨的:“同学们,是否可以考虑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以你们所画出的等腰三角形中作一条辅助线从而构成顶角平分线”,其次由学生完成对所得到的结论的证明;再次,教师又借题发挥,由此及彼,重点放在点化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作出导问性的诱导:“若三角形两边不相等,大边所对的角与小边所对的角又有什么关系?”通过讲评点拨,释疑解惑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勇于创造,标新立异的创造思维素质。

4、巩固练习,质疑拓趣,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独特性。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持续时,教师应抓住时机“走熱打铁”,让学生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知识。当一道习题解完后,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更为普遍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个问题,应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使思维向多方面发散。如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等形式的训练,千方百计寻求最优解法,以增强和实现创造思维的独创性。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与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会创造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创,变教师一味的单向清唱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立体感染,是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也是我们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定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原来如此聪明!”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