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痰方法对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研究

2017-04-03 05:06徐振虎毛秀莲曾唯波陈文婷
关键词:鸣音负压气管

徐振虎,毛秀莲,陶 曙,曾唯波,陈文婷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1.重症医学科;2.护理部,广东 湛江 524002)

不同吸痰方法对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研究

徐振虎1,毛秀莲2,陶 曙1,曾唯波1,陈文婷1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1.重症医学科;2.护理部,广东 湛江 524002)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100例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吸痰效果、吸痰间隔时间、气道粘膜损伤及咳嗽情况。结果实验组吸痰效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气道粘膜损伤及呛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吸痰方法对气道粘膜损伤及呛咳症状少,吸痰间隔时间长,是有效、安全且适合用于心力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吸痰法;吸痰负压;心力衰竭;间隔时间;气道粘膜损伤

研究显示[1],正确吸痰可以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缺氧状态。如果吸痰方法不正确,不仅增加气道粘膜损伤,缩短吸痰间隔时间,同时还增加心脏负担,影响患者康复。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吸痰方法对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100例心力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实验组当研究对象有吸痰指征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注册护士进行吸痰,吸痰时左手固定气管导管,右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内,在气管导管内带低负压(100~120 mmHg)捻转吸痰,气管导管外阻断负压前进,直到遇到阻力后退1~2 cm打开低负压(100~120 mmHg)缓慢捻转上提吸痰管,避免左右旋转,若遇到痰液较多时,稍微(<2 s)停留一下吸痰管;然后对声门上采用低负压(100~120 mmHg)进行吸引;整个吸痰过程前,将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调至30~40 cmH2O,并于吸完痰后将气囊压力调至25~30 cmH2O。

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两组患者吸痰管选择及其它护理等均一致。

1.2.2 评价指标

吸痰效果: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分值计算:痰鸣音消失为2分;痰鸣音减轻为1分;痰鸣音未改善为0分)。吸痰间隔时间则为吸完痰后距离下次吸痰的时间;气道黏膜损伤例数:以吸出的痰液中肉眼可见的新鲜血、血丝或吸出新鲜血视为黏膜出血。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气道粘膜损伤及呛咳情况比较

实验组气道损伤5例,对照组22例,两组比较(x2=14.66,P<0.05);实验组呛咳8例,对照组32例,两组比较(x2=24,P<0.05)。

2.2 两组患者吸痰后痰鸣音改善分及吸痰间隔时间比较

实验组吸痰后痰鸣音消失时间为(2.18±0.50)分,对照组为(2.23±0.50)分两组比较(t=0.5,P>0.05)。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为(88.3±29.2)分,对照组为(49.3±15.5),两组比较(t=8.34,P<0.05)。

3 讨 论

3.1 合理的吸痰方法有助于减少患者气道粘膜损伤及呛咳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经过气管导管(套管)进行呼吸而使声门失去了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从而导致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因此,气道内吸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吸痰方法是保证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吸引的根本。有研究显示[2],如果吸痰管不接触气道黏膜,就不会损伤气道黏膜。实验组的该方法不仅有效的减少吸痰管与气道粘膜接触的机会,同时还避免了人为操作将气管导管内分泌物推到呼吸道深部而增加气道感染的机会。且实验组在吸痰前将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增加至30~40 cmH2O,并用低负压进行声门上吸引,有效减少因操作原因导致声门上分泌物掉到呼吸道深部。

3.2 合理的吸痰负压有助于延长吸痰间隔时间

有研究显示[3],吸痰负压过大时,会损伤病人的气管黏膜,引起气管痉挛并加重缺氧症状。美国呼吸治疗协会认为,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应该为能够达到吸痰效果的最小压力[4]。本实验通过降低吸痰负压至100~120 mmHg,通过观察吸痰后痰鸣音消失的情况,判断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由实验结果得出,患者不会因为吸引负压减小至100~120 mmHg而影响吸痰效果,还延长了吸痰间隔时间,从而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1] 贺春蕾.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护理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156-158.

[2] 王 钦,邢小红.吸痰管带负压插入对气管插管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4):277-278.

[3] 陈玉红,梁 钰,冯 萍,等.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5):54.

本文编辑:王 琦

R472.9

B

ISSN.2096-2479.2017.03.75.02

徐振虎(1986-),男,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重症监护及管理[4]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artificiap airways 2010[J]. Respire Care,2010,55(6):758-764.

猜你喜欢
鸣音负压气管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早早孕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探讨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