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顶腐病的发生流行与防治对策

2017-04-10 00:05刘丁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病原防治对策

刘丁云

摘要 近年来,玉米顶腐病发生流行,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该病不但具有系统侵染特征,而且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已成为危害严重、潜在危险性较高的新病害。本文介绍玉米顶腐病的危害症状、病原菌、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顶腐病;症状;病原;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08-01

玉米顶腐病是近年来在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1998年在我国辽宁省首次被发现。目前,该病在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致使玉米顶腐病不断扩展蔓延,已经成为危害严重、潜在危险性较高的玉米新病害。

1 危害症状

苗期感病,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条斑,叶片皱缩或扭曲,重病植株枯萎或死亡。植株生长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成株期感病,出现不同程度的矮化,顶部叶片短小、组织残缺或皱褶扭曲,茎基部节间短,常有虫蛀孔道状开裂,纵切面可见褐变。轻度感病植株后期可抽雄结穗,但雌穗较小,多不结实。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毛状,根冠变褐腐烂。田间湿度较大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1-2]。

2 病原菌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为亚粘团镰孢霉。病菌在5~40 ℃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 ℃,最适温度为28 ℃。在低于5 ℃和高于40 ℃时,菌丝生长极慢。在20~30 ℃时,菌丝为粉红色,低于20 ℃时,粉丝为白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而细长,脚胞足跟不十分明显,顶端脚尖,2~3隔,以3隔居多。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拟纺锤形,较小,而产生数量较多,无隔或1隔。大型和小型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均为10~35 ℃,低于5 ℃和高于40 ℃均不能萌發。

亚粘团镰孢霉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植物[3]。

3 发生特点

3.1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一般杂交种抗病性高于自交系,杂交种之间抗病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浚单20、郑单958等品种抗病性较差,病情流行快,发病重;金海5号、登海3622、浚单22、农大3138、先玉335等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轻[4]。

3.2 栽培条件

不同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低洼地、园田地、土壤黏重、雨后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的地块发病重,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多年种植玉米的重茬地块,土壤中菌量积累较多,发病重。多年土壤不深耕、耕作层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基施氮肥较多,磷、钾肥不足,植株生长幼嫩,抗病性降低,易于发病。

3.3 玉米长势

玉米出苗慢、长势弱的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田间密度大,植株郁蔽,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5]。此外,虫害也影响发病。害虫在玉米叶片造成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7]。

3.4 气候条件

玉米喇叭口期遇到持续高温、高湿易发生顶腐病。由于高温和强光照造成玉米喇叭口内夜间形成的吐水温度升高,叶片的幼嫩组织受伤,形成病菌入侵的伤口,利于病害的发生。春播玉米苗期遇低温高湿,易感染玉米顶腐病。玉米生育期长期阴雨的年份发病重[8-10]。

4 发生规律

玉米顶腐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和带菌种子中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水孔、伤口侵入,成为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玉米顶腐病具有系统侵染特征,病菌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被侵染发病,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与玉米其他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大,潜在危险性较大[11-12]。

5 防治对策

5.1 选用抗病品种

应选择金海5号、登海3622、浚单22、农大3138、先玉335等抗病性较好的品种。

5.2 农业防治

一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磷、钾肥,健壮植株;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渍涝;以上措施可有效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二是合理密植,消除郁蔽,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有条件的地块可进行轮作换茬,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积累。三是中耕除草,消除板结,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能力。四是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迅速对玉米追施氮肥,特别是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及早追肥。同时,叶面喷施锌肥,补充养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五是对玉米已卷曲腐烂的病株,剪去包裹雄穗的叶片,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

5.3 害虫防治

玉米螟、粘虫等害虫危害,在玉米植株上造成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应当随时观察各种害虫发生动态,及时进行防治,减少病菌侵染的几率,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

5.4 化学防治

一是拌种。用2%戊唑醇粉剂2 g拌种子1 kg。二是喷雾。发病初期可用广谱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硫酸锌肥500倍液喷雾。三是灌注。 对发病较重的病株,可采用灌注的方法,将背负式喷雾器喷头拧下,用以上喷雾所用药剂沿茎灌下,每病株灌施药液800 mL。

6 参考文献

[1] 徐秀德,董怀玉,赵琦,等.我国玉米新病害顶腐病的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2001(2):130-134.

[2] 孟有儒,邢会琴,李万苍,等.玉米顶腐病鉴定[J].植物保护,2008(4):107-110.

[3] 李彦,安文江,刘世杰.玉米顶腐病发生条件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166.

[4] 李万苍,李建仓,李文明,等.玉米顶腐病发病原因研究及防治方法建议[J].草业科学,2009(11):148-151.

[5] 申振宇.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1(2):25.

[6] 赵秀梅.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杂粮作物,2010(3):242-243.

[7] 王泽民.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1(20):14.

[8] 马盼盼,胡占菊,郭太忠.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4(1):23-24.

[9] 袁小丽,袁迎现.玉米顶腐病发病症状与综合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55-156.

[10] 刘迪,范志业,陈琦,等.漯河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552-8554.

[11] 张玉红,夏瑛光,刘朝辉.玉米顶腐病的主要症状与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3(3):157.

[12] 邢会琴,马建仓,许永锋,等.防治玉米顶腐病和黑粉病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1(5):187-192.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病原防治对策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