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的继承关系

2017-04-06 22:01韩会会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韩会会

摘 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十八大以来,关于发展的理念又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各个理论在其发展思想方面始终与时代发展步伐一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与连续性。而这些则具体表现在社会发展模式、战略,甚至是目标等多个方面,处于不断发展与继承的状态,最终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科学理论机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继承关系;讨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5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实际情况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并在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总结并完善了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系列性思想,在中央领导集体的长期努力之下,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体系。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1 发展思想继承性阐述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毛泽东同志,其中,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独立自主等思想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所在。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所在,同样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中的重要内容。因而,邓小平同志将这种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作为重点,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这一口号。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是根本思想,而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则是重要的立足点。这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为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样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种继承。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实事求是也是核心内容。从本质上来讲,“三个代表”思想属于先进科学理论,同样也是将中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和马克思理论相互结合的重要产物,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种丰富与充分发展。在“三个代表”思想形成过程中,灵魂思想就是事实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而且在十六大会议上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继承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对于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而言,实事求是也是其本质的重要体现。通过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在整个过程当中,实事求是都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要求社会主义的建设不应该与自然规律相背离。

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言,也同样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领导人也同样解答了重要的问题。其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需要重视解放思想的作用,并且需要始终遵循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及与时俱进等科学理念。由此可见,在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定要重点把握基本原理,并且积极处理发展观念。而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对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理论精髓的一种有效继承。

2 发展模式继承性阐述

众所周知,问题的解决模式并不只是一种,所以,社会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其中,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以苏为鉴,对苏联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实现了现代化的建设。而后,针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要求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开放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性支撑。

而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二代领导集体中,同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创新,实事求是,通过求实与创新精神,创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篇章,构建中国模式。

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在发展模式方面不断深化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实现了科学协调的和谐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发展。

3 发展战略继承性阐述

在1954年以来,党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并在实践中落实。而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也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但是,第二步要求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与国情相脱离。

而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当时国情,提出小康水平这一设想,并且针对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进行了完善,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明确经济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与落实,使得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更具明確性,同样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该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实现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目标概括性强。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基于此展开了战略部署的细化工作,提出三个阶段的科学规划。在此背景下,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形成,实现了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合理细化。其中,西部大开发与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同样对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2003年,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基础,党中央再次提出以人为本,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而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理论当中的一大创新,同样使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进入到全新的阶段。

4 发展目标继承性阐述

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积极号召全党对《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研读并总结出相关经验,为此,对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进行了完整表述。而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对于四个现代化思想展开了进一步明确,并且提出了四化目标。

在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中,通过理论创新,提出了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因而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得以确定,并且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随后,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发展目标展开了重新界定,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促进了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地阐述了发展目标内容及具体实现途径,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而在十六大会议中,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阶段,站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明确地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有效地补充了党的基本路线。基于此,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基于中国国情的研判,提出了分阶段目标,一定程度上细化了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目标。新时期,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规律性不断深入。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入,使得发展理论的内涵更加丰富。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根源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此,要想进一步完善这一发展理论,就一定要重视中国的发展国情,并且做到与时俱进,使发展理论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此形势之下,就能够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正确地指导,最终取得理想成就,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财富。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魏巍.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的继承关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1114.

[2]赵金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刘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1.

[4]宋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猜你喜欢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有关开设跨文化课程优化教务管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