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论”视域下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探究

2017-04-02 20:57李小兰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关键词:田园城市城乡浙江

李小兰(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田园城市理论”视域下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探究

李小兰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统筹城乡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形成了发达国家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建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创新,符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和“田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契合,是符合人的城市化规律的创新。浙江特色小镇今后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化与产城融合”。

田园城市理论;城乡统筹;浙江特色小镇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统筹发展中乡村的价值开始显现。浙江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突破乡村发展中遇到的困境,2015年开始启动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和谐发展的理念的创新实践,也是符合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与“田园城市理论”相契合。

一、“田园城市理论”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及社会改革的理论,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结合城乡各自优势发展的理念。这个理论从提出到今天已有100多年,但它的理论价值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出版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该书再版发行,书名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既是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又是一种社会改革的学说。霍华德提出了在发达国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在他的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认为“田园城市”是把城市和乡村优点相结合的理想城市。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达成共识,共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应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为社区代管。”[1]英国的小城镇建设长期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并呈现出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小城镇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它的提出及实践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构建了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建设机制;“田园城市”理想而且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主要观点认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必然具有各种社会发展机遇多,就业机会多,工资高、娱乐场所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远离自然、高地租、高物价、远距离上班、长时间加班、空气污染、贫富差距大等缺点。乡村具有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森林密布等优点,但是也存在工作量不足,工资低,土地闲置,村庄荒芜,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娱乐活动场所等缺点。因此他提出“田园城市”可以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建设具有“自然环境优美,接近田野和公园;就业机遇多,工资高、地租低、无烟尘、企业发展良好、无贫民窟、自由合作的小城镇”。

埃比尼泽·霍华德除了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同时按照这种理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田园城市要建立在6000英亩的土地上,其中城市用地1000英亩,农业用地5000英亩,人口32 000人。在农业用地上保留森林、果园、农场、奶牛场、自然水系等农业地带。在田园城市的中心有市政厅、音乐演讲厅、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画廊、医院等。在城市的外围有工厂、市场、煤场、木材加工场等。这些都靠近附近的环形铁路。这种田园城市的建设目的是使职工都能取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享有较有益于健康的环境和职业。对于有事业心的各种从业人员来说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一种新的、较好的就业保证。对于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或有可能迁移来的农民来说,这里为他们的产品提供在家门口的市场。总而言之,其意图在于提高各阶层忠实劳动者的健康和舒适水平。实现这些意图的手段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的健康、自然、经济因素组合在一起,并在这个土地上体现出来。[1]

“田园城市理论”在实践中以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他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问题如人口密集、空气污染、交通不便等;同时乡村发展停滞、土地闲置、村庄荒芜、城乡差距增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小城镇的建设应该看到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点,只有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而不是城乡对立,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

“田园城市”理论是在100多年前,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急剧膨胀、住房结构性拥挤、生态持续恶化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他本人也在莱奇沃思进行了英国第一个“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田园城市理论”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提出了独特的产业作为“田园城市”支撑的理念;[2]提出了“田园城市”建设中需要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特色的理念。英国的田园城市建设即小城镇建设保留了英国当地乡村的文化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满足了人们追求田园生活的愿望,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他提出了关心基层民众利益、缩小城乡差距的新模式。“田园城市”理论是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的弊端,倡导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使人们都能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就是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城市人口密集、空气污染、交通不便、物价高等现象。同时乡村发展停滞、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土地闲置、村庄荒芜、城乡差距增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田园城市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建设等学术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理念对促进我国今后的城乡统筹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与“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的契合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到目前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省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现在,小邹和小刘已经有一个多月相安无事了。有一次,我竟然神奇般地看到放学站路队时,小邹和小刘面对面点了点头,相视一笑,这可是一年多来的首次。看到她们有这样的变化,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浙江的“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它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是具有特色产业支撑、文化特色及传承、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居住环境、完善的社区管理及服务的发展平台[3]。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79个省级特色小镇建立。浙江省计划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在产业支撑上分类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以第三产业即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即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流通业如电子商务、通讯技术等;以高端服务业引领下的金融、保险、环境保护、旅游等;以提高民众素质的教育、健康、文化服务等产业。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还包括第二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对以茶叶种植、丝绸制造、黄酒酿造、中药制药、青瓷制造、木雕雕刻、根雕雕刻、石雕雕刻、文房四宝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术为优势的浙江传统产业予以大力继承和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就是在这三类产业分类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的,同时特色文化及良好生态也是特色小镇的必备条件。特色小镇建设符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乡关系要经历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联系最后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目前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遇到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农村的发展也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中国城乡一体化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政策引导,民众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达到目的。[4]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与“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的契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与“田园城市理论”都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理念

“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是结合城乡的优点,发挥城市、乡村各自的吸引力,以较小的规模,集体所有的土地,特色的产业,优美的环境,为各阶层的人民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田园城市”理念相契合。“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按照浙江省政府的规划,目前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所有特色小镇都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建设”。[5]特色小镇都建在城乡结合地区,有一定的产业支撑、保留有良好的生态及特色文化。例如: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选址在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仓前区域,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的理念,保持了原来乡村生态,保护和传承江南文化,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创业的公共空间;提供了高效、快速的互联网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配套的饮食、住宿、娱乐、交通等满足了小镇居民食、住、行、乐的生活要求。“梦想小镇”的生活环境、交通条件、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产业特色等真正结合了城乡的特色和优点,正发挥着强大的吸引力,吸引高端人才和大量资本入驻。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实现了诗意栖居与创业奋进的融合。

(二)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人民性”相一致

“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警示:城市化建设不能满足于大城市华丽的外表,不能忽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能忽略人民对于空气、水源、森林等自然环境的要求,不能忽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利益。“田园城市”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大程度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人民安排健康和舒适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性”就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为人民发展、由人民享有”。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价值取向。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田园城市”理论中的“人民性”相一致。根据《浙江省2014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浙江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提出了生产、生活兼顾发展的强烈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生活条件的接近创造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从而实现城乡产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和一体化发展。浙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努力创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特色小镇有各种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良好的自然环境,又有独具特色的当地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人既要拥有城市的繁华与便利又要拥有乡村的优美环境的理想生活方式。城市人口向特色小镇流动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些特征符合“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小城镇建设目标,即拥有城市和乡村优点,既具有良好生态和特色文化,又有特色产业支撑。田园城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高度契合,即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符合人的城市化的需求。

(三)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管理与“田园城市”理论都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功能进行了划分

“田园城市”理论指出,田园城市的管理由中央议会与各部门组成。在田园城市社区内,涉及法律、检查、税务、财政的职能由公共管理组织承担;涉及音乐、图书馆、学校、浴室、游憩的职能由社会目标组织承担;涉及道路、公园、铁路、公共建筑、通讯、供水、动力、照明等由工程组织承担。同时发挥公益性组织的作用,商店、肉市、鱼市、果蔬市、煤市、工厂、作坊、奶牛场、大农场等企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田园城市”理论中建设和管理田园城市社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浙江实现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所做的战略选择。政府承担起鼓励、引导的作用。省政府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特色小镇发展的指导意见。企业发挥具体的市场运营作用。特色小镇建设在政府引导下,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运用市场化的规律加以运作。特色小镇建设与管理中重视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为特色小镇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在编制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资源要素、挖掘文化内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引导、服务保障的功能。目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模式,即“市场主体、政府服务模式;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模式”[6]。城乡差距不会自动消失,城乡一体化也不会自动实现,城乡各自的优点和吸引力需要政府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企业主体,社会组织,也要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田园城市理论”视域下浙江特色小镇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特色小镇建设要进一步满足“人的就业和生活质量”要求

“田园城市理论”的精髓是为人类安排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融合发展理念[7],把生产放在第一位,把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是保证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浙江特色小镇是浙江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产业的新平台。产业发展涉及浙江当前领先的信息技术及高端服务业、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当前,创业主体正由“小众”、精英走向大众。以浙江电子商务模式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者、以传统浙江商人为代表的大企业高管及创业者、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优秀科技人员创业者、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为代表的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主的创业者纷纷进驻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今后的发展只有建立领先的产业,开放良好的创业空间,保持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使特色小镇保持活力,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实现既有乡村生活的舒适又有城市发展的朝气蓬勃;既有诗情画意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创业奋进的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满足就业和生活质量有机结合的需求。

(二)特色小镇建设要进一步营造“特色文化”,避免“百镇一面”

特色小镇真正的风貌要体现在小镇的内在素质,即特色文化上。通过对特色小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营造当地人的文化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8]搭建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建立文化遗存纪念馆等,提高特色小镇居民文化素养,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通过挖掘各地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特色小镇的居民能够因为文化的认同而长期居住。通过打造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挖掘传统经典产业的历史文化精髓,吸收现代文化创意与设计,结合不同产业文化的特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特色小镇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实现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特色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结合。

(三)特色小镇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满足人的代际传承的需要,努力做到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均是在远离市中心,城乡结合的地域规划建设的。目前特色小镇都是按照3A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其中旅游特色小镇按照5A景区标准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能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能过度使用能源;倡导居民认可绿色生活方式,即按照自然、节俭、环保、健康的方式生活。特色小镇的建设要让小镇居民身处美好的大自然中,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特色小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后续保护是特色小镇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将特色小镇做成百年小镇或名镇的基础。

(四)特色小镇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参与需要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它属于新型的社区,社区内的各项事务都需要各层次的居住人员共同参与治理。 要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结合,完善社区的治理。社区治理中要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的治理活动。特色小镇中集聚了各类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创业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小镇从业人员,小镇原有的村民等各类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权利主体。为达到小镇治理的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满足特色小镇各类人群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努力做到社区治理的公开、公正、公平。特色小镇的社区治理要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治结合。要结合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完善特色小镇的民主自治机制。

结语

“田园城市”理论是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经典理论,对于世界范围内解决城乡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出了理论设想。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是浙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发展的实践创新,与“田园城市”理论有一定的契合,符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今后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人的生活幸福为目标,以保护和传承特色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建立完善、成熟、便利的服务体系为基础,建立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形成具有完善的产业发展、文化引领、旅游服务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功能平台,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6-17,12-14,74.

[2]马黎明.英国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小城镇城镇化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20.

[3]唐勇.浙江小城镇发展模式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6):86-90.

[4]谢天成,施祖麟.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目标及速度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 (6):113-116.

[5]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2016(4):10-20.

[6]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19-31.

[7]翁建荣.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6(8):6-10.

[8]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14-20.

(编辑:程俐萍)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rden city theory

Li Xiaolan

(SchoolofMarxism,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benezer Howard's "garden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e urba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mechanism and to meet people's yearning for modern lif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i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which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ality in Zhejiang. The "garden city" theory matches the practice in Zhejiang, and is in line with the innovation of the laws of urbanization. To develop towns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is "to take people as the core to realize urbanization and production integration of the city".

Garden city theory;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wns with Zhejiang characteristics

2017-02-06

李小兰(1968-),女(汉),甘肃通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城乡统筹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招标项目(2010GXS1D094);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 (16LLXC014YB)

TU984

A

1671-816X(2017)06-0022-05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城乡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城乡涌动创业潮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