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构建

2017-04-01 02:49郑君翊
科教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郑君翊

摘 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安全问题日渐暴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维度分析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方面四位一体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安全问题 协同教育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their studies, life, psych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security issues are increasingly exposed,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lti dimension analysis of main causes of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put forward from the family,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social aspects of one of the four construc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safety countermeasur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Keyword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security problems; cooperative educ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走出家乡进城务工、创业,将子女留在家中交由他人监管,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妇联2013年统计,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0%,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研究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位和安全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安全失保、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事件频发,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农村人口的素质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正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类型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1)受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伤害;(2)受社会不法分子侵害;(3)轻视生命做出自杀等极端行为造成自我伤害;(4)行为失范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根据有关数据案例显示,近年来频发的留守儿童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交通意外、溺水、女童遭性侵事件。本文主要是针对前两类安全问题做重点分析。

2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2.1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安全意识水平普遍偏低,加之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无法对危险事件进行预判,容易受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除此之外,多数农村女童由于缺乏生理卫生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哄骗、引诱、遭受性侵害。

2.2 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利,家庭安全教育缺失。外出务工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正常的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且个人健康状况不佳,往往只能做到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和安全教育问题。

父母和祖辈监护人通常只能凭借生活常识和个人经验,以叮嘱的方式笼统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却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在面临实际安全问题时的困境。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亲及代理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提供有效安全教育的基本素养,家庭安全教育质量不高。

2.3 学校因素

(1)学校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力不从心。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学校一般还是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学业问题上,未系统地开设留守兒童相关安全教育课程(如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卫生常识等课程),也缺乏教授此类课程的专职教师。此外,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且对教师的能力及专业水要求很高,学校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学校又缺乏对教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很难持续有效的推进工作的开展。

(2)学校传统安全教育形式效果不佳。学校安全教育以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形式书面主题教育为主,学生及家长缺乏学习主动性,因而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多数学校对应实施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缺乏实际经验。

2.4 政府因素

(1)政府对农村社区监管不到位。农村地区多处水塘周围没有安全护栏和危险警示标志,乡村道路车辆缺乏交通监管,违章摊位占道破坏交通秩序等都加大了留守儿童遭受交通事故伤害可能性。

(2)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根据全国妇联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提供给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缺乏,农村留守儿童缺少课余时间的活动场所,促使他们在放学后在水塘、道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滞留,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

(3)政府各部门之间缺少协同。留守儿童工作牵涉教育、民政等十余部门和群团组织,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尚未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各方工作,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工作上的重叠和交叉。不但给基层工作单位造成重复工作的困扰,也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5 社会因素

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农村地区一些网吧、游戏厅、KTV等娱乐场所受利益驱使,无视法律法规,大肆宣扬暴力、色情,甚至向未成年人提供酒精、毒品,引诱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时,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拐卖、利用留守儿童,或为了一己私欲侵害幼小留守女童。此类刑事犯罪活动不仅给留守儿童身心带来重创,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环境。

3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的对策建议

(1)强化家庭监护和安全教育主体责任。首先,外出务工家长应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单方留家照料,对于留守儿童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代为监护,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其次,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交流工具与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业、生活和心理状况,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及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成长指导。尽量创造与孩子见面的机会,并以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感情。再次,要着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留守儿童行为秩序、安全意识培养、自救技能、女童生理卫生知识等安全教育问题。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学习各类儿童教育知识,掌握各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监管和安全教育。首先,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实施全程监管,充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对于留守儿童数量众多的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其次,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聘请消防、公安、卫生部门专家走进校园开设专题安全教育讲座;利用同龄人便于沟通的优势,采用同伴教育、同辈导师指导等形式开展生理卫生知识和性安全教育,增长留守女童的生理卫生知识并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再次,建立家校联系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家校联系平台,或在长假父母返家期间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间的沟通交流。最后,建立教师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教师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农村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以更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去。

(3)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同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相关事项的管理机构。政府成立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强化责任意识,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留守儿童责任清单制度。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各部门的实际,理清政府各级各部门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制定留守儿童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内容,并健全问责机制。

(4)建立健全以基层组织为主的安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县、乡镇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的政策措施。指导民政部门协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兒童电子档案,并定期进行动态更新管理。督促县、乡镇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地区治安环境和娱乐场所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周边治安和交通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周边环境的信息,针对不同地区季节性安全问题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域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宣传家庭生活常见安全问题,鼓励村民履行监督义务,杜绝侵害留守儿童人身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

(5)政府统筹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方面动员现有群团组织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动员妇联关注留守女童,针对其在安全、健康、受教育和权利保护中遇到的特殊情况,积极争取社会支援为留守女童开展特殊服务。动员共青团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充分激发各类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包括农村地区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等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便利服务功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维合力协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网格化监管、组团式教育”模式。同时政府开展面向服务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4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迫切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有利于为政府、社会采取解决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家庭稳定、和谐,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蔡君.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以留守儿童安全为视角.当代教育论坛,2009(12):73-75.

[3] 王婷.从留守儿童安全生存现状探析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63-267.

[4] 吴雯晴.浅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问题研究,2013:138-134.

[5] 段忠贤,黄其松.留守儿童问题须多方协同治理.光明日报,2015.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管理措施研究
高校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研究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浅谈煤矿瓦斯的安全管理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