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炎林与石桥义学

2017-04-06 08:11朱裕先
西江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石桥桂林工委

朱裕先

庄炎林与石桥义学

朱裕先

庄炎林为苍梧县石桥中心小学题写的校名。

“同文义学”的原始刻石如今还在苍梧县石桥中心小学内完好地立着。

苍梧县石桥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它最初的名字叫做“同文义学”,这个校名的原始刻石,现在还完好地矗立在该校校园内。当地人至今都习惯称这所学校为“义学”。

关于这所学校,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0年5月17日,时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的庄炎林先生,千里迢迢从首都北京来到石桥中心小学故地重游,同行的还有他的旧同事韦立仁先生(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和李林林女士(时在广州市政府任职)。据了解,庄炎林先生还分别于1985年11月17日、2009年12月20日莅临石桥中心小学。特别是2009年,当他听说石桥中心小学内的“中共石桥地下党支部”旧址缺乏维修资金时,当场决定从“庄希泉(庄希泉是庄炎林父亲)华侨基金会”划拨10万元经费予以支持。可见,庄炎林先生对石桥义学的感情可谓深厚绵长。

1943年8月,庄炎林以中共广西省工委交通联络员身份进驻石桥义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在该校成立了“中共石桥特别支部”,该支部由他担任书记,直属广西省工委领导。这个“特别支部”与当时的全国抗日战争形势、广西的特殊环境、中共广西省工委的危险处境,以及庄炎林的传奇人生,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庄炎林祖籍福建厦门,1921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其父庄希泉是我国著名的华侨实业家。1929年至1933年,庄炎林就读于上海曙光公学西城小学和杭州天长小学,1934年进入厦门双十中学就读。1934年9月,因妻子余佩皋不幸病逝,庄希泉便安排庄炎林跟随其大姐庄复生到新加坡,本计划让庄炎林进入当地华侨中学就读,但由于庄希泉曾经在新加坡组织过南洋华侨“争人权,反歧视”运动,被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永远驱逐出境”,而庄炎林被查出是庄希泉的儿子也被定为“危险分子”,不准进入华侨中学读书。庄炎林不得已到其舅父余寿浩当校长的马来西亚吉兰丹洲高打巴鲁的一所小学读英语。1935年冬,年仅14岁的庄炎林只身回国到上海民立中学读初中,1937年秋,他进入设在上海租界的光厦中学读高中。其时,上海刚发生了“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大规模进攻淞沪,热血少年庄炎林毅然报名参加上海童子军抗日战时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以及维持社会秩序,救济难民和防止敌特破坏等工作。

1937年冬,庄炎林决计借道香港,北上延安,奔赴抗日第一线。其时,庄希泉正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庄炎林找到父亲,第一句话就说:“爹爹,我不想读书了,我要北上抗日去!”庄希泉最后决定支持孩子奔赴延安。

1938年夏,庄炎林在中共驻港机构的安排下正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没想到,日本军队在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武汉,因交通受封,庄炎林无法成行。庄希泉了解到,桂林局势相对稳定,便叫庄炎林先去桂林,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转往延安。庄炎林于1938年9月到达广西桂林。

庄炎林到桂林后,先在桂林中学高8班就读。其时,桂林聚集了大批避难的进步人士,桂林中学也来了一批教学水平高、思想进步的教师,抗日救亡气氛极为浓烈。由于中共地下党的积极活动和进步人士的努力,各阶层逐渐被动员起来,人们参加抗战的热情空前高涨。庄炎林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1938年11月,广西当局决定第三次组织学生军到前线抗日,消息公布后,庄炎林在中共地下党同志的动员下,积极报名参军,并随学生军参加了昆仑关战役。昆仑关战役结束后,是年夏初,广西当局考虑到学生军一团多为桂北人,便将他们调回桂林,庄炎林亦随队返回,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学生军生涯。

1940年6月,庄炎林想离开学生军去参加华东新四军,地下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动员他在桂林复学,就读于桂林高中12班。桂林中学高中部有四个中共地下党支部,第二支部书记为卢蒙坚,陈奕江任副书记兼组织委员,陈是庄炎林在学生军一团的队友,并在学生军中得到过庄炎林的保护。庄在学生军中思想比较上进,陈奕江经过详细观察和考验,向庄表明自己的身份,并正式告诉他,地下党组织打算吸收他入党。

1940年12月21日中午,庄炎林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桂林市郊区山顶的一个旧碉堡内秘密举行,陈奕江作为入党介绍人负责领誓,卢蒙坚负责监誓。

1942年8月,在荔浦县,经地下党员黄嘉的介绍,庄炎林第一次与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见面,经过当面交谈,钱兴增强了对庄的信任。省工委把庄炎林调到钟山县英家乡担任省工委政治交通联络员。此时,广西省工委已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

为了找到与中央的联系方式,也为了再物色一个省工委机关隐蔽的预备基地,庄炎林在桂林、梧州、柳州几处秘密联络点考察。

梧州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杨明得到要在桂东物色一个省工委机关预备基地的指示后,便派其妹杨月英(化名杨茵,也是中共党员)到苍梧石桥,找到其在广州读书时的同学梁颂声,以找一份教师职业为由请他帮忙。梁颂声当时在家乡开设私塾班,他便出面找到石桥小学校长梁嗣源,由于当时石桥教师也很缺,梁校长爽快答应接收了,杨月英顺利进入石桥小学当起了教师。杨月英到校后,及时地对石桥的环境、社情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并报告其哥杨明,杨明又及时向省工委作了汇报。

1943年4月,庄炎林亲自到石桥考察。最后,省工委决定在石桥成立特别支部。当年8月,庄炎林(化名张明江)、韦立仁(化名冯若瑜)、覃恩舜(化名梁琴)、李林林(化名何美珍)四人一起来到石桥小学当教师,连同杨月英一起,他们五个中共党员组成了石桥特别党支部,庄炎林任支书,韦立仁任副支书,该支部直属于省工委领导。

选择石桥为预备基地的原因,是石桥北距当时省工委机关英家乡不太远,联系相对方便,南距梧州市也只有60公里,东与广东封开、怀集交界,如遇到危险,转移撤退也比较容易。

石桥特别支部成立后,庄炎林根据省工委指示,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努力做校长梁嗣源的工作,争取他对几位外来教师的支持,并且让每个党员在上课之余积极了解当地社情民情,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在当地发展一批党员。

1943年底,由于一个突发事件,石桥小学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怀疑。大约秋收时节,美国来华支援抗日的陈纳德飞虎队一架飞机,在广东肇庆与日寇作战中被炮火击中,飞行员跳伞降落于苍梧县沙头镇深塘村的大山里,被当地人救起,送到当时设于石桥的东安区公所。由于语言不通,区公所干部便到学校请来懂英语的庄炎林与其交谈,弄明情况后,由区公所派人将两个飞行员送回飞虎队驻地。

这件事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认为一个小学教师竟有如此通顺的英语水平,一定有什么背景,并对这五个外来的教师都产生了怀疑。不久,便有督学以检查工作为名进入学校。督学首先是怀疑最早进入学校的杨茵,他问梁校长杨茵是否又叫杨月英,梁校长回答称没有听说过,敷衍了过去。当晚,梁校长即通知杨月英离开学校,先行撤离。

考虑到石桥小学已经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怀疑,省工委决定把这个特别支部撤销。1944年春节后,庄炎林他们奉命离开石桥。

庄炎林离开石桥后,回到钟山英家乡省工委机关,继续担任交通联络员,1945年担任桂林市委书记。1946年他离开广西去上海,以办《经济周报》和《上海人民》等报刊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解放后,庄炎林到福建省青年团任职,1963年任福建省政府秘书长。1974年奉调国家外经部,1981年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旅行社总社社长。1989年至1994年当选为第四届中国侨联主席。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石桥桂林工委
论碳审计主体
中共梧州城工委
桂林行
石桥的传说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领导赴定点扶贫县调研
张家畈新村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新路子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