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宝鸡市小偃22小麦粒重变幅原因分析

2017-04-10 23:36周刚毅张小庆李官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穗数粒重施肥量

周刚毅 张小庆 李官民

摘要 同一年影响小麦同一品种粒重变化的因素较多。本文从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群体结构、灌水、施肥量和不同类型地区5个方面分析了宝鸡市2016年小偃22粒重变幅原因,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小偃22;粒重;变幅;原因分析;陕西宝鸡;2016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037-01

小偃22是目前宝鸡市的主栽小麦品种,常年种植面积8万hm2左右,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1%,其产量高低决定着宝鸡市夏粮的总产。2016年夏收前后对该品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管理水平等类型的田块进行测产调查、田间取样、室内考种[1-2],样品分析,入户核实。通过对川、塬和山区这3个不同生态区60个样点的调查分析,小偃22千粒重在33.4~49.2 g之间,平均值为39.9 g,平均产量6 360 kg/hm2。尤其是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的高产田块,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比较容易掌控,而千粒重则在实际生产中变幅较大。多年多点多个小区试验表明,影响小麦同一品种千粒重变化的因素较多[3-4],根据2016年的综合调查结果,小偃22粒重变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栽培模式千粒重间的差异

2015年秋播前在高产创建区示范推广了小麦宽幅播种模式,推广面积66.67 hm2。夏收前分别对宽幅播种和同等栽培水平的“三密一稀”小偃22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宽幅模式平均穗数643.5万穗/hm2,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3.6 g,平均产量8 412 kg/hm2;常规模式平均穗数705万穗/hm2,穗粒数31.5粒,千粒重42.3 g,平均产量7 962 kg/hm2。从成产因素分析,千粒重是主要增产因素之一,宽幅较常规模式千粒重增加1.3 g。分析其千粒重增加原因,一是播幅较常规增宽3~5 cm,平均行距增宽6~8 cm,全生育期通透条件好;二是种子摆布均匀,个体发育健壮;三是穗大粒饱,千粒重增加。

2 群体结构与粒重增加的关系

通过对塬区春季最大分蘖在1 729.5万~2 103.0万个/hm2之间群体分析,平均成穗数为735万穗/hm2,千粒重平均为41.7 g,分蘖在1 122万~1 500万个/hm2之间的成穗数平均为687万穗/hm2,千粒重为42.7 g,群体偏大的千粒重较群体偏小的粒重降低了1 g。原因有2点:一是由于春季群体偏大,田间密蔽,光照条件差,小穗子形成多,穗粒数减少;二是由于大群体造成了前期养分消耗过多,灌浆期肥力不足形成了小粒,使粒重降低。例如,扶风县某农户1 353.33 m2小偃22,成穗数631.5万穗/hm2,穗粒数37.2粒,千粒重为43.4 g,平均产量为8 665.5 kg/hm2;相邻某农户800 m2,成穗数733.5万穗/hm2,穗粒数29.3粒,千粒重为42.1 g,产量7 690.5 kg/hm2。二者粒重和产量分别相差1.3 g和975 kg/hm2。

3 灌水对粒重的影响

2015年秋播,宝鸡地区土壤墒情充足,播种基础好,出苗整齐,冬前苗情发育健壮。但由于冬春干旱持续时间比较长,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有效降雨偏晚,对无灌溉条件的山旱地麦田和灌区未灌的田块粒重影响比较大。据宝鸡气象部门资料显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总降水量仅为46.2 mm,与常年同期177.6 mm相差131.4 mm。因此,补充土壤水分就成为增加千粒重与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在扶风县杏林镇二十里铺、浪店、杨家沟、涝池岸村同等水平的麦田取样调查,其中冬、春灌2次水的5户千粒重平均为43.6 g,灌1次水的5户千粒重平均为41.9 g和未灌3户的平均为36.0 g。灌2次水的较灌1次水的千粒重高1.7 g,较未灌的千粒重增加7.6 g,灌1次水较未灌水的千粒重增加5.9 g。

4 施肥量不同对粒重的影响

施肥量的不同对千粒重也有影响。在扶风县杏林镇塬区同一地块相邻农户不同施肥水平的产量调查,涝池岸村一农户申某4 000 m2小偃22,底施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1 500 kg/hm2和陕复二铵450 kg/hm2,折合施纯N 337.5 kg/hm2、P2O5 387.0 kg/hm2,成穗数687万穗/hm2,穗粒数32.5粒,千粒重为28.9 g,产量平均为5 484 kg/hm2;而某相邻农户杜某1 866.67 m2,底施碳酸氢铵1 125 kg/hm2、過磷酸钙1 500 kg/hm2,折合施纯N 191.25 kg/hm2、P2O5 180 kg/hm2,成穗数645万穗/hm2,穗粒数32.3粒,千粒重为42.5 g,产量7 525.5 kg/hm2。农户申某投肥量纯N 146.25 kg/hm2、P2O5 207.00 kg/hm2,但粒重和产量较杜某分别降低13.6 g和2 041.5 kg/hm2。由此分析,施肥量过大,小麦春季营养生长过于旺盛,光照条件差,茎蘖两极分化速度慢,后期形成的小穗型比例多,小粒多,导致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反而降低,尤其是对粒重影响最大。在同一地块的相邻农户施肥量相同,千粒重差距较小,据在浪店村同一地块相邻农户李某、醋某2个农户调查,播前平均底施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各750 kg/hm2,春季追施尿素150 kg/h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为694.5万、703.5万穗/hm2,33.5、32.7粒,43.2、43.0 g,8 542.5、8 407.5 kg/hm2,千粒重仅相差0.2 g,产量相差135 kg/hm2。由此可见,合理科学施肥,对于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5 不同类型地区形成粒重差异的原因

宝鸡地区有塬区、川道和山区3个不同生态区,土壤质地、灌溉条件、气候因素等各有差异,就小麦小偃22在不同地区的粒重也有变化。通过分地区调查,川道20个样点平均千粒重为39.4 g,幅度在38.1~41.8 g之间;塬区20个样点平均千粒重为42.1 g,幅度在36.6~49.2 g之间;山旱地20个样点平均千粒重37.1 g,幅度在33.4~40.7 g之间。调查结果显示,塬区小偃22千粒重高于川道2.7 g,高于山旱地5 g。分析其差距原因,一是各区土壤类型不一,保水保肥能力不同;二是地力水平、管理精细程度不同;三是灌溉条件不同,千粒重及产量各不相同;四是区域气候略有差别,对千粒重也有一定影响。而在同一地区形成千粒重高低不一的主要原因,认为受整地质量、播种基础、地力水平、施肥品种及用量、灌水条件、田间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川道地区,由于一年二熟,耕作时间紧迫,因此个别农户由于整地粗糙,播种基础差,致使小麦群体不足,据调查个别田块成穗数仅为337.5万、411.0万穗/hm2,穗粒数分别为31.9、21.1粒,千粒重分别为49.2、44 g,产量分别为4 503、3 918 kg/hm2。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偏低,千粒重虽然比较高,但单位面积产量却很低。

6 参考文献

[1] 王东,徐学欣,张洪波,等.微喷带灌溉对小麦灌浆期冠层温湿度变化和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10):1564-1574.

[2]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10):2176-2183.

[3] 茹振钢,李淦,胡铁柱,等.强筋小麦不同穗位及花位籽粒粒重和品质的变化[J].麦类作物学报,2006(5):134-136.

[4] 史国安,郭香凤,付国占,等.晚播小麦叶片衰老代谢和粒重变化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3):476-481.

猜你喜欢
穗数粒重施肥量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叶位叶片对两系超级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2018年大豆粒重低于常年的原因分析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玉米专用缓释肥料应用效果
紫泥田早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报告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探究
东农42大豆高产高效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