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转移研究现状

2017-04-06 17:03代迪尔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碳排放对策分析

代迪尔

摘 要:根据前期文献的实证研究结论与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碳污染转移的对策与措施,建议构建合宜的指标体系合理引导碳排放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碳排放;对策分析;减排原则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02

《哥本哈根协议》是中国自愿实施碳减排责任的国际协定,自签署以后,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一直很高,发达国家试图利用绿色技术制度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计划。近期APEC会议上,中美两国首次表明了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减排目标并发布联合声明。美国的减排目标非常激进,其宣布美国到2025年,减排碳排放26%—28%。而中国则表示2030年以后碳排放必须达到峰值的减排拐点。中美两国高调宣布了气候责任的明确目标,再次表明世界两个超级经济体推动气候协议的明确态度。距离2030年还有15年,根据现阶段中国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宏观政策背景,这期间还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能源问题突出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提出的时间需要和国家整体部署规划相结合。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已经部署了碳排放交易权的试点工作并且设置了一整套覆盖碳排放强度与单位GDP能耗的指标体系,以期控制我国整体的碳污染总量指导经济转型。

众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重能耗产业与高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不断转移也是既定的事实。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推进,在第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获利的沿海地区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外部需求不够强劲等负面影响,企业被迫展开展了腾笼换鸟计划。东部沿海地区将部分重能耗与污染制造工业迁移到中西部地区,受益于西部地区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我国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和由此引致的能源消耗空间布局与碳排放转移态势也愈发明显。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与一般的投入产出模型不同,直接可以反映和揭示区域间的中间产品投入关系,从统计角度来讲制作区域见投入产出模型的工作量极为庞杂,必须区分中间产品分区域、分部门的流量矩阵。源于统计的精确化,借助IRIO模型,建立区域转移的产业总额计算公式成为可能。目前而言,这种统计量巨大的投入产出表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易获得。而就中国而言,目前只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经济研究所制作了IRIO模型,数据更新只有到2010年。虽然部分文献可以将2005-2010年的区域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总量,但是更新的数据还有待于新的投入产出表。而精确到每个年度的产业转移量就更不可能实现计算,建立在年度数据上的回归分析也就不可能。

现有一部分实证研究重点考察了国际空间尺度与国内空间尺度的检污染避难所效应。可以看出这些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各异,样本选择有一定局限,有些使用流量数据作为样本而有些文献采用计数模型考察选址因素。随着区域产业转移的推进,样本数据逐渐丰富,那么传统的估计方法可能收到局限,空间计量以及其他先进的估计方法可作为分析污染避难所效应的新方式。

除上述思路以外,也有研究集中于测算区域间实行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约束的机会成本研究,主要依靠环境生产函数进行分析与计算,提出碳排放的影子价格,推荐在不同区域实施分级制的碳排放约束强度,建立适宜的环境规制级差。充分尊重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引导区域间碳排放的合理、有序转移。然而,区域间的环境生产效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使用静态的环境生产函数仍有很大的片面性。

针对碳排放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该加强理论与现实中的结合点,力争在今后的讨论中补充以下对策研究:

第一,按照法律基本责任划分原则:“消费主体或享受主体与补偿主体统一的原则”进行;实施原则以国家牵头为主、市场经济补充的方式推进;操作原则为试点先行、部分推广方式进行;制度上尊重地区差异建立中国污染排放转移的生态补偿制度。

第二,建立碳信息披露与绿色金融体系。评估各类项目的生态价值与环境损益核算标准体系,构建信息统计发布平台,评价各地绿色金融的执行情况。建立全面的绿色能源系统,引入项目环境社会风险评估等措施,为低碳产业提供融资保障;制定区域化的差异绿色信贷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结构以及授信产品需求等差异,帮助各级银行提供绿色信贷效率。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设定适宜碳税。在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各种税种方面打组合拳,为企业建立起合理的纳税范围与额度,并充分征求企业意见。

第三,继续推动碳排放交易权的建设。尽快确定不同地区每年的碳排放额度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形成碳排放交易的区域间购买制度,促进减排资源的合理流动与资源整合,推动动态优化的低碳经济。可开展碳排污权交易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跨区域的生态共享机制。引入碳期货交易机制,创新金融风险产品、创新碳金融产品设计,推出污染金融衍生品,完善政策衔接和支持系统。

第四,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区域级别的行政区域协调整体性制度设计,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机制为主体,政府主导为基础,加强重大承接项目的跟踪服务机制,構筑地区政府间合作的协调发展与保障机制,打破区域市场分割,加强中间产品贸易往来,破除地区保护主义的局面。基于协调发展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出台区域协调政策,简化企业转移认证手续、工商登记协调等,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第五,励发展清洁产业。技术是产业革命的根本,要想从本质上降低碳排放的强度必须通过研发清洁技术,引进创新节能项目的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强度;还要加快折旧能耗过高的旧设备,继续实施能源保护政策,展开自主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节能技术,推动过剩产能从污染密集型的行业向清洁行业或服务业转移;引进研发各种再生能源,利用多渠道的能源结构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推广能源创新的示范平台,以点带面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推动产业升级,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部署低碳试点区,把控低碳节能任务的各个研发阶段,制定整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节能技术重点;在节能技术薄弱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加强政府转移支付,通过财税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倾斜,使其竞争力得到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678.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3]Luenberger D G.Benefit functions and duality[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92,21(5):461481.

[4]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5]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6]彭水军,张文城,孙传旺.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5,(1):168182.

[7]张成,陆砀,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113124.

[8]孙永旭.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

[9]陈志建,王铮,孙翊.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4):2429.

猜你喜欢
碳排放对策分析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