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持续发力 加快脱贫奔康

2017-04-10 11:49龙婷婷
绿色天府 2017年3期
关键词:卧龙康养贫困户

○文 / 龙婷婷

“生态+”持续发力 加快脱贫奔康

○文 / 龙婷婷

卧龙,熊猫之乡,是386只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

翠谷纵横,气候温润,保存着完好的大熊猫原始栖息地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

藏、羌、汉民族聚居地,全区百姓近5000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崇山峻岭间;

贫困村2个,建卡贫困户33户110人……他们大都因病、因残致贫,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一个劳动力;

扶贫已到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截止今年年底,这里将没有贫困人口。

生态脱贫破解发展掣肘

集保护区与特区管理为一体的卧龙,是全国唯一的保护性特区,不仅担负生态保护事业的职责,还肩负着社会、经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受5.12地震创伤,卧龙经济发展至今仍处滞后状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尚有上百名贫困人口。

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这场集全力、超常规、誓要打赢的战役,为卧龙迎来破解发展掣肘的时刻。按照中央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总目标,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州委州政府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省林业厅对口帮扶卧龙2个贫困村,厅级领导联系指导到村,帮扶到户,厅机关支部和直属单位党委对口联系村民小组,先后派驻了7名年轻干部到村从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对口落实扶贫项目,开展了生态固本、产业富民、就业增收、改革增效、科技扶智、设施强基等六大林业行动。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力争率先在藏区建成小康社会,卧龙整装待发。面对经济发展滞后、百姓收入低、病残致贫等阻碍脱贫致富的难题,卧龙领导班子反复研究思考,理清攻坚脉络,形成了清晰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生态建设,推行“三生经济”,即生态保护经济、生态农林循环经济、生态康养经济,利用“生态+社区”管护资源反哺百姓、“生态+产业”发展促民增收、“生态+政策”补贴保障民生等措施,力求实现保护事业与特区民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卧龙由此全面开启生态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

生态保护反哺于民社区共管 开辟扶贫新路径

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国家保护政策是道不可逾越的红线,资源被限制开发,而社区经济长足发展才是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如何找到生态保护与增进民生福祉发展制衡点?这是卧龙建区以来,长期所探索的难题。

让生态保护反哺于民——这一思路迅速打破了发展民生的僵局。卧龙独辟蹊径,立足天然林保护工程,率先在全国推行了社区共管,百姓直接参与的天然林“协议管护”模式和退耕还林“责任管护”模式,以购买生态服务的方式,激励群众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中,让当地农民可以获得一份长期相对稳定的收入。通过将天然林资源承包给农户监督管理,根据每户农户家庭成员、劳动力数量、管护地段植被、管护难易等情况,进行严谨的承包地段、面积、金额认定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卧龙镇、耿达镇利用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组建起一支30人的森林巡山护林队,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全部来自建卡贫困户中有巡护能力的成员,为其方便照顾家庭,他们被安排到离家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巡护,每人每年此项增收约1万元。保护区还结合林区发展需要,调配资金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增设了林区道路养护员、林区保洁员、园林管护员、林区保安、林区停车管理员、草管员等近20个岗位。另社区共管的天然林协议管护资金,让全区群众从中每年人均增收690元,加上退耕还林、草原奖补等资金,建卡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近1.13万元。保护区还利用天保工程巡山护林经费聘请70名相对困难人口为巡山护林队队员,每人每年增加收入1.2万。致贫路悄然变成了温饱路,这为保护区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护科研事业的发展壮大,让基层保护站、专业巡护队所需人员逐年扩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除极少数专业技术人才外,保护区解决了绝大多数熟悉当地情况的社区群众就业问题。2016年,解决了102个就业岗,聘用人员个人年收入超过3.6万元。

生态保护反哺社区,形成的生态保护经济,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引领他们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康的大道,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为加入生态保护事业,奋战在保护一线的他们,带来了资源保护重要性深刻认知,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作为这片森林与土地主人的责任和担当,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连续43年无森林火灾发生,为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6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安全撑起一片天。

生态经济多元化发展林业助推 打造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卧龙厚植生态发展理念的历程深刻印证着这一论断。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卧龙得以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生态产品深加工业和生态康养产业,形成特色多元化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农林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型、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链。种养业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本行,也是当地贫困户最熟悉的产业,因而成为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但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低产量,低价格,也使得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让百姓脱贫致富。

卧龙转变思路,积极推行试验新品种种植,提高单位面积附加值,规模化的生产,在全区推广种植了“反季节”茵红李,积极壮大发展大棚蔬菜、夏草莓、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高效农业。同时,卧龙不断扩大新的特色养殖品种,跑山鸡、棘腹蛙、竹鼠、冷水鱼等已经初具规模,生态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也在逐步完善中。

随着高品质的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逐步进入市场,地道的卧龙腊肉、牛肉、萝卜、白菜夏草莓等已逐渐得到都江堰及成都周边市场的认可。订单农业、微商、网上订购等渠道的兴起,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016年,卧龙给予贫困户每亩茵红李350元肥料补贴,助其发展壮大。整合16.68万元社会捐赠资金,为全区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了123头仔猪,并由财政安排产业资金,按照800斤/头的标准购买了养猪粮食,出栏时,一部分留作贫困户自用,另一部分进行售卖增收。据统计,去年建卡贫困户在种养殖业人均增收约2200元。

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康养卧龙出新招。卧龙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还有享誉全球的大熊猫加持,生态旅游一度成为其支柱产业。地震的突然造访,阻断了交通,破坏了基础设施,卧龙生态旅游发展戛然而止。但随着350国道的通车,恰逢脱贫攻坚年,短短数月,虽值寒冬时节,卧龙的旅游业却迎来回暖之势。

森林康养是创新驱动林业改革发展培育的新业态,它的适时出现为无法过度开发的保护区带来了发展契机,康养也作为极其重要的因素纳入了卧龙的重建规划,在民房重建中,卧龙鼓励群众兴建康养避暑接待用房。借灾后重建之机,卧龙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与品质提升,为全区开发生态旅游经济奠定了基础,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康养大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016年,卧龙重新开启了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已先后与3家公司签订了生态旅游开发合作协议,通过引入外力,打造精品景区聚焦人气,让当地群众参与务工,或与社会企业合作发展民宿、康养等项目,从生态旅游中增收。

届时,生态旅游经济的增长及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旅游红利,必将加速卧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生态补贴稳保护软硬件配套 保障民生增进福祉

历时8年灾后重建,各方援建力量让卧龙的生态、居住区、道路建设赶超震前水平,全区农村群众“住上了好房子”,一个全新的卧龙由此诞生,现代化的硬件基础配套设施成为卧龙未来发展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靠山吃山。30年前的卧龙,山区群众基本依靠山中烧火柴来满足日常生活供暖的需求,一年平均耗材量约为4500立方米,这不仅消耗森林资源,还逐步蚕食野生动物原始栖息地。作为兼有林业职能的特区政府推行一系列禁伐政策,然收效甚微。直到修建电站,推广“以电代柴”以来,电能的方便、快捷、清洁使得烧火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实现了生态保护。汶川地震后,香港特区援建了装机2.4万千瓦的熊猫电站后,为鼓励群众使用电能,卧龙又对农村实行电价补贴政策,迄今每年给农村群众的补贴已超过了230万元,农村电价一直维持在0.1元/度,农村群众每年人均减少支出480元,这也成为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地震后,卧龙因灾失地和重建保护科研设施失地人数剧增,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化解生态保护与群众生存需要之间的冲突,显得尤为重要。卧龙果断决策,利用阿坝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筹措资金,先后为828名失地农民办理了社保,维护了社区稳定,稳固了保护成果,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其转行从业提供了缓冲机会,增加了老年人群的收入,给贫困人口增加了保障筹码。截止去年12月,已享受养老金待遇378人,月人均养老金985元。

卧龙特区内香港高标准援建的两所医院,虽硬件设备齐全,但区内医疗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长期存在,因病、因残致贫得不到解决,为缓解这一突出矛盾,在省林业厅的协调下,卧龙与省林业中心医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共建区内医院的协议。2016年,省林业医院对全区33户贫困户的进行了健康调查,为患病的贫困人口全部建立了医疗档案,制定了专项的个性化救助方案,确保患病贫困人口得到了免费的医疗救治。并整合财政补助、社会捐赠和单位支持的资金,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0支出”,补齐了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短板。

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林业经营成为农民的致富路,他们十分渴望学习林业实用技术。卧龙积极邀请林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县林业部门的专家,编写印制发放技术资料九大类40余种70万余册(份),通过进村入户、结对帮扶,举办省级、市县级培训班,深入3000余个涉林贫困村开展“千乡万村送林技”行动,打通林业技术转化和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山区农民脱贫,林业科技扶贫工作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卧龙还坚持利用政策扶持,每年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技能。在区内举办了厨师、旅游管理、羌绣制作、竹编、根雕、电子商务和中药材种植等专业的培训班4次,区内497人次参加了培训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20人次。组织外出参加驾驶、汽修、电焊工等专业培训,有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取得证书,利用学到的技能,在当地从事第三产业或者外出务工获取收益。

首 战 之 年

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省林业厅领导和各部门、卧龙严格落实联系帮扶制度。卧龙编制了脱贫攻坚规划,遵循“13+1”模式纳入了阿坝州脱贫攻坚范围,将33.04万元财政扶贫兜底专项资金直接兑付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整合各类资金1270余万元用于扶贫。卧龙另筹资金帮助2户受灾贫困户新建了房屋,利用卧龙爱心接力社的平台,为11户贫困户铺设了墙地砖,制作安装了灶台和窗帘。经过不断完善,全区群众都已经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据悉,2016年建卡贫困户每户人均年收入可达到1.3万元左右。

卧龙,它曾创造了领航世界的大熊猫保护科研的传奇,而今,它带动着全区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康的路上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卧龙康养贫困户
安徽卧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卧龙潭传奇
岔海挠边春捺钵——从卧龙湖周边几座辽城遗址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