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点题“三宜”“三忌”

2017-04-06 09:46江苏姜有荣特级教师
中学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点睛点题特级教师

◎江苏 姜有荣(特级教师)

记叙文点题“三宜”“三忌”

◎江苏 姜有荣(特级教师)

“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记叙文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日记、短信、博客等)呈现。“点题”不失为记叙文写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先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辅导学生在《中国校园文学》 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习作500余篇。现担任《作文通讯》等10多种期刊特约编辑。

一、宜虚实结合,忌无根无蔓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喜欢玩心跳和无厘头。“点题”之语,来之无影,觅之无踪,无根无蔓,让人抓不着,挠不着。这样的“点题”,无论有多精妙,都只会给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么,“点题”之语应该从何而来呢?应从记叙文所叙之事而来,应缘“事”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洞明”“练达”的过程,就是“点题”之语生成的过程。你的“点题”只有先入乎事中,再出乎事外,才能虚实结合,言近旨远。

记叙文在“点题”时,“无根无蔓”就会有“贴标签”之嫌,“虚实结合”方显“事”“理”交融、妙化无痕之妙。

记叙文《烂香蕉的滋味》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女儿,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之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考试结束,整理东西时,突然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在宿舍里,母女俩进行了下面一场精彩对话:

我掰开香蕉,咬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咬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女儿遗忘的难道仅仅是几只香蕉?不,那是一颗被遗忘的爱子之心。女儿咀嚼的难道仅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爱的香甜。成熟的难道仅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亲的爱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来,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母亲的心—那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女之心。上文中,何为“实”?“(吃)香蕉”为实。何为“虚”?“(品)母爱”为“虚”。画线句的妙点,虚实结合,既言事,又明理,故而意味深长,余韵袅袅。

二、宜草根开口,忌高人聒噪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钝,思想苍白,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津。”

也有些同学,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耍起了小聪明—让“代言人”发声。何谓“代言人”?就是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记叙文中及时出场,来替作者发声。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侠版的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皓首穷经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

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千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然还有点土气,没有高人那样“高大上”,但这“气”是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它带着生活的气息,有着生活的况味。

在记叙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进城读书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画线的这句话虽然出自“草根”之口,比较粗糙,但是话糙理不糙,它带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它比任何高人的聒噪更接地气,更触及生活的深层底蕴。

三、宜一语点睛,忌长篇大论

记叙文的“点题”,有人称之为“画龙点睛”。既然是“点睛”,就应该有“一点即飞”之功力。你如果在“点睛”时婆婆妈妈,颠三倒四,就不是在“点”“龙之睛”,而是在描“熊猫眼”了。

在记叙文写作中,事理是通过记人叙事来昭示,而不是通过“点题”之句来诠释和论证的。如果“点题”之句唠唠叨叨、长篇大论地说教,就会使文章沦为叙事像记叙文,而明理却像议论文的“四不像”作文。

记叙文的“点睛”之笔,应该惜墨如金,点到为止。为此,我们广大学生应悉心品读生活这本大书,既要品出生活的万千滋味,更要读透其中的人情事理。只有这样,我们在“点题”时才能一语点醒文中人、一语化开事中理。

在记叙文《圣诞书签》中,一个学习资料推销商在圣诞节到各教室送了一叠书签,但只够两人一张,班里一个活跃分子自告奋勇地拿起来在每张学桌上发了一张,“我”先下手为强,抢到手中,真是爱不释手。不善言辞的同桌想瞧一眼,被“我”一句话呛了回去,但随后“我”便懊悔起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我感觉自己气度尽失。礼让何在?同桌之情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文末的这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虽然只有区区十五个字,却将本文的主旨从个人喜好升华为同桌深情,将“受惠者”升华为“施爱者”。卒章显志,虽只一句,但胜万语千言,无尽之意,尽含其中。

上述“三宜”旨在引导,“三忌”意在警示。我们坚信:你的点题功力不断提升之日,就是记叙文渐入佳境之时。

猜你喜欢
点睛点题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文末点题太直接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