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2017-04-10 05:40郑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现状分析对策

郑雨

[提要] 本文以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历史沿革为铺垫,通过分析财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认识程度、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以及顺周期现象,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助推公允价值在我国更好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公允价值;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4日

自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开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内涵、计量方法、经济后果等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和研究更是达到了顶峰。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繁荣度来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必需的,但对其使用范围的全面推广却暂不适合。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过程中,既不能闭关自守、徘徊不前,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计量模式,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对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基础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公允价值概念内涵的界定和运用。而且对于正确认识公允价值、准确应用公允价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初宜红、曲在苗(2011)从经济学、会计学、契约学等不同视角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

(一)经济学视角。现代产权理论作为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产权理论强调产权的界定、产权利益的维护。企业以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仅反映经济业务发生时的产权及其利益,不能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产权及利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能够明确产权主体的界定及产权主体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从而有助于产权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

(二)会计学视角。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会计目标不同,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就不同,与之相应的计量属性也不同。

受托责任观认为,为了减少资源受托者对会计信息的任意操纵,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可验证的。而历史成本就是根据原始资料,记录过去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全部过程,具有可核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符合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

決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未来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该观点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并且相关性的重要程度要高于可靠性。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客观的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因此决策相关性高。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的会计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相关性,不能满足当今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决策有用观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契约学视角。契约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主体如何通过特定的契约安排来维护契约人的特权和剩余权。剩余权利的存在表明要素市场中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为剩余权利的存在会导致事后交易费用,要试图降低不完全契约的交易费用,就必须妥善地处理好剩余权利,以减少因剩余权利分配问题而带来的契约中的纠纷、争执。对于剩余权利的分配问题,契约各方可以借助信息做出决策,不同的信息导致不同的决策,形成不同权利的分配。历史成本计量的是业务发生时的信息,不能反映实时的价值信息,而只有反映现在和未来信息的公允价值才能满足契约双方的信息要求,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成为有效契约。

二、公允价值的历史沿革

从1998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初次涉及公允价值算起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在我国也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这十多年来,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启用公允价值阶段(1997~2000年)。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同一时期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也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准则中,当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为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当非同类资产交换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两者中较低者;在同类资产交换时,则直接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准。可见,当时我国也是积极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

(二)回避公允价值阶段(2001~2005年)。公允价值在我国启用后,由于我国公平市场建设不成熟,市场活跃程度低、监管乏力,公允价值估价技术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性较大,出现大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平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主要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进行了修定,主张以账面价值作为这些业务的主要计量属性,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运用,避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这三项准则的修定是和我国当时公平市场不完善的背景相适应的,短期内确实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因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2006年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使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与此同时,由于公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日益成熟,企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获取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使我国基本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另外,随着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不是其根源,回避公允价值对控制利润操纵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因此,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在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1项。我国在这21项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量的利润操纵现象,严格规定只有当企业能合理保证取得的公允价值“可靠性”时才允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限制性使用虽然可能因为其过度谨慎的要求,不利于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但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现状分析

时至今日,实施新准则体系已五年多,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中的认可度、实施效果、产生的问题及前景如何,对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张敏、简建辉问卷调查的数据,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财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根据张敏、简建辉等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对公允价值含义的了解情况是最好的,对公允价值含义非常了解的占14.3%,基本了解的占60.7%,不太了解的只占2.4%。然而,被调查者对公允价值的发展历史、估价方法和在新准则中的应用等方面,不太了解的被调查者相对比较多。总体看来,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公允价值都比较关注,从未关注过的人很少,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的了解程度集中于“有所了解”和“基本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数分布比较少。这说明,公允价值相关知识在企业会计人员中的普及度比较高,但了解程度不深。(表1)

(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足。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概括为三种:第一,在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运用现值估价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张敏、简建辉等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采用同类市场的活跃市场价格的比例占34.6%,采用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场价格的比例占38.5%。这说明我国企业确定公允价值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专门的估价技术,其比例占57.7%,有23.1%的企业没有采有任何专业估价方法,比较随意,如表2所示。(表2)

我国在市场的完善和活跃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环境还不够健全,目前还有许多地方不能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交易市场仍然并不活跃,同类市场的活跃市场价格以及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价格较难取得,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采用专业的估计技术。

企业一般采用三种经济估值方法,即市场价格类比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对于市场价格类比法,在没有活跃市场的前提下,有时会缺少可对比的数据而难以应用;对于收益现值法,由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以及未来收益年限三个因素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因素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重置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式为:公允价值=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运用重置成本法工作量较大,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来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此外,经济性贬值也不易全面而准确估算(常婵君,2012)。可见,公允价值的确定过多依赖于主观性和可操控性较强的估值技术,以及新会计准则加大了会计判断与估计,从而为盈余管理和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三)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官考磊(2012)以2007~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顺周期效應方面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所带来的不利经济后果。研究结论表明,相比于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更具有严重的顺周期效应。

由于公允价值具有主观判断性和市场客观性的特点,在金融危机加剧导致市场流动性恶化的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迫使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不可避免地放大了报表中利润的波动幅度。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众多投资者都基于同张报表做出有限理性的决策。当经济走势疲软,甚至恶化时,众多投资者就会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以撤回资金,这样就会导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一路下跌,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则是以市场上交易的价格来确定的,这样就导致金融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基于监管机构的要求,要求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这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进一步陷入金融资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中,于是就与经济走势产生“共振”,进而产生顺周期效应(陆欢欢、周博2012)。

四、公允价值应用建议

鉴于上述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现状,本文从改善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对于公允价值应用环境的改善,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1、宏观层面。健全活跃的市场机制,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佳依据是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要求“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主导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要素市场建立充分公开、完善公平、开放的交易规则,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市场,争取在全国形成一个活跃的市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

在健全活跃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电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公允价值的全面推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微观层面

(1)强化企业内部治理,形成完善的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规范。定时按照相关要求收集变动信息,制定与公允价值变动有关的跟踪、记录制度,并报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后实施,期末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进行核对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公司董事会,财务部门据此作为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2)加大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审计力度。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应对治理层、管理层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存在公允价值计量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针对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如果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或实施中存在不足,注册会计师要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更加关注,必要时应进一步扩大审计程序,以收集更多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公允价值审计结论。

(3)加强逆周期监管。通过建立动态的金融资本监管机制和动态的拨备监管机制,在经济繁盛时期,鼓励金融机构的资本储备,以提高未来的风险抵御能力;在经济下滑期,可以用拨付机制,平滑周期性效应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目前,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只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全面、统一的指南,为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实施,我国的理论界应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公允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框架体系。

1、制定公允价值实务操作指南。为使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有章可循,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实务操作指南,详尽规范公允价值运用范围和确定方法,如明确如何进行采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如何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时进行估价模式的选择等,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详细全面的指导,使其在实务过程中更具操作性。

2、引入动态减值准备技术。为了提升公允价值在不完善市场条件下的有效性,在公允价值会计中引入动态减值处理。动态减值准备不是一种盈利管理的策略,反而是一种事先约定规则的透明性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建立在对金融资产(如贷款)的充分研究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的客观处理。

根据目前专项减值损失准备提取(个别测试)和一般损失准备提取(资产组测试)的周期时间平衡原理,徐晟(2009)构建了综合损失准备金(动态准备)计算公式:gent=a△Lt+(?茁 spet/Lt)Lt;其中:gent为期间新的准备金计提数量;Lt为当期贷款的余额;a是为了弥补内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率;?茁是本方法的关键数据,是经过监管机构长期统计研究的结果,是针对长时期资产信用等风险的专项损失准备率。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贷款计提的准备金,是一个正常值,后边则是动态准备因子,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低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高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下降。通过引入动态减值准备,可以在降低顺周期效应,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实现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3、表外披露增设“公允价值事项说明”。除了活跃市场报价能够提供确定公允价值的直接来源之外,其他的公允价值计量过程都要采用估价技术,选择估价技术的标准是市场环境和相关数据的充分性,在确定用于估价技术的估价输入过程中也牵涉到报告主体的假定,因此报告主体应当披露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所采用的估价技术以及运用这种方法时所采用的重要的输入和假定。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表外披露了解公允价值信息在可靠性上存在的差别。

(三)提高財务人员职业素质。公允价值在企业财务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尽快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快培养既懂管理又懂理论并且职业道德高尚的专业人才,是公允价值计量工作顺利运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降低评估成本,恰当准确地运用公允价值的必然要求。

1、加强道德修养。会计诚信就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这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基本承诺,也是财务人员必须拥有的基本从业道德。由于会计环境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有限理性”,不完备的会计契约需要会计诚信作为隐含契约的支持,通过对财务人员建立诚信记录,鞭策会计人员保持职业操行,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作风,可以从主观上彻底清除操纵利润的动机,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

2、强化法制观念。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执法手段,改革执法程序,严格要求财务人员遵纪守法,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履行职责。对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严重的要逐出相关行业,加大财务人员的违规成本,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重视业务培训。要重视加强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重点培训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运用程序,帮助财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规则,注重财务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对复杂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预测和判断处理的能力,从而缩小对公允价值评估的偏差,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

五、结束语

本文以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以及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历史沿革为铺垫,在分析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以及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由于本人实务工作经验有限,对公允价值实施的现实环境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在一些政策建议上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本文没有涉及对公允价值计量表内披露的改进,动态减值准备的具体操作等,这也是本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初宜红,曲在苗.公允价值理论基础文献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1.12.

[2]刘粤丽.原则导向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职业判断[J].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3]张瑞琛.对我国公允价值再度运用的评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2.6.

[4]张敏,简建辉,张雯,汪晓庆.公允价值应用:现状·问题·前景[J].会计研究,2011.4.

[5]陆欢欢,周博.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J].技术与市场,2012.6.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现状分析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