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现象”再思考
——一个基于镶嵌理论的本土案例分析

2017-04-01 03:35
关键词:新化现象理论

朱 姝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新化现象”再思考
——一个基于镶嵌理论的本土案例分析

朱 姝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研究基于格兰诺维特镶嵌理论逻辑,根据冯军旗、李瑾对不同地区复印业新化人的研究重新思考“新化现象”,认为政策变化和政府支持促进产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新化人依靠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链进入复印行业并将人际关系链延伸成人际关系树来共享信息资源,形成新化人产业链。研究修正了吴义爽、汪玲的“互嵌性”命题,认为经济行为与私人关系网络间的关系是灵活的,不同阶段两者甚至呈现截然相反的关系。

镶嵌理论;“互嵌性”; 经济行为;社会关系网络;“新化现象”

1985年格兰诺维特提出镶嵌理论,之后的30余年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笔者正是在镶嵌理论及其修正的基础上对“新化现象”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基于“新化现象”对吴义爽、汪玲的“互嵌性”观点[1]及其所分解出的命题进行讨论。笔者认为,经济行为与私人关系网络间并不总是相互强化,当某一特定区域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行为反而会破坏之前的私人关系网络。

一、镶嵌理论的提出及修正

(一)格兰诺维特镶嵌理论的提出

格兰诺维特1985年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的问题》一书中提出“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结构中”,其思想要旨可概括为“经济行为以社会关系网络为条件”[2]13。1992年,他发展了镶嵌观点,从“目标—行为—经济制度”三个层面建立起“嵌入性”理论。

格氏在对“实质论”与“形式论”进行介绍的同时,也与这两种观点划清界限。他认为,“无论是在前工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镶嵌现象始终存在,只是在各个社会形态中的嵌入水平和形态有所不同”[3]。随后,他通过对“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的批判确立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前者是一种原子化、社会化不足的概念,拒绝承认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影响;而后者则有社会化过度的倾向,认为个体完全内化于社会价值、规则与制度,全身心服从于社会的集体意识与共同价值。他还指出了二者的共同错误:它们都以原子化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中心,前者的原子化来源于对自我利益的狭隘追求,后者的原子化则来源于个人完全内化的行为模式,两者都把行动者的决策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割裂开,无法说明正在运行的、具体的、真实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对经济行动的影响,更不能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行为给出合理解释和预测。因此,他提出行动者的具体行动是嵌入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中的。格氏还指出制度设计和“普遍道德”都不能完全排除欺诈,而具体关系网络能在日常经济行为中产生信任,防止欺诈,但社会关系是信任和诚实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信任与欺诈都来自人际关系。这篇文章首次对镶嵌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格氏1992年在《作为社会建构的经济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将镶嵌概念和制度理论结合到一起,视制度为“凝固化网络”,认为制度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社会建构,并通过对美国电力行业的考察发现:社会网络在产业建立早期有关键性作用,一旦这种形式被“锁定”,网络的重要性便降低了,产业与职业并不是现代经济的自然形式,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4]。这从宏观方面丰富了镶嵌理论。

(二)镶嵌理论的发展与修正

镶嵌理论在被大量关注的同时,质疑之声也随之而起。有学者指出,格兰诺维特取向的嵌入性在强调经济与人际关系网络不可分离的同时,明显忽视了政治、文化及制度等对经济行动的影响[5]。弗雷格斯坦认为,政治力量影响经济与市场,市场制度的产生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过程。其研究表明,国家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改变市场现存秩序,政治力量也影响行动者的经济决策,是市场的内生力量[6]。泽丽泽认为,市场是一种文化事物,是某种共识的符号和表达,经济行动者根据自己归属的特殊亚文化进行经济决策[7]332。不过,她也并非主张一元论分析视角,而强调将市场视作文化、制度和经济等多重动因互动产生的结果。另一些学者认为,格氏忽视了经济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吴义爽、汪玲沿用格氏理论框架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的“互嵌性”。他们从经济行为的目标、实行和制度等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有待检验的命题: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经济行为、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是相互嵌入的;经济行为的实行与不间断的私人关系网络之间是相互强化的;经济制度内生于经济行为与社会建构的交互作用[1]。无论是镶嵌理论本身,还是对该理论的补充、修正与发展,对我们重新解读“新化现象”都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二、“新化现象”再思考

笔者将利用冯军旗和李瑾的访谈资料,从镶嵌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对地缘关系的研究,对“新化现象”进行再思考,并对吴义爽、汪玲提出的“互嵌性”理论进行某种证明与修正。

(一) “新化现象”初发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冯军旗最初发现了北京高校复印产业中以湖南新化人为主体的产业扩散型经济现象。这种产业扩散型经济在经济形态上不同于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和“专业镇”经济[8],表现为“链状经济、网状经济”和“专业店”经济,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专业店通过地缘链或地缘网彼此连接在一起。具体来说,“新化现象”是:国际贸易+专业市场+专业店。“新化现象”的最新发展表现为新化人把日本和美国等地的二手办公设备通过国际贸易扩散到国内,然后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到专业店①,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扩散链②。之后,李瑾实地考察了长沙地区的“新化现象”,搜集了长沙复印产业新化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同质性关系和异质性关系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差异显著。

笔者通过资料整理得出“新化现象”生命史表,如表1所示。

表1 “新化现象”生命史表

(续表1)

阶段历 程复印店阶段1986年,邹某让余某购入一台复印机,揭开新化复印店新篇章,二手复印机大规模扩散到国内,使新化复印店遍地开花部分复印店老板积累资金,升级图文店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阶段1992年,邹某敏发现台湾二手复印机货源,将消息告诉杨某某、曾某某,三人开始从台湾购买旧复印机1999年,资金雄厚后,新化人直接从日美购买二手复印机,新化人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进入新阶段,形成完整产业链办公设备制造阶段2003年,曾某深等人开始从事办公设备的生产2004年,曾某辉投资生产写真机,开始是从国外进口配件国内组装,后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合作,生产出有写真绘图功能的写真机,畅销国内,并出口国外

资料来源:根据冯军旗的《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文章内容整理所得.

(二) “新化现象”再思考

1.技术开辟新世界,关键人物引潮流

新化县隶属湖南省娄底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人多地少迫使新化人外出另谋生路。20世纪60年代,易氏兄弟外出谋生从事修钢板工作,偶然在四川修好机械打字机,之后,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通过带徒弟的方式传播技艺。1970年,邹某通过师从易某育徒弟袁某习得了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新化现象”发展的最初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间的转换都以关键人物对技术的率先掌握和引进为先导,即便在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阶段,以及办公设备制造阶段,也是依靠一些关键人物对潜在机会的把握与挖掘,才成就了今天的“新化现象”。可以说,先行者对技术从最初的孜孜探求到其后的熟练掌握是新化人开辟新时代的前奏,也是新化人发现新世界的敲门砖。

2.政府支持促合法,行业协会整资源

20世纪60~70年代,在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社会结构固化的背景下,流动维修的合法化是易氏兄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劳动者们不会让技术成为固化社会结构的牺牲品——他们通过私刻公章、伪造介绍信等方式实现流动,因为这些行为是非法的,易某兴和邹某都有过被捕经历。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政策松动,市场开放,他们有了流动的权利,1979年新化县成立打字机维修厂,负责介绍信、发票等合法身份认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邹某任业务厂长,机械打字机维修开始在新化县走上合法化、正规化的道路,这为后来的“新化现象”培养了一批既拥有技术又具有地缘关系的储备力量。这虽不能作为弗雷格斯坦“国家以其独特的方式或明显或隐蔽地改变着市场中秩序”观点的直接证据,却着实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他的论点。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新化人自我组织、自我治理的能力也为“新化现象”提供了持久生命力。随着新化复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掌握技术的新化人进入城市。虽然这种产业扩散以“链状”方式进入不同城市,但其在各大高校周围的聚集也使区域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信息流通、提高新化人在各地区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了避免恶性价格竞争,新化人在各地区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有些地区即便没有统一的行业协会,也有区域性互助同盟来实现老乡间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此外,各区域自治协会也向行业内新化人提出某种道德要求,虽不是作为强制性要求而存在,其作为成员的情感依托而存在的性质,也使某种道德要求或道德标准被承认为某种“不言自明的约定”。

3.地缘关系扩晕轮,同乡互助节成本

费孝通将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特点概括为“差序格局”,认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每个人以自身为中心结成网络。“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离落水点最近的那一圈就是血缘关系,其次是姻缘关系,再下面就是地缘关系不断扩大散播开来”[9]24。从冯军旗和李瑾的访谈案例中能够看出,早期新化人是在市场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向外流动的,这种流动不是在政府支持或政策引导下进行的,而主要凭借的是本土人际关系链。从社会结构来看,当地是典型的乡土社会,社会关系链同质性较高,人们获得的信息、掌握的资源重复性也比较高,所以,同乡出来后一般流向同一行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外乡人进入此行业的门槛。因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链使进入该产业的新化人在信息、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新化人进城稳定后,这种人际关系链并未就此消失,而是不断延伸,形成了以家人、亲戚、朋友、老乡作为关键节点的关系树。这个关系树成为信息传递、资源互助、开拓市场的重要桥梁,也为新化人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既然是关系树,其中的节点关联必然比关系链更复杂,信息资源也更丰富。不仅关系树为新化人开拓了市场,依此形成的以新化人为主体的产业链更为其节约交易成本、简化交易过程提供了绝对优势,这种“排他性”优势使新化人得以维持产业内优势地位。具体来看,复印店阶段,新化人的耗材、设备购买、机器配件、纸张进货等都有专门的地缘网络,从老乡那里购买原材料在价格上比其他途径至少便宜50%。二手复印机专业市场阶段,新化人资金雄厚后便不再从台湾进货,而直接到日本、美国等源头国家进货,建立了完整的二手复印机产业链。后来,在日本、美国也有新化人直接做二手复印机贸易以供应国内市场。这些都说明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链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树在新化人立足各区域复印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三)对已有学者结论的支持与修正

1.对吴义爽、汪玲等“互嵌”理论的支持

吴义爽、汪玲将“互嵌性”思想分解成了三个命题,其中之一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经济行为、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是相互嵌入的”:一方面,经济行为受“社交、赞扬、地位、友谊和权力”等非经济目标的影响;另一方面,非经济目标建立在以经济目标及其实现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之上[1]。笔者对此观点颇为认同。在李瑾所考察的个案中,Y先生最初开超市,后从事打印复印行业,2010年转型经营图文业务,其转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起因在于,Y先生在大学当老师的老乡介绍他接下了学校1万份宣传单复印的业务。因为Y先生报价低且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校方的信任,于是校方就把许多相关工作就交了过来,使得他的打印复印业务一下扩大了许多,成功实现转型[10]。倘若Y先生的经济行为完全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他不会以最低价接下1万份宣传单的业务,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老乡的“面子”才给了优惠。不过继续往下深究,若不是出于“老乡在学校工作,以后可能还会介绍些生意过来”这样的考虑及其想要维系老乡这条可能为其开拓市场的人际关系链的意图,Y先生也不会接下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虽然行动者镶嵌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并不完全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但他们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经济目标而追求非经济目标,这种对非经济目标的追求往往是为更长远的经济目标铺路造势。

2.对吴义爽、汪玲等互嵌理论的修正

吴义爽、汪玲“互嵌性”思想的第二个命题是经济行为的实行与不间断的私人关系网络之间是相互强化的:一方面,持续的私人关系网络有利于经济行为的实行;另一方面,经济行为的实行过程是私人关系网络建立维持的重要条件[1]。袁小平、吕益贤也曾发表相似的观点,“圈子主义精神”的“熟人信任”是中国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这种熟人社会在农村外出劳动力大规模进城过程中随处可见[11]。不过从访谈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到经济行为和私人关系网络之间并不总是相互强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长沙,当新化人蜂拥而至时,有限的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瓜分,于是出现价格战,有些人甚至为了争抢客源而撕破脸皮导致关系破裂。因此,笔者认为第二个命题只有部分解释力,经济行为与私人关系网络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新化人进入市场的早期,二者确实相互强化,甚至可以说正是二者的相互强化才确立了新化人在业内所占据的绝对性优势地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化人涌入区域内有限的复印市场,从业者之间为争夺市场,其经济行为与私人关系网络不再呈现相互强化的态势,相反,对经济目标的追求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私人关系网络。

三、结 语

笔者通过解读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并呈现国内外学者对镶嵌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新化现象”进行重新思考。在对“新化现象”进行新经济社会学的再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最初,政策变化和政府支持使流动维修打字机行为得到了合法化认同,这为新化人后来的流动、促进相关产业走上正规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某种程度上也支持了弗雷格斯坦的观点——“国家以其独特的方式或明显或隐蔽地改变着市场中秩序”。此外,笔者结合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还发现:在发展早期,新化人依靠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链进入不同地区的复印行业,进城从业后,人际关系链进一步延伸成为枝繁叶茂的人际关系树,新化人依靠各自的关系树传递信息、分享资源并开拓市场。这个关系树还为日后行业内新化人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从而确立了新化人在各地区复印行业的绝对优势。

笔者基于“新化现象”对吴义爽、汪玲的“互嵌性”观点及其所分解出的命题进行讨论,认为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经济行为、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确实是相互嵌入的,但经济行为与私人关系网络间并不总是相互强化,在新化人涌入某一特定区域市场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的经济行为反而会破坏之前的私人关系网络。

注 释:

① 此处专业店是指复印店和图文店.

② 如北京地区的“浙江村”.

[1] 吴义爽,汪玲.论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的互嵌性——兼评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49-55.

[2] 弗兰克·道宾.经济社会学[M].冯秋石,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3):481-510.

[4] Granovetter M.Economic Institu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Acta Sociologica,1992(35):3-11.

[5]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J].社会学研究,2009(5):141-164.

[6] Fligstein N, Sweet A S.Constructing Politics and Markets: An Institutionalist Accoun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2(5):30-34.

[7] Zelizer.Culture and Consumption[C]//Smelser N J, Swedberg R.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8] 冯军旗.“新化现象”的形成[J].北京社会科学,2010(2):47-53.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 李瑾.同质性关系的拓展与异质性使用——对长沙市复印店“新化现象”的调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 袁小平,吕益贤.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变迀[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275-1278.

(责任编辑 陈素玲)

A Reflection on "Xinhua Phenomenon"— A Local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ZHU Shu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China)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logic of embeddedness theory of Glen and Victo as well as reflecting on the "Xinhua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Feng Junqi and Li Jin on the printing indus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engaged in by Xinhua people, believes that the changes of policy and government support have promoted the industry to embark on the regularized 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road; People of Xinhua stepped into the printing industry by relying o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ain based on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extending into a tre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 as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even form into an industry chain for Xinhua people. In addition, the study amends the proposition of inter-embeddedness put forward by Wu Yishuang and Wang Ling, and hol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the private relation networks is fickle, even presenting adverse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stages.

embeddedness theory; "mutual embedding"; economic behavior;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Xinhua phenomenon"

2016-09-16

朱 姝(1992-),女,江苏淮安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1.009

C912.8

A

1674-5035(2017)01-0042-05

猜你喜欢
新化现象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新化三合汤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新化山歌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