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北部区域1965~2015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17-04-10 06:34关明皓
水利技术监督 2017年1期
关键词:气象站特征分析时空

关明皓

(辽宁省沈阳水文局,辽宁沈阳110043)

辽宁北部区域1965~2015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关明皓

(辽宁省沈阳水文局,辽宁沈阳110043)

基于PDSI气象干旱指数,以辽宁北部区域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1965~2015年共51年气象数据,对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各站点从1965~2015年发生干旱的频率在31.58%~46.14%之间,发生特旱年份较少;区域在秋季发生干旱次数多于其他季节,易发生秋旱;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其干旱空间分布受降水影响,分布较为不均匀,但发生特旱和严旱的区域逐年代际减少。研究成果对于分析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的特征提供方法参考。

PDSI气象干旱指数;干旱频次分析;季节干旱分析;干旱空间特征

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对于区域农业气象干旱预警分析至关重要,许多学者对区域干旱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1-6],但是不同的干旱指数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条件不同,PDSI气象干旱指数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评价中得到应用[7-10],成果表明该指标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PDSI气象干旱指数在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评价中的应用还较少,特别是在辽宁地区干旱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文引入PDSI气象干旱指数,以辽宁北部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1965~2015年的气象要素数据,对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

1 PDSI气象干旱指数计算原理

PDSI气象干旱指数为当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气象干旱指数,该干旱指数从区域水量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区域的降水、蒸发、径流以及土含等4个要素进行干旱评价分析,并考虑区域水量供需平衡之间的联系,其首选计算区域正常适宜的降水量︵

P,其计算的主要方程为:

其中区域蒸发适宜量E︵T采用单层蒸发模型进行计算,双层蒸发模型植被叶面截留水量和植被根系的蒸腾计算方程为:

双层蒸发模型考虑植被蒸腾量计算外,还考虑了土壤蒸发计算,计算方程为:

式(2)~(4)中,Rnc表示为植被叶面受太阳辐射量;rc表示植被叶面气孔总的阻抗,sm-1;ras为植被叶面与土壤之间的空间动力学的阻抗,sm-1;λ为大气蒸发的潜热常数,MJkg-1;ρ为大气空气密度常数,kgm-3;CP为大气的比热常数,1.013×10-3k Jkg-1℃-1;Wfr表示为植被叶面冠层截留水量,mm;D0表示植被冠层处大气压差值,kPa;表示为饱和的水气压差值,kPa;G表示为土壤热交换通量,Wm-2;γ表示为空气中湿度的常数值,Kpa℃-1;rs表示为土壤表层的空气动力学阻抗,sm-1。

在计算区域适宜降水量P︵后,计算区域实际降水和区域适宜降水的差值,计算方程为:

此外,本文结合辽宁北部6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要素数对PDSI气象干旱指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方程为:

式(6)和(7)中,i表示为计算的时间尺度;xi表示为时间尺度i下的PDSI气象干旱指数;zi表示为降水距平值;di则为计算的降水适宜量和实际降水之间的差值;K表示为设定权重参数值。对于计算的PDSI气象干旱指数,采用表1的干旱等级对区域干旱情况进行划分,划分结果见表1。

表1 PDSI干旱指标等级划分

2 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区域概况

本文以辽宁北部为研究区域,该区域面积为1015km2,区域多年降水量为6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450mm,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区域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区域内共有6个气象站点,各气象站点位置分布如图1所示。结合区域6个气象站点1965~2015年共51年的气象数据,结合PDSI气象干旱指数对区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2.2 区域年过程PDSI气象干旱指数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结合区域6个气象站点1965~2015年气象要素数据,采用PDSI气象干旱指数计算了各站点1965~2015年PDSI指数的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见图2。并结合表1中PDSI气象干旱指数等级划分结果,统计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发生不同等级干旱的频次。结果见表2。

图1 研究区域气象站点分布图

表2 区域内各气象站站点年干旱频率统计

图2为辽宁北部各气象站点1965~2015年PDSI气象干旱指数变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气象站点PDSI气象指数年变化过程都不相同,其各个年份的PDSI变化幅度均较大,主要是因为PDSI气象干旱指数受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因此变化较大。表2为区域内统计的6个气象站点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次的情况,从统计结果看,1#气象站点发生干旱的年份多于其他几个气象站点,频率为46.14%,主要是因为1#气象站点主要位于研究区气温高,且降水偏少的区域,因此该气息站点周围区域发生干旱的年份较多,而5#气象站点主要位于降水偏多,蒸发相对较小的区域,因此其发生干旱的年份相比于其他站点偏少,频率为31.58%。

2.3 区域季节过程PDSI气象干旱指数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在分析年尺度PDSI气象干旱指数变化的基础上,统计分析辽宁北部区域不同季节PDSI干旱指数变化的频率,分析结果见表3。

图2 各气象站点1965~2015年PDSI气象干旱指数变化过程

表3为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分析,从表中可看出,区域在秋季发生干旱的频率高于其他几个季节,这和区域实际情况也较为吻合,研究区域较易出现秋旱的情况,而在春季和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要低于其他季节,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在春季和冬季降水虽然偏少,但是区域蒸发也相对较少,因此区域在这两个季节干旱频率较低。而在夏季,虽然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但是区域在夏季蒸发量偏大,使得夏季出现干旱的次数偏多。

表3 区域内6个气象站点在不同季节发生干旱的频次(a)春季

2.4 区域PDSI气象干旱指数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采用地理空间插值方法对区域气象进行插值计算,并结合PDSI气象干旱指数,分析区域不同年代PDSI气象干旱指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见图3。

图3为研究区域各个年代计算的PDSI指数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年代PDSI指数空间总体分布受降水、蒸发、径流补给要素的综合影响,分布较为不均匀,但从不同年代际PDSI干旱指数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PDIS指数在-2.85~4.0的区域(极

图3 区域不同年代际PDSI干旱指数分布图

端干旱的区域)和-2.85~-2.05(重度干旱)的区域逐个年代际减少,这主要还是区域近些年来加大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相关措施力度加大有关,使得区域发生严重干旱的区域逐年减少。

3 结论

本文结合PDSI气象干旱指数对辽宁北部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PDSI气象干旱指数可结合降水、蒸发、径流等多要素对区域干旱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相比于其他单一气象干旱指标,干旱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适用于辽宁地区的干旱分析。

(2)辽宁北部区域较易发生秋季干旱,应在秋季加强干旱预警措施。

[1]董婷婷,于燕,党如童.辽宁省旱情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水利技术监督,2014(06):43-46.

[2]关明皓.基于水文模型的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构建及运用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1):37-38+42.

[3]周游.不同干旱指数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对比及适用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1):43-45.

[4]侯军.呼伦湖湿地干旱评价及生态修复[D].昆明理工大学,2015.

[5]杨康.河南省农田干旱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5.

[6]刘薇.山东省抗旱预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5.

[7]卫捷,陶诗言,张庆云.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S1):91-99.

[8]张永,陈发虎,勾晓华,等.中国西北地区季节间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基于PDSI数据[J].地理学报,2007(11):1142-1152.

[9]苏宏新,李广起.基于SPEI的北京低频干旱与气候指数关系[J].生态学报,2012(17):5467-5475.

[10]闫桂霞,陆桂华,吴志勇,等.基于PDSI和SPI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9(04):10-13.

S166

A

1008-1305(2016)06-0100-04

2016-12-01

关明皓(1978年—),男,工程师。

DO I:10.3969/j.issn.1008-1305.2017.01.032

猜你喜欢
气象站特征分析时空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心灵气象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DZZ3型自动气象站一次地温数据异常的处理过程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时空之门
自动气象站应该注意的一些防雷问题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