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2017-04-03 11:49徐青松肖晋川骈跃斌
食药用菌 2017年1期
关键词:环菌腐殖土猪苓

徐青松 王 华 肖晋川 骈跃斌 刘 红



猪苓林下半人工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徐青松 王 华 肖晋川 骈跃斌 刘 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1)

分析猪苓与蜜环菌和伴生菌的共生关系及关系的形成过程,介绍多种模式猪苓的苓种栽培法和纯菌种栽培法,从温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两方面说明栽后管理要点,并指出采收时间和采后处理方法。

猪苓;蜜环菌;伴生菌;共生;伴生;半人工栽培;模式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其菌核是我国文献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猪苓解热除湿,具有消炎、利湿、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保肝、抗辐射等作用。随着人们对猪苓药用价值认知的普及,其市场需求逐年增大,价格一路走高。

野生猪苓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资源一度稀缺。我国人工栽培猪苓在20世纪末时已获得成功,但推广力度甚微。传统的栽培模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新开发的半人工栽培模式,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收益大,且便于在生产上应用,推广迅速。

1 猪苓与蜜环菌、伴生菌的关系

1.1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

猪苓不能直接生长在土里或寄生在树木上,不像有些菌种可通过菌丝体自养。猪苓菌核的生长发育需要蜜环菌提供营养。当猪苓菌核呈休眠状态时,蜜环菌就会侵入到猪苓菌核内部,形成营养共生体,之后共同经历来自外界与内部的变化,直至猪苓菌衰老,形成成熟的猪苓,此时的药用价值达到顶峰,适于采挖入药。

通过对野生猪苓菌生长的环境观察,以及对猪苓菌核与蜜环菌关系的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分析,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时,首先迅速消化菌核的部分菌丝,吸收其营养,并使菌核的密闭层防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多带衍生的多级隔离层。而猪苓菌又反侵染蜜环菌菌索细胞,使菌索内部出现中空,形成营养通道,进而产生附着效应,形成共生。

1.2 猪苓与伴生菌的关系

分离自野生猪苓的伴生菌与猪苓在培养皿内共同培养,猪苓菌丝逐步分化出菌核,在两菌接触间隙会形成一条致密的红褐色拮抗线,至后期结构发生变化,稍微隆起。隆起的部分逐渐出现新的分层,并膨大。此时,猪苓菌丝产生出大量菌丝束,分化形成新的小菌核。伴生菌是调控猪苓菌产生新菌核的重要生物因子。

1.3 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三者间的关系

猪苓菌、蜜环菌、伴生菌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交融的复杂供给体系。蜜环菌和伴生菌侵入猪苓菌核内部,与其建立共生关系,通过营养协调,共同生长。伴生菌引导猪苓菌核形成,起媒介作用,而蜜环菌在猪苓菌核形成后(蒌苓或黑苓)才与猪苓菌发生作用。蜜环菌不侵染当年生的新白苓,休眠时猪苓菌通过伴生菌及周围的营养物质获取生长必需的营养。总之,三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适宜的温度、水分、土壤等也是猪苓菌生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2 栽培方法

2.1 苓种栽培

(1)蜜环菌枝+树棒+苓种模式。选择适宜猪苓菌生长的环境开挖坑窖。坑窖长150厘米、宽50厘米、深30~40厘米,宽窄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栽培模式和套栽作物而定。窖底整平,采用落叶、枯枝及土壤铺一层厚2~5厘米的腐殖层,压实后顺序排放8~10根树棒,棒间距10厘米左右,紧靠树棒的两端和两侧摆放苓种。将事先育好的新菌枝放在苓种两侧和树棒间,一端紧接苓种,一端紧接树棒鱼鳞口。然后用细枝填充空隙,并用腐殖土填隙。以同样方法摆放第二层树棒、苓种和菌枝,铺放一层10厘米厚的枯枝落叶,覆盖厚15厘米的细土压实,最后用树枝、落叶覆盖。

(2)蜜环菌材+树棒+苓种模式。挖窖填料后,用新菌种(蜜环菌菌棒)或栽过天麻的菌种,按5~6根新树棒加3~4根新菌种铺窖接苓。要注意的是因采用种过天麻的旧菌料接种猪苓,后续营养不足,猪苓生长缓慢,产量低,旧菌料只适宜用作辅助再生,不宜用作主要寄生的生长菌料,同时还要多放原生腐殖土和落叶枯草,以增加营养供给。

(3)蜜环菌材+树根+苓种模式。选择适合猪苓生长的林地大树下的开阔空地离树根100厘米左右处挖窖。借用树根侧根及须根,并在较粗树根的两侧砍鱼鳞口,根下铺垫4~5厘米厚的落叶和枯草层,两侧摆放新菌料,使菌材上密生蜜环菌的鱼鳞口贴向树根的鱼鳞口,再放苓种于菌材的鱼鳞口处,使充分接触,然后覆盖1层树叶枯草及1层周围的腐殖土,充分压实。

(4)蜜环菌种+树棒+苓种模式。挖窖填料后先撒蜜环菌种,将菌种掰成2厘米大小后均匀地撒于枯叶上,用种量为每窖500克。然后按间距3~6厘米摆放树棒,用树叶与腐殖土填隙,再将苓种均匀摆放在树棒两侧和端头,使之充分接触,然后再覆树叶和腐殖土。

(5)蜜环菌种+代用料+苓种模式。挖深40~50厘米的窖或开畦,用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作栽培基料。首层先铺1层树叶或腐殖土,再铺栽培基料,然后均匀撒上蜜环菌,再摆放6~8个苓种。再用同法进行第2层播种,每平方米用优质的蜜环菌种500克。畦穴播种,穴距10~15厘米,深约20厘米,将蜜环菌种放入穴内,穴上摆放6~8个苓种,随后覆盖腐殖土及枯枝落叶。

(6)猪苓与天麻混合栽培模式。此模式下栽猪苓上种天麻,猪苓与天麻共同生长,栽后每年可采收天麻2次,3年后可采收猪苓。栽培时,窖底铺放一层栽培过天麻的培养料和菌料,旧菌材与新树棒或新树根间隔放置,下苓种后用旧培养料填充空隙,铺盖2层,再用新旧培养料和菌材栽培2层天麻,之后用培养料填至与地面齐平。

2.2 纯菌种栽培

用纯菌种栽培猪苓,通常60~100天可形成菌核,100天左右菌核可长到约100克,3年后产量约为每平方米30千克。纯菌种栽培一年半即可采挖猪苓,比非纯菌种栽培的提前2年,产量也大幅提高。采苓时,可将小块猪苓继续留在窖内添以新树棒和枯枝落叶后继续培养,3年后又可收获。

(1)蜜环菌+猪苓菌棒模式。将已打孔、孔内接有猪苓纯菌种的树棒摆放于填有树叶的窖底,用新鲜小树枝填隙,在层面及菌棒两头撒蜜环菌菌种后覆一层树叶,再覆厚3厘米的腐殖土。继续铺树叶—放菌棒—填树枝—撒菌种—盖树叶,最后覆土及用树枝落叶覆盖。

(2)猪苓菌+蜜环菌棒模式。即在打孔棒上,间孔分排接种两排猪苓菌种和蜜环菌菌种。接种的树棒直接下窖栽培,摆放时接蜜环菌的那排孔朝下埋入腐殖土内,接猪苓菌种的这一排孔朝上,露在空气中,上面覆盖地膜。

(3)蜜环菌种+猪苓菌种+代用料模式。与蜜环菌种+代用料+苓种栽培模式相似,每平方米用优质猪苓菌种和蜜环菌菌种各500克。下层撒蜜环菌菌种,上层撒猪苓菌种。穴播一行猪苓菌一行蜜环菌。

3 栽后管理要点

猪苓属好气型真菌,喜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壤土或沙质黄棕壤土,须疏松透气、阴凉湿润,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40%~50%,空气相对湿度为60%~80%。

3.1 温度管理

温度和周围环境适宜时,猪苓菌新苓萌发生长快,10月下旬仍有白苓生长,生长期延长。高寒山区及低温阴坡,猪苓生长缓慢且生长期短,产量低。一般地温9.5 ℃时新苓开始萌发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 ℃。田间管理,夏季应遮阳降温,适量浇水;冬季栽培窝覆盖树叶、秸秆或厚土保温。由于夏季防晒降温对猪苓生长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应选择林木覆盖且有一定遮阴度的地点栽培。如无天然屏障,则须采取搭建遮阳网,覆盖树枝、树叶和秸秆等遮阴。

3.2 病虫害防治

猪苓较容易感染杂菌,还有白蚁、鼠类等啃咬。防治措施有:①栽培前在窖内均匀撒放磷化铝防治鼠害。②覆盖在栽培窖顶部的树枝、树叶、杂草、秸秆等宜喷施90%敌百虫1 000倍稀液杀虫。③如发生虫害,窖内喷洒90%敌百虫1 000倍液。④收获猪苓时须更换有杂菌的木棒、菌枝、菌材,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小时以上。⑤白蚁可用白蚁粉拌土诱杀。⑥栽种猪苓每一生长周期结束猪苓收获后,更换一次穴位。⑦栽培点宜为远离人口聚集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可设置隔离设施,以免遭到人畜破坏。

4 采 收

4.1 采收时间

半人工栽培猪苓,一般3年收获,如果蜜环菌菌材质地较硬,或段木较粗,可只收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白苓使其继续生长,若段木已充分腐烂,则应全部挖出。

北方地区夏季与南方地区除雨季外均可随时采收。北方冬季采收,应选择在晴好天气,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以防猪苓冻伤。

4.2 采后处理

收获后的猪苓,按大小、色泽和是否完好进行分级。个体完好的,晒制加工至含水率13%,便可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蒌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破损的黑苓可用作菌种分离。

[1] 黄年来. 中国食用菌百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2] 牛西午. 北方食用菌栽培[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 郭顺星, 徐锦堂, 肖培根. 猪苓子实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8, 20(1): 58.

[4] 郭顺星, 徐锦堂, 肖培根. 猪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9): 515-517.

[5] 杨春花, 付士龙, 于有功. 猪苓半野生人工伴栽技术[J]. 中国食用菌, 2010, 29(5): 63-65.

[6] 舒乃辉, 舒乃东.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5. 71-72.

[7] 罗英, 李梁. 猪苓生长的土壤条件研究[J]. 核农学报, 2002,16(2): 115-118.

[8] 牛斌. 猪苓菌种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04(6):10.

[9] 熊志凡. 猪苓室外露天人工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04(8): 17-18.

[10] 李树森, 傅世贤, 张前福, 等. 猪苓林地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09(1): 35-36

S646

B

2095-0934(2017)01-067-03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FT2014~03

徐青松,1975年3月生,山西阳高人,双学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食用菌的推广

猜你喜欢
环菌腐殖土猪苓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红杆天麻共生蜜环菌筛选初探
不同腐殖土用量对野牛草生长的影响
猪苓汤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来一口“超级蘑菇”嘛
陈腐垃圾填埋场腐殖土好氧堆肥-浸提技术工艺研究
腐殖土活性污泥技术中的填料研究
蜜环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
猪苓汤治疗肾系疾病验案3则
猪苓微粉浸膏提取工艺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