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槟榔文化漫谈

2017-04-09 13:53覃雯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漫谈玉林

覃雯

摘要:古代文献多有关于槟榔文化的记载,现实中的广西玉林亦有相当多的体现。此种文化的消失,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关键词:槟榔文化 ;玉林; 漫谈

槟榔作为热带亚热带作物,历史上曾经是岭南地区常见的一种植物果实,因其医疗作用和社会文化寓意,在社会生活多方面广泛应用,从而产生别具一格的槟榔文化。

一、文献中关于槟榔文化的记载

槟榔是珍贵的南药。在医学上,其榔玉(核)、果皮、花苞等都可入药。榔玉性味苫涩微辛,主要含有槟榔碱、槟榔索、儿茶索、胆碱等成份。具有显著的止渴消滞、除痰息喘、消炎去肿、行气利水的功效,还有治痢、杀虫、固齿的功能。槟榔花粉是治胃病的良花;槟榔皮能治疮。所有槟榔又有“洗瘴丹”的别称。中国南方古为瘴厉之地,槟榔有上述功效,与南方湿热地理环境相适应。故为古越人嗜好,世代不衰。古代文献里有不少关于槟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记载。晋代《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为我国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其中记载“广交人凡贵胜旅客,必先呈此果”。所谓“广交”,即古代的交州和广州,也就是岭南广阔的区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和海南,乃至越南一部份。唐刘恂《岭表录异》明确指出“不食此无以怯其瘴厉”。宋代《岭外代答》记载“亲客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苏东坡描写姑娘们吃槟榔后的情景“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宋人王象之指出“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万也”。《广西通志》记载:北流瑶婚聘用槟榔。丧葬用浮屠。。。。。。宣化(今南宁附近)瑶倩媒以苏木染槟榔为聘。。。。。。。山子(疑即今过山瑶)“有女之家,初不计财,惟槟榔数裹为聘”。应该说,应用槟榔的可不只是普通民众,槟榔文化发展到清代,就连朝廷高官都喜欢上了这东西。清代刑部尚书、诗坛一代宗师王士祯就有一首诗戏赠清顺治进士内阁中书程可则,真实的反映了程可则在等待上朝时吃槟榔的情境。诗云:趋朝夜永未央渠,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端坐吃槟榔。等待无事,就以槟榔为小吃解闷。这应该是当时真实社会生活的侧影。上述记载,从各个角度说明了槟榔在治病、来往、婚嫁、待客、小吃等方面的作用及地位。

二、近代玉林槟榔文化

玉林作为亚热带地区,历史上也曾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气侯也适宜槟榔树生长,存在着槟榔习俗是很自然的事。据了解,无论玉林、北流、容县,还是博白、陆川等县,历史上都存在着槟榔文化现象。玉林槟榔文化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地名。因为槟榔树而得名或因征收槟榔税而得名。如陆川、北流等县有槟榔垌、槟榔口、槟榔山等。其二,婚聘送礼必备槟榔。光绪版《鬱林州志》就记载“男女订婚多在幼时,问名后纳采,槟榔必需,次则果饼钗钏,女家回以文玩之具”。送槟榔的多少,当然会跟主人家经济能力有关。据笔者调查,多者有数百颗,少者也有四五十颗。槟榔大小如粟子,小者也有。富贵人家就在槟榔上贴金银箔圆形寿字,一般人家就贴红纸或染红檳榔以增喜庆气氛。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1956年或1958年,这种习俗就消失了。一方面是当时提倡和强制婚育新风、移风移俗、勤俭节约,根本不允许摆卖槟榔,一发现就没收。另外也是经济困难无以为继。其三,是招待客人。因为槟榔价值不低,所以只能是切片招待客人。《鬱林州志》表述得很清楚,“俗重槟榔,宾入门奉茶后即献槟榔,若仓卒无茶,不可无槟”.。充分说明了槟榔在待客方面的作用,无槟即等同于对客人不尊重、怠慢。在婚宴期间,更加少不了槟榔。具体来说,就是槟榔切片“捧茶”。第四方面槟榔是请客信物。主人家要办什么大事了,就拿槟榔去请预定对象。如果被请者乐意接受,便接受槟榔,否则便拒绝。正如现在农村请客以糖果为凭一样。拿糖果给人家,就表明真心请客了,否则是口说无凭。接受糖果了,就表示一定参加。最后,槟榔是约定凭证。请人家做某事或双方约定什么,都以槟榔为证,不敢反悔。也就是“槟出必践”,不可言而无信,否则诚信度就要受怀疑。其四,民谣。玉林和兴业都有类似的一首民谣:月亮光,照地堂,年卅晚,铡槟榔,槟榔香,嫁二娘,二娘头辫未曾长。今年长,明年长,梳靓头髻作新娘。北流也有与槟榔相关的民歌:一双槟榔铡六口,哥吃一双妹一双,剩下一双席底放,睡熟翻身想着榔(郎)。槟榔文化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槟榔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槟榔需求量不少,就象现代对糖果的需求一样,从而形成了与槟榔有关的产业。一是槟榔流通业。有资料显示,最迟在清朝嘉庆五年(1800),玉林城区集市里面就专门设置有“槟榔行”,摆卖槟榔。比如说,南圩天门塘边槟榔行有一间铺,面积约40平方米,年租金为400文。一直至民国及共和国初期,应该都存在类似的槟榔行。二是槟榔托、槟榔铡制造业。清代及以前的资料缺乏,但民国时期,玉林小五金发达是没有疑问的。不管是玉林城区,还是博白、容县等,都有作坊生产槟榔托和槟榔铡。以目前所知,玉林各地生产的槟榔托以锡为主,也有少量白铜质地的,但北流瓷槟榔托又别具特色。分有盖和无盖两种,大小在10至20多厘米之间。有八角形、六角形和圆形之分。锡托一般錾刻有蝙纹及蟠桃纹,寓福寿之意。瓷槟榔托则绘吉祥纹饰,如喜上眉梢之类。生产锡槟榔托的作坊,目有已知的有“惠记”、“又记”、“玉林恒兴”、“广元”、“怡珍”、“玉林顺成”、“西岸□□”等。“又记”是一家位于玉林城区南街的作坊,主人是谁,笔者尚未来得及调查清楚。玉林城区里面似乎以“又记”产量最大。生产瓷槟榔托的则有“岭垌宝兴”、“岭垌永兴”、“宝兴钧记”等作坊。槟榔铡在地区差别上也较明显,玉林生产的以铁质为主;博白生产的则铜铁兼备,较为美观精致。

三、结论

槟榔文化作为岭南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它的消失也有其必然性。收集其实物,进行研究、展示,无疑与当今文化遗产保护潮流相吻合,期待有更多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漫谈玉林
王玉林作品
马玉林书法作品选(2幅)
主编漫谈
漫谈十八般武艺
玉螭龙漫谈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
漫谈雾和霾
瞻云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