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2017-04-06 21:58张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张霞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56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独立篇章系统的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又进一步的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1.1 生态文明概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这是我党对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状况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1.2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發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热衷于追逐经济效益和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依次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所谓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处处可见。在中国,这一现象更加突出。我国的环境形势并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虽然土地广袤、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达到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却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虽然自从实施《土地管理法》以来,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总体上仍然表现为减少趋势。

有多种原因导致了耕地面积减少,其中尤以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整村迁移导致出现了荒村现象,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中荒”现象,看似村子面积扩大了,但村中间的老宅都荒置了。以上这些现象也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与不合理。其次基础建设占地,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2.2 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尤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虽然政府积极实施了相关政策,但实际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象甚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自然环境的恶劣,如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同时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继而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过度的人类活动时导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之一。

2.3 森林资源不仅缺乏而且急剧减少

据统计,我国森林覆盖率在全世界位居第120位,同时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由此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是极度缺乏的,这种极度缺乏森林资源的给我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另一方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与此同时,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2.4 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淡水资源稀缺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大量的物种面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我国是不仅是一个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淡水资源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造成以上问题突出的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自然的原因与人为的原因,从地理分布来讲,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东部南部占有面积大,而西部北部占有面积少,由此导致有些地区洪灾严重,有些地区干旱半干旱。从人为的原因来看,我国人民的自我珍惜用水,借阅用水意识不强,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而与此同时造成大量物种灭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自然方面是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人为方面却是人类的过度的开发与非法捕杀等。

2.5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同时各种污染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到13亿6000万,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各种污染层出不穷,其中,尤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之一。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由于国土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同时在我国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更要珍惜每一寸国土。同时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国土空间布局,也关系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包括: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首先促进国家级重点经济带均衡发展;其次加快多式多通道联动建设;第三,积极培育经济带上新的增长点;第四,强化国家级经地带与区域性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城市群:首先,积极开展城市群发展规划试点;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努力推进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建设;第四,支持和鼓励城市群内部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首先,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其次,加强经济区发展规划;第三,把经济区作为区域政策的着力点;第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努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首先,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次,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第三,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第四,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有重点、有选择的培育增长极:首先,释放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其次,培育中西部地区增长极;第三,鼓励陆海统筹。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节约资源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同时也是关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要牢固树立全民节约资源理念。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同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三是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仅是人类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不仅要加大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综合治理,政府更应该加快水利建设,不断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比如地震、火灾。坚持以预防为主同时综合治理。强化群众的健康环保意识。良好的制度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同时预设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制度。更要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节约、环保以及生态意识,营造和谐的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01).

[3]邓春芝,仲晓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J].理论与当代,2013,(01).

[4]刘克稳,刘峰江.深刻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5]邓玲,严明金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N].光明日报,20130123.

[6]龚万达,刘祖云.从马克思的生态内因论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對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