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017-04-06 22:04祁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理论发展

祁敏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丰富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色,才能推动其不断发展。其中理论特点是该理论前进的引导思想,具有显著的科学、创新及继承性等特点;而实践特色则是该理论发展的基础,具有显著的探索、务实与人民等特点。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特色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内容不断丰富并发展;而实践则为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在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实践的进取性与理论的发展性之间是紧密相连,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特色经过不断探索逐步成熟,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理论;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6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必须要对发展理念进行创新,并以此指导经济发展。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及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同时侧重点又不同,其中共享理念集中体现了其价值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始点,并再次回归到这一位置。深入理解该理念的理论起源、内涵、价值及核心等问题,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民族复兴等,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1 概述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时代发展与进步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和平与发展,以此通过对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而形成的成果,就是所谓的特色理论,其是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与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理论,这样有力体现了该理论在我国的探索与发展。在我国经济与文化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成为该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对现代化理论实现过程的论证,体现了国强民富。该理论首次对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巩固其发展成果等问题做了系统化回答,理论基本轮廓逐步形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与国家相关重要文献中都集中体现了该理论,因此也可以这么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该特色理论应运而生,并指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2 特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无论哪种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换言之就是处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在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认可。特色理论也不例外,其形成过程大体上可概括为: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理论孕育时期;在中共十三大上该理论得到了初步表述;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化的阐发。实际上,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以下阶段。

2.1 特色理论的孕育阶段

特色理论的孕育阶段主要为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同时此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总结的重要时期,各种新的理论与观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社会主义不代表贫穷,也不意味着其发展速度比较慢;众所周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其资料改造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间的冲突是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2.2 特色理论的形成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特色理论基本形成,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重要形成历史时期。在此时期,在充分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前提下,对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等经验做出了初步总结,以此诸多新理论与观点被提出并得到了深化。在中共十三大会议上,“特色理论”首次被明确提出,同时逐一列举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与之相关的12个理论发展观点,并指出这些理论观点是特色理论的构成基础,这也充分说明此时期,已基本形成特色理论。

2.3 特色理论的阐发时期

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了十多年时间,特色理论得到系统阐发,其系统阐发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三个有利于阐述了其标准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做了深刻反省与认知;改革开放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本质做了重新认识;对计划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给予了明确界定,阐述了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关系等。中共十四大会议以南方谈话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新概况了特色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其成为比较完整而又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具体来讲,理论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发展阶段及力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面临的国际环境、政治保障基础、战略发展方针、领导团队及其“一国两制”等,通过这些重要内容,不难发现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发已经相对系统化了。

2.4 特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获得了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具体而言就是从中共十四大到十六大(1992年到2002年间),此阶段被成为特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时期。此时期理论成果主要表现为:(1)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创新其经济理论;(2)明确提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重要目标;(3)提出并深入阐发了“三个代表”理论。

2.5 特色理论的深入发展阶段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到现在,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党以“三个代表”等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的社会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创新型建设、党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相关战略思想被提出,全面建设和谐世界等,使得特色理论的内容获得了丰富与深入发展。

3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

(1)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其要经历至少一百年时间的长期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生产力获得全面持续、快速而又高效的发展是根本任务要求,在整体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在我国初具规模。(2)特色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以公有制为核心,促进所有制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局面;其次,实现按劳与按生产要素等分配形式的完美融合;最后,社会主义发展中逐步形成特色市场经济体制。(3)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为:核心领导力量是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是该政治制度的根本度;对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实施民族自治体制;在共产党为核心党的领导下,有效实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相结合的体制;政治体制的民主法治建设水平不断完善。(4)特色文化的特点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特色文化具有思想指导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为人们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坚持现代化文化方向,充分利用人类发展中的文化优秀成果,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为社会群众营造科学文明而又积极向上、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总之,其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道德素质,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逐步实现现代化,换言之就是有效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国民总数中,大幅度降低贫困与富裕群体比重,从而促使社会结构从根本上由金字塔转换为橄榄型结构。在社会范围内确保公平与公正,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为终极目标,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这既是目前时代发展的核心要求与内容,也是我国人民的重要使命,是特色理论核心理念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3]赵金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理论发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