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四学生的访谈调查看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7-04-10 11:23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被访者应聘者日语

杨 峻

(北京语言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3)

从大四学生的访谈调查看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杨 峻

(北京语言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北京 100083)

通过对日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的访谈调查探讨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注重应聘者的个人综合能力。据此指出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点,提倡应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具备个人综合能力的日语人才。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访谈调查;扎根理论

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多年来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一直在就业大军中处于领先的位置。然而,近年来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感到工作越来越难找,很难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全球背景来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许多企业都开始裁员,造成就业问题也难以解决,对需求岗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次,从我国高校自身的情况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自1999年开始实行本科生扩招政策以来,很多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毕业生逐年递增,而就业岗位数量逐年减少,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场面,就业形势严峻。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高校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策略上有必要针对社会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日语人才?高校日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什么方面?为搞清这些问题,笔者对有过求职经历的日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他们在求职过程以及大学生活期间的感受找出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的问题。

一、有关访谈调查及分析

有关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是外语教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讨论大都是从市场需求或者高校外语专业改革的观点出发进行的[1,2],而忽视了当事人——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我们一直倡导外语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探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时,自然也不能够缺少来自学生的观点。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找出日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的问题。

(一)访谈调查概况

以北京市某高校日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7人为对象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的时间为2016年6月。访谈调查开始时,7名学生均已经有过数次求职经历,其中有2名学生已经找到工作。为了避免访谈中被访者出现紧张情绪,使话题能够深入进行,笔者将访谈地点安排在被访者熟悉的校园内咖啡厅进行,采取了半结构式的访谈方式。笔者征得了被访者的许可,对谈话内容进行了录音。每人访谈时间为1小时左右。访谈围绕着被访者的大学学习生活以及求职经历进行。主要问题如下:

1)四年的大学生活你是怎样度过的?

2)在大学里有什么地方使自己得到了成长?什么地方留下了遗憾?

3)对于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等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4)工作找得是否顺利?找过什么工作?遇到了一些什么困难?

5)你觉得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什么?

6)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你会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什么样的建议?

(二)分析方法

笔者将访谈调查的录音资料转写为文字稿作为分析数据,借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分析手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然后得出结果[3]。具体分析步骤如下:首先,笔者通读整个数据,从“学生如何看待人才培养”这一问题出发,从中找出相关的谈话内容。随后,笔者将相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并加上适当的标题。最后,探讨了各类别之间的关联,并制成关联图。

(三)分析结果

访谈调查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被访者指出,企业在招聘时不仅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能力,更注重其个人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期间学生应该注重专业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专业能力方面,不但要注重实用性的日语学习,同时还要重视英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方面,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被访者还指出,为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大学期间应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图1 被访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二、企业注重的方面

(一)专业能力

如例1所示,被访者指出仅会一门日语在找工作时非常不利,很多公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的日语、英语能力。具备一定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则更会得到公司的青睐。

例1 被访者H:就是光有日语不行,英语是一方面,这个都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虽然是专业,在一个企业来看,它只是一个工具,只是用来交流的,你真正能不能拓展业务,能力怎么体现。除了日语之外,有时间、有精力的话,可以学一些金融、对外汉语、经济、计算机,只要拿到二级或者什么初级会计证,这个绝对是给你添光彩的,我觉得就是光有语言太单薄了。(采访者:课余时间再学一个副的专业什么这种?) 不一定要学一个副的专业,这是给自己能力一个专业证明,那种绝对有用。尤其去那种好的日企,你会发现很多人不是日语专业,但是会很多日语。那个时候跟咱们比较的时候,除非你做翻译,你翻译那毕竟太专业了嘛,你自学不可能做得太好。否则就那种大家都能去做专业翻译的话,日语专业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从例1中可以看出,由于许多非日语专业的应聘者也具备一定的日语能力,造成了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上的优势不明显,日语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增加日语以外的专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优势。

(二)个人的综合能力

如例2、例3所示,尽管企业对于应聘者的专业有一定要求,但是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个人能力。

例2 被访者L:现在公司招人,他真不是说“哎,你日语挺好,日语一级过了”什么的,就是觉得你日语特别特别历害,公司就招你进来,真不是这样的。你进入公司之后,还要考虑你的组织能力,就是工作协调能力。主要就是沟通交流、组织策划能力。

例3 被访者H:企业它要求的人才到底是什么?就是它真的是要那种“人财”,财务的“财”,不是要那种材料的“材”。就是你这个人是一种财富,对他来说是一种财富,能给他创造财富。而不是你是一个材料它需要塑造你,而是你能给他创造财富,企业就是以这种标准来找人的。企业看重的是你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你带来的意义是什么,你性格符合我们这里,所以你能做销售,所以你能更好的拓展这个什么业务。它看重是“财”,这个“财”可能是隐蔽的。它跟大学不一样。大学里面你学的东西,学习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其实不是,企业是看综合方面的,从你的个人能力、外观、语言、谈吐、学习能力、性格各个方面来考察你。其实就是对你人生态度的考察。

从例2、例3中被访者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企业所重视的方面与大学不同。大学中往往从学习成绩、日语能力上来评价学生。但是在企业中,重视的并不仅是学生外在的日语水平,而是一个人内在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这一结果与程玲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程玲通过对企业走访调查指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组织能力[1]。回顾我们的大学日语专业教育,企业所看重的这些能力往往是日语学习中被忽视的方面。

三、大学期间应该注重的方面

(一)专业能力的培养

被访者在求职过程中了解到了企业对应聘者专业背景方面的要求,指出在大学期间不但要学好本专业的日语,还应该学好英语,日语和英语都要精通。被访者强调,企业尤其看重语言沟通能力,所以尤其要注重口语能力的训练。

除了应该重视日语和英语的学习以外,被访者指出在校期间最好学习一门其他专业,并拿到相关资格证书,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被访者在求职过程中体会到企业非常重视应聘者个人的综合能力,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被访者指出在校期间应该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

被访者L在校期间曾经参加校学生会工作,多次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活动,在访谈中,L提到这些经历对自己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非常有帮助。例4是L对自己参加某个日本公司的面试所做的回顾。在面试中,考官要求4位应聘者各自在三分钟之内想出一套日本文化节的方案。L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回答如下。

例4 被访者L:我是第三个讲。前两个应聘者讲的,你一听就会觉得漏洞很多,显得没经验,过于理想化。她们主要说组织一大堆活动。资金从哪里来,她们从来不会说。包括现场的秩序什么的,不会落实到细节上,很幻想地那样说。要组织一次那种,比方说游园会那样的。然后说有什么,说有这么几个展览什么什么,这样就说完了。然后我讲的时候,就会从最初的策划到宣传,然后到拉外援,然后就是各种其他细节。比如说我会选择周几的晚会,因为我当时,我说我会考虑把它办成一个日本文化周那样的方式,比方说,周一会在人流量特别大的,比方说十字路口,食堂门口做一个宣传,让大家都知道会有这样一场活动,从周二开始,周二晚上可能是请日语系的学生来教其它不会日语来教日语,其实,就是很多人都对日语挺感兴趣,都希望学会一些简单的日语会话什么的。周三可能是组织大家看日本电影。然后呢,就是说这些都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品什么的吸引大家。然后,周四晚上的时候,做一个很大型的文化演出。然后我讲的时候,就会很细地讲吧,就是从一开始的节目筛选到彩排、到场地申请什么的所有都会讲出来,让考官觉得可操作性比较强。

从例4被访者L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实际组织、策划活动的经验,很难想得如此周全。正如L自己所说,参加这些社会活动对她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被访者Y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与日语有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5中,Y谈到了自己参加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指出通过参与实习与社会活动不但使自己的日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锻炼了个人能力。

例5 被访者Y:在大学里什么事情都得主动。然后你自己得积极、努力。比如学习方面,尤其我觉得我参加实习方面的,刚去实习就感觉什么你都得动脑子去想,然后想想如果不可以话,你要去主动问你的同事,就不能等着别人先教你。(中略)大三也是去参加活动,去外面做那种陪同翻译吧。然后也是我日语一下上去了。比如,那次在钓鱼台举办一个什么慈善基金会,我参加了,我当时报名了,我当时大三了。然后去先去接机,接机之后,把他们接到宾馆,然后把大会的一些传单,一些通知就告诉他们,有变更告诉他们。感觉学到的东西特别多,每次参加完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感觉对日语这方面就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日语不行,要加倍努力,就成为一种动力。

例6中被访者S提到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了自己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并指出自己身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学个人能力也变得很强。

例6 被访者S:社团活动对我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一种临场应变能力。在那种高压的情况下,你能把你想说的说出来,不会紧张。(中略)这个真的是得自己去参加活动。去这些东西的人,比如说我们班班长,学生会、团委、学生处什么都去过,也入党什么的。他的锻炼的(能力)非常的强非常强,所以班上的事得心应手,考研的时候也是各种得心应手。

还有几位被访者在校期间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谈话中也对此表示非常遗憾,指出在面试时经常会被问到在大学期间担任过什么职务、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等,而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感觉个人能力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在访谈调查中,被访者特别提到了在大学期间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认真思考自己将来的人生规划。在被问到为什么觉得在大学期间有必要了解时,被访者指出一个是因为在参加企业面试的时候总会被问到“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等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另外一个是因为自己确实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大多数被访者表示,自己基本上是准备开始找工作以后才开始考虑这一问题,感觉时间上有些晚,最好能够尽早明确自己的方向。同时,被访者也提出,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够了解到自己缺乏的能力,对于了解自我有很大的帮助。

四、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的反思

第一,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和学校评价人才的标准相矛盾。在大学里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在社会上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大学里的评价标准过于偏重知识层面,要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认真研究。

第二,社会需求的人才和日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矛盾。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是多专业的日语人才。然而,受历史因素的影响,长年以来,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精通日语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日语专业需要开阔思路,开创复合型的日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第三,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相脱离。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认为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解决,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解决。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我国高校日语专业过于追求日语技能训练,而忽视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虽然在高年级日语课程中设置有文学欣赏、日本文学史等课程,但这类课程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批判性思考,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胡文仲、孙有中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这一问题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严重。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都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在大学一、二年级所涉及的学习内容非常幼稚,完全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为了娴熟地掌握好日语,学习方法也大都以机械地模仿、记忆、重复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其次,从培养方式上来看,我国外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课堂上大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很少有发挥的空间。这样的方式也无疑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要使日语专业的学习能够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笔者认为有必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要在日语学习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必要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选用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教材,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尽量减少讲解,而组织学生自己去多进行思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日语专业应该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个人综合能力的人才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使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优势。

[1]程玲.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0):85-86.

[2]胡文中,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8(5): 243-319.

[3]木下康仁.グラウンデッド·セオリー·アプローチ―質的実証研究の再生― [M].东京:弘文堂,1999:25-30.

[编校:张芙蓉]

A Survey of Educational Model for Japanese Major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YANG Jun

(School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This paper explored into the educational model for Japanese major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urvey result shows that employers emphasize the candidates’ comprehensive personal competence. According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atic points in view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for Japanese language professionals, and appeals for emphasis on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Japanese language professionals with comprehensive personal capacity.

educational model for Japanese majors; interviews; Grounded Theory

H36

A

1671-9654(2017)01-0035-05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1.010

2016-12-14

杨峻(1975- ),女,北京人,副教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

本文为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语言生态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15YJ02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被访者应聘者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面试好难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电话预约技巧知多少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