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2017-04-10 05:35夏樱洁李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企业价值外部环境

夏樱洁+李华

[提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创新。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创新战略聚焦于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开发。其中技术的创新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上升,但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带来企业价值的上升,这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外部环境有关。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对华为和三一重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阐述创新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创新战略;外部环境;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华为、三一重工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三一重工和华为的营业利润分析

创新战略又称“结构性战略”或“分析性战略”,是企业依据多变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工艺、技术、产品、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的战略。想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往往要将创新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强调产品的推陈出新、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和产品市场风险的承担和技术并购。创新战略的内容包含产品价值创新,还包含以企业价值创新为导向的生产科技创新、企业项目管理措施的创新、企业管理经营内部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为会计主体生产技术创新提供前提、保证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并购。

创新是一种手段,创业者可以用它创造出制造财富的新资源或赋予现有资源更多的制造财富的潜力。例如,对新技术开发进行投资,可以提高那些在相关差异化产品市场上运营公司的利润,从而有利于股票价值上升,最终增加企业价值。例如,三一重工经过不断的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成为行业上的“标杆”。创新型企业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品牌、企业管理的企业,并且凭着技术能够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因此,华为、三一重工都属于创新型企业。

(一)三一重工。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是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并认为采取三种基本战略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制造企业的成本呈现不断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战略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差异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结论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研究验证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部分学者却发现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并未能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三一重工是一家制造包括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产品的机械制造商,成立于1994年,并于2003年于上海A股上市,是我国的老牌重工企业。与此同时,三一重工还是一家技术创新型企业。2012年时,三一重工在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超高层拖泵还将刷新492米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最高记录。根据2016年《财富》发布的中国五百强排行榜,三一重工位于行业第一。因此,三一重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并且在2012年收购普茨迈斯特之后,市场便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国际市场也因此打开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应该呈增长趋势,但是根据三一重工的年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表1)根据表1所示,三一重工在2012年之前营业收入是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9年相比,利润增长了252.86%,2011与2010年相比,同比增长了42.78%。但是,2012年的营业利润与2011年相比,同比降低了38.08%;2013年与2012年相比,则是同比降低了54.94%:2014年与2013年相比,同比降低了73.89%;2015年与2014年相比,也是同比降低了76.23%。所以,三一重工的营业利润自2012年之后就一直在下降,下降的幅度也在加大。而且,三一重工的营业利润率大体上也是在下降,并不平稳。

(二)华为。华为和三一重工一样,也是一家技术创新型公司,只不过华为是属于通信行业。华为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创新,每年都会有至少收入的10%用于研发,且业务遍布全球。由于华为注重创新,每年都会申请大约3,000个专利,在各个方面做出突破,因此华为的营业利润是逐年上升。(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华为的营业利润大体上就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以2009年作为基期,2010年与2009年相比,利润增长了51.08%;2011年与2010年相比,同比下降了40.90%;2012年的营业利润与2011年相比,同比增长了9.91%;2013年与2012年相比,则是同比增长了41.00%:2014年与2013年相比是持平的状态;2015年与2014年相比,也是同比增长了57.12%。再看华为的营业利润率,经过开始的起伏之后,后期基本维持在12%左右,很平稳。

虽然表面上技术创新对三一重工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实际上无论是华为,还是三一重工,它们的排名是上升的。近两年,华为在《财富》上的排名,从2015年的228名直接飙升至129名。根据2016年《财富》中国五百强,三一重工位于行业第一名。所以,技术创新也是有成效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一重工的营业利润一直走下坡路,而华为收益却越来越好呢?

二、原因分析

彼得德鲁克指出:“无论在现有公司、公共服务机构,还是在个人创办的新公司,创新都是创业的一个特殊功能。创新是一种手段,创业者可以用它创造出制造财富的新资源或赋予现有资源更多的制造财富的潜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例如,对新技术开发进行投资,可以提高那些在相關差异化产品市场上运营的公司的利润,从而有利于股票价值的上升,最终增加企业价值。例如,三一重工等,经过不断的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成为行业上的“标杆”。但是,在收购了德国的普茨迈斯特后,营业利润的增幅就开始一直下降,这主要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有关。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人口因素、经济、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社会、技术等等。本文主要强调的是政府政策这一外部环境。

为了缓解房价上升的压力,北京地区率先在2010年的时候进行限购,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至2011年下半年,绝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全部施行“限购令”。由此,购房者开始减少,那么所建房屋也就相对减少了,与此前的火热相比,建筑业开始变得不景气。而三一重工的产品:挖掘机、起重机、打桩机等等,都与建筑业有关。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尽管三一重工收购了德国的普茨迈斯特,获得了它先进的技术和国外市场,但是销量却一直在减少,一旦销量减少,营业利润也就因此随之减少。反观华为,中国的电信行业一直都受到国家的支持,华为能够打开国际市场也是离不开国家的帮助,譬如说“一带一路”、出口信贷等,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增加了销量,也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到了2016年底,三星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2.7%,排名第一,苹果以15.8%排名第二,华为以10.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这个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加之三星的“爆炸门”事件和掌门人李在镕被捕事件,都会对三星的企业形象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所以华为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三、解决办法

从华为的成功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经验来解决三一重工营业利润下降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国家政策,了解政策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趋利避害。国家政策能够对国内经济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国家政策带来的可能是资金的支持,税收的优惠、市场等等。譬如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开拓海外市场。“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现在在中国的帮助下开始建设基础设施,是拓展市场,增加销售量的好时机。

(二)以顾客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顾客才有市场,才有消费者,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企业制造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销售给顾客,只有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在此之前,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求是否有变化,或者有什么新的需求。

(三)有效利用技术,跟上时代潮流。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储存等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产品,增加产品的性能,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购买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还手的余地,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减少替代品的威胁,同时可以让企业有个缓冲的时间来做出相应的对策,不至于太过于被动。另外,企业在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免成果被他人窃取。

四、总结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与人竞争的资本,无法在行业立足。在做好创新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好企业的外部环境,做好分析与可行性研究,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来调整业务、改变战略,这样对企业来说也能有一定的好处,吸取三一重工的经验趋利避害,获得更多的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泽飞.三一重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12.

[2]冯志强.创新战略[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10.

[3]李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6.

[4]傅国林.我国企业非理性繁荣后的反思——以三一重工为例[J].新会计,2013.1.

[5]伍红.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湖南大學,2013.10.

[6]田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

[7]吴建安.三一重工公司战略研究[J].上海:复旦大学,2011.10.

猜你喜欢
企业价值外部环境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几点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企业价值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
中国企业外部环境新特点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