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发生糊肛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7-04-10 07:50于治山
农业知识 2017年11期
关键词:法氏囊病鸡雏鸡

雏鸡发生糊肛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1.发育不良。应激刚出壳的雏鸡由于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的环境反应十分敏感;当外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不能有效调整自己的体温,加之免疫力低下,而引起消化系统症状,排出的粪便稀稠不一,引起糊肛。

2.脱水暴饮。由于长途运输或初饮过迟,雏鸡脱水而引起血液浓缩,导致肾脏苍白肿大,尿酸盐沉积。此时如果大量补充不含电解质的常水,雏鸡就会因高渗水而发生腹泻,排出黏液状的白色稀粪,粪便粘于肛周绒毛引起糊肛,严重者发生水中毒引起急性死亡。

3.饮水高糖。饮水中糖分含量高是为了防止雏鸡因失水而影响生理活动,通常在初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维生素和抗生素。由于饮水中的葡萄糖的浓度较高或饮用时间较长,引起肠道内容物黏性增加,排除的粪便粘在肛门周围,造成糊肛。

4.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雏鸡发生糊肛症最常见的原因。刚出壳的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如果用含粗蛋白较高的饲料开食,或开食过晚造成雏鸡过食,都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发生糊肛。

5.雏鸡白痢。患此病雏鸡表现为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眠状,病鸡怕冷、身体卷缩,特别喜欢在热源处扎堆,翅膀下垂,剖检可见肝肿大、胆囊充盈多量胆汁,在心肌、肝、肺等器官上有灰白色的坏死结节。病雏下痢、排出白色石灰样或带绿褐色的稀粪,粪便干结在泄殖腔周围的绒毛上封住泄殖腔,排便时因有疼痛感而发出尖叫声。

6.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雏鸡感染此病后,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翅膀下垂、羽毛蓬松无光泽,嘴常插于羽毛内,怕冷,在热源处扎堆,呈现衰弱状态。剖检以脱水、骨骼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法氏囊有渗出物和出血为特征。发病3~4天后死亡达到高峰,病鸡饮水量明显增加,腹泻物呈浅白色或黄水状,病初有扭头自啄肛门的现象。

7.雏鸡呼肠孤病毒感染。雏鸡感染此病毒后生长受阻,喙、脚和皮肤苍白,羽毛脏乱不整齐,雏鸡胫骨和肋骨畸形。剖检可见腺胃肿胀、黏膜坏死,有时见有出血点,小肠充满气体,下痢,排黄色、橙色或咖啡色黏液的稀粪,粪便粘附于肛门而发生糊肛现象。

8.啄肛啄癖症。啄肛现象严重者,可引起鸡肛门炎性肿胀、排粪不畅、粘结在一起引起糊肛症。病鸡羽毛散乱或脱落,粪便上常带有血丝或黏稠的血液。

总之,雏鸡糊肛是由多种应激引发的一种症状,如雏鸡开水或开食不及时、饲料蛋白含量过高、环境温度低以及患病等,常导致雏鸡消化不良、生长缓慢和成活率低。雏鸡糊肛主要发生在雏鸡出壳后最初的几天,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二、预防措施

1.及时开水。雏鸡出壳后的第一次饮水称为开水,及时开水有助于雏鸡对其腹腔内剩余蛋黄的吸收。假如雏鸡出壳后48小时不能开水,发生糊肛的雏鸡就会明显增多。通常应在其出壳后15~24小时内开水,接连2~3天饮用5%~8%的糖水不仅可以预防糊肛,而且可降低雏鸡早期的死亡率。

2.适时开食。雏鸡出壳后第一次喂食称为开食。试验证实,雏鸡开食的时间以出壳后24小时左右为好,最迟不得超过36小时。同时,应保证所有的雏鸡在两天内全部学会吃食,促进雏鸡对食品的消化吸收,减少糊肛。不喂高蛋白日粮,雏鸡出壳后,其腹腔内尚有6~9克蛋黄没有被吸收完,蛋黄的营养价值很高,完全可以作为雏鸡的营养来历。加上这时雏鸡的消化性能不健全,各类消化酶的酶解能力还很弱,高蛋白的日粮不能被充分地消化吸收,极易发生糊肛。因此,雏鸡出壳后的前几天不要喂加有鱼粉和鸡蛋等的高蛋白饲料。第1天可用泡软的小米或玉米碎渣开食;第2天在配合饲料内添加1/2玉米碎渣;第3天则只需添加1/3玉米碎渣,以后改喂全价配合饲料。

3.温度适宜。育雏期一定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天内的温度差不得超过1.5℃,以利于雏鸡对食品的消化吸收,减少糊肛。

三、治疗措施

1.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抗菌素。

2.在日粮尤其是含有大麦或小麦的日粮中添加0.2%~0.3%的复合酶或食母生,以降低饲料的黏性,促进雏鸡对食品的消化吸收。

3.小鸡拉稀糊肛,如果是白色粪便主要考虑沙门氏菌;如果是绿色粪便考虑大肠杆菌或肠炎,治疗时选择氟苯尼考或头孢类抗菌素治疗即可。

(于治山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222100)

猜你喜欢
法氏囊病鸡雏鸡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进展
禽法氏囊发育与免疫功能研究新进展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防治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上的推广应用研究
雏鸡喂醋成活率高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蛋鸡得了疲劳症咋办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