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宽容

2017-04-06 09:42杨敏娜
现代交际 2016年15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杨敏娜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热”正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或者正在学习汉语,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为了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文化障碍甚至冲突,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跨文化交际目的的实现,教师的文化宽容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宽容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内涵、归因分析等几个方面,探究教师的文化宽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应用,从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开展,帮助非汉语母语者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文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宽容 文化归因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02-02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反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便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则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想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文化宽容的态度。因此,本文意在从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文化宽容角度入手,结合其研究现状、内涵、产生原因于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影响及应用,从而更好地完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汉语也在逐步走向世界。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已在5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所孔子课堂,全球有超过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而在中国,截止到2015年,1000多所高校里有811所接收留学生共达40多万人。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交际障碍,缓解或消除这些交际障碍,便需要有一个宽容的态度。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融入文化教学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界的共识。对外汉语教学已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而是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文化因素,将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应包含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

(二)研究现状

追溯“宽容”一词的出现,其最早并未被用于语言教学领域,而是多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只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化宽容”一词才应运而生。然而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还为之甚少。

邹威华、汪兴富在《论外语教学中培养文化宽容的实证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宽容的现状及可接受性。

马岚、秦仁武、邹威华在《论汉英文化负迁移与文化宽容》中从跨文化交际入手,介绍文化宽容及其内涵,分析文化负迁移的表现,探讨克服文化负迁移与培养文化宽容的方法以及提供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综上所述,文化宽容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资料很少,因此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师文化宽容的研究非常重要。

二、教师文化宽容的内涵

所谓“文化宽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理解对方文化的态度。而“教师的文化宽容”特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因文化差异与学生或当地人产生交际障碍时,所能够采取的尊重所在国家或地区文化,理解当地文化习俗,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圈子,顺利完成汉语和文化教学的一种宽容的态度。教师的文化宽容能够有效缓解课堂上学生因民族差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文化理解上的冲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文化。

三、教师的文化宽容的归因分析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而某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对另一个文化群体过于一般化、过于简单化的文化取向就是文化定势。由于文化定勢的影响,外国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障碍,从而大大降低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克服交际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具备文化宽容的态度。

(一)文化移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文化宽容首先来自教师的文化移情。所谓移情即设身处地领会别人思想或感情,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而教师的文化移情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汉语与文化教学过程中,面对文化冲突,不以自身经验和文化准则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而是自觉转换文化立场,主动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从而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汉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动机,进而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文秋基指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来源于换位思考能力的提高。”即对待文化冲突时,我们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结构多元文化,尤其教师更要摆脱文化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正确地理解文化差异,自觉学习并接受异文化,在尊重对方文化基础上求同存异地进行文化吸收与传播。

(二)文化空白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词语的意义可分为两类:语言概念意义(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文化含义)。语言意义指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客观意义;文化含义指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表示在实际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价值所传递信息的文化特征。正是语言里有些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才出现了在文化上的空白点。结合语言意义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小彼大。例如:一个老年人问一个素昧相识的年轻的中国小伙子:“Whats your name,son?”译成“儿子,你叫什么名字?”中国年轻人一定会生气,他会以为老人是在占他便宜。其实,在这里“son”是“孩子”,是年长者对非血缘关系的青年男子和男孩子的非正式称呼。

(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不同。例如:汉语“成家”指结婚;英语的“to start a family”指生第一个孩子。

(3)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有彼无。例如:汉语“松树”与英语“pine tree”对应,但是“松树”在中国文化中有“长寿”这一文化含义:“松鹤延年”。这在其他文化中是没有的。

(4)语言意义对应,文化含义此无彼有。例如:英语文化中“tea break”和“coffee break”汉英双语词典将其译为“茶饮”“工作小憩”,不理解这种文化的中国人就不明白,休息就是休息,为什么非要用喝茶或咖啡作为休息的借口?

因为现有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并不能建立准确无误的概念搭桥,所以文化宽容不失为教师在教学中缓解跨文化交际冲突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三)文化附加义

所谓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基本意义之上同时又蕴含着民族的文化信息。在教师进入跨文化交际中时,可能会受母语文化思维定势和负迁移的影响,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习惯性地把母语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及文化含义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从而造成文化冲突。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朱娅蒂是东南亚某国民学校的汉语老师,对课文中出现的汉语成语“自食其言”进行教学时,用英语“to eat ones words”向学生解释“自食其言”在中国指“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其实“to eat ones words”是指“承认自己说错了话,并表示道歉”。由于文化附加义并不是明显地暴露于词汇表层含义中,如果不做充分的准备,一个初到异国他乡的汉语教師一般很难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些词在其他国家所具有的文化附加义,而一旦忽略这种文化附加义,就有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文化附加义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文化宽容的一个重要归因。

四、教师的文化宽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度”的把握

(一)教师文化宽容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师在尊重和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宽容能促进教师与学生沟通,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吸纳各国文化特征,有利于教师总结各国学生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思维习惯,一方面促进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国家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建立文化间的桥梁,减少交际障碍的产生,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语言教学上,促进教师对学生母语的了解,减少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过度的母语负迁移,同时也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改善教学法上因材施教。

(二)教师文化宽容“度”的把握

一方面,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文化宽容度不够,对异己文化反应冷漠,不能敏感地察觉和捕捉交际客体的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共鸣,则无法从心里打破交际障碍,更不可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氛围去学习汉语以及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过度放纵宽容会过分肯定异族文化,导致自己失去本土文化立场,削弱主体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而削弱实际交际效果,造成心理障碍。同时学生对于没有纠错的学习内容会以为是正确的汉语文化习惯,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产生误读,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跨文化交际目的的实现。

因此,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取的文化宽容策略,既不可完全否定异己文化,又不可完全放弃本族文化,而是要在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目的与文化,根据跨文化交际需要,因材施教,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化差异。而教师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进行跨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实际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甚至产生冲突。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采取文化宽容的态度,避开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尊重不同文化,求同存异的对待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进行文化教学,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刘徇.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7(5).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5]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6]于淼.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宽容[D].扬州大学,2013.

[7]吴立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及教学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2.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