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

2017-04-11 17:11李宗友王映辉张一颖姜威王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大数据

李宗友+王映辉+张一颖+姜威+王琳

摘要:简要叙述了互联网医疗的基本概念及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大意义,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的7项措施,即加强对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推进大健康信息化。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医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01-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proposed seven measures to promot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 strengthening macroscopic plan and top-level design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CM information among regions, enhanc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e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ing intelligent TCM med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TCM big dat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nlarged health.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TCM medical services;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s; mobile telemedicine; big data

在“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疗需求,智慧医院、移动医疗等新型、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發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等。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推进中医医疗在贫困、边远地区及农村基层的应用,进而发展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改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的建设,则是“互联网+”在中医药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护理于一体的远程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平台。

1 互联网医疗的基本概念

根据涉及业务领域不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又可分为:互联网健康与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两大类型。互联网健康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医疗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社交、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健服务,侧重于面向健康或亚健康人群,部分兼顾轻患者群;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主要是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服务,从预约挂号、缴费支付、就医指引、在线医疗咨询和转诊等医疗辅助业务,逐步深入到网上医疗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在线手术指导和电子处方等诊断治疗类的医疗核心业务,侧重于面向患患者群。两大类型之间存在部分交互重叠和自然过渡,以及相互衔接关系[1]。

2 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大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投入,积极推进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很多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也已联手尝试研究建设智慧医疗。宁波“云医院”,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信息技术,初步打造了一个含有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226名专科医生的健康医疗平台,患者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预约医生,进行病情咨询、网上诊疗等服务[2]。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乌镇互联网医院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知名专家(包括中医专家)签约,实现网上名医预约、远程就诊、视频问诊、查看诊断结果与处方、在线购药、药品配送等服务。2015年,中医智能云平台落地浙江省海盐,实现了全国第一个县域部署[3]。随后,该平台相继在湖州、余杭、富阳、苏州等地展开合作,积极为患者提供线上中医医疗服务。春雨医生、橙医生、好大夫网等为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患者和患者之间构建一个线上互动交流平台。此外,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健康服务市场,阿里巴巴发挥支付宝的优势,协助医院建立互联医疗服务体系。而腾讯则是以微信为立足点,实施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方案,通过微信即可实现在线支付、挂号预约、接收检查报告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2]。

“互联网+”时代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组织模式产生严重的冲击,突破了多年来医改的棘手难题,在医改目标的实现上又进了一步。

2.1 共享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将部分闲散、碎片化、低利用度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整合与优化匹配,更有效地对接医疗供需双方,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医疗资源,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控制费用、提高质量,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同时,海量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医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挖掘,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状态,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

2.2 提高服务效率,便利民众就医

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使群众就医获得技术红利,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和便捷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在经历着以医疗机构为中心,特别是以城市大医院为中心的服务,走向分散化、社区化,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把医疗服务送到患者手边,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

2.3 再造医疗流程,重构就医方式

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建立不仅能够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就医方式,而且尽可能整合优质医生资源,使患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互联网接受线上诊疗[2]。同时,将传统的医疗过程分解为线上、线下部分,突破传统医疗流程的桎梏与束缚,除必须当面处理的医疗作业外,将其他环节均纳入网络流转,整合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的高效、快捷、低耗的全新流程。

2.4 拆分传统医疗机构,重组新型医疗实体

互联网医疗首先将挂号预约、缴费支付、诊后随访等外围业务从医疗机构内部剥离出来,交由院外实施,进而推动医院将简易门诊、辅助检查检验、处方外购、药物配送、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可拆分的诊疗业务外放,医院只保留手术、住院诊疗、重症监护、急诊抢救等必须在专业化场所集中实施的诊疗业务,实体医院向网络虚拟医院转移。

2.5 突破传统模式,推送服务到人

网络医疗服务能够通过手机或其他传感设备终端,为医疗健康服务人群实施移动伴随式的服务保障,无论是在固定的办公、居家场所,还是在出行或移动状态,都可以提供健康动态监测、医患实时交互等多种服务内容,使得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随时伴随着服务对象个人。

3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措施

中医药信息化是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调查显示,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55.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64.4%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初步建立了共享数据中心和共享网络,132所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4]。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立了大量中医临床数据库,方便快捷地进行中医临床数据的收集、储存、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5]。

然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投入不足、应用不深入等问题,采取的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大量信息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形成了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岛,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強[6]。

为更好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应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

统一标准和规范,将中医药信息化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主动融入卫生信息化大平台,共用基础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为安全、快捷的中医药服务。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创新中医医疗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综合防治水平。

3.2 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

建设国家、区域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中医药电子健康档案和中医电子病历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共享[7]。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力度。本着“填平补齐、互联互通”原则,对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的部分地市级和县级中医医院进行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同级综合医院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在中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电子病历的实时更新,提高信息质量[8]。

3.3 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

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加强中医药数据元数据、中医药语义系统、中医药临床术语集、中医药行业电子认证服务技术标准等信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相关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订,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9]。

3.4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以院校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补充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规范、可持续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中医药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加大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培训,提高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信息素质和应用技能[9]。

3.5 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

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10]。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疗”,鼓励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云医院、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等研究与建设,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11],开展中医智慧医疗云平台研究和试点,实现中医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培训等功能,为民众提供更为方便、更为快捷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12]。

3.6 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

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筹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融合,加快推动中医药大数据系统建设和应用。统筹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疾病和健康管理从院内向院前、院后延伸[13]。实现中医药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康管理等综合信息整合与共享,促进信息化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决策支持,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3.7 推进大健康信息化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库技术,整合、汇集古今中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和科研数据,研究开发面向临床中医专业人员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目标的临床决策辅助人机互动系统[8],嵌入临床决策系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研究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以养生保健、疾病咨询为目标的知识库,通过建立微信、APP客户端等移动平台,推送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逐步形成个性化、智能化健康管理与决策支持,为提升民众健康素养服务。

4 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于超级电脑“沃森”的认知计算能力,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大大突破了目前传统医学知识库对结构化数据的限制,从而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快速学习知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技术,凭借从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迅速给出诊断提示和治疗意见[14]。借鉴IBM的认知医学经验和互联网技术,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智能技术借鉴过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建设,建设自主可控的中医“沃森”,搭建高效、精准、低成本、广覆盖的普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交互式个性化辅助诊疗、在线健康服务、药物创新、人才培养等,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国家战略,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宁义.互联网医疗的认识与思考[EB/OL].[2016-06-08].http:// www.hit180.com/21594.html.

[2] 曹力,汤少梁,许可塑.“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前景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9):68-70.

[3] 新华网.中医智能云系统落地海盐,中医云时代来了[EB/OL]. [2015-12-07].http://www.zj.xinhuanet.com/ylyw/2015-12/07/ c_1117372820.htm.

[4] 栗征.大力發展“互联网+中医药”[N].中国中医药报,2015-08-03(001).

[5] 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 451-455.

[6] 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19-722.

[7] 罗朝淑.我国将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N].中国医药报, 2015-08-11(004).

[8] 人民网.中医药“十三五”:确定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EB/OL].[2015-08-06].http://scitech.people.com.cn/GB/n/2015/0806/c1057-27417552.html.

[9] 肖勇,沈绍武.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3-5.

[10] 周驰.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药可持续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 2015-08-26(003).

[11] 涂云林.“互联网+中医药”让中医药年轻化[N].经济信息时报, 2015-09-16(005).

[12] 刘鸿燕,郭珉江,胡红濮,等.“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信息化需求与惠民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12):2-7.

[13] 黄明安,张露.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6(1):37-39.

[14] 杨敏.机器人医生沃森将如何改变世界?[EB/OL].[2015-01-13]. http://www.stdaily.com/jiankang/yldsj/201501/t20150113_933355.shtml.

(收稿日期:2016-07-20)

(修回日期:2016-08-08;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大数据
糖尿病的移动医疗分析
试析互联网+医疗在医院中的应用
医院移动助医APP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互联网+”背景下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物联网技术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面向移动医疗的私有云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