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培并举多元平台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

2017-04-11 23:31王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

王丽

摘要:基于对“行动研究”理论的认识,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多措并举,通过“快通道、灵活化”引进,“阶梯式、团队化”培养,“多平台、双能化”提升,积极打造“研、技双能”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双能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49-03

近年来,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品牌强校,事业快速发展,先后被认定为省四星级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质量要提升,师资是关键。在从重数量扩张向重内涵建设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努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引培并举,通过“快通道、灵活化”引进,“阶梯式、团队化”培养,“多平台,双能化”提升,打造“研、技双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及事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背景与目标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其中,专业教师素质更是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恰恰是很多职业学校的短板。通常,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相关学科或专业转行的教师;二是近些年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中招考进编的教师;三是极少数从企业招聘来的人员。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着结构与质量上的先天不足。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师群体存在总体数量不足、教学钻研精神不够以及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多措并举,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其专业化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基于对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John 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等人提出的“行动研究”理论的认识,我们针对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问题,把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研、技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二、过程与成效

学校细致规划、统筹安排,通过强化快捷引进、刚性培训和科学培养,来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与素质的优化与提升。

(一)“快通道、灵活化”引进

办学自主性不强、人才引进渠道不畅一直是很多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2013年,地方政府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聘用和引进教师实施办法》,为急需引进的专业教师开辟了绿色通道,支持学校面向社会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来校任教,同时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学校聘请紧缺专业教师予以资助。几年来,学校共引进、特聘专业教师20余名,其中有近半数为专业紧缺的高技能型人才。2014年,为建设校内“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心,学校高薪特聘德籍专家及国内顾问各1名,从企业引进3名培训师。这批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发挥了很好的技能领军作用。

同时,学校还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各专业技能人才库,根据阶段性的教学需要聘请高技能人才来校开设讲座、指导教研或任教,年均聘请兼职教师占比20%以上。这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既是专业师资的有效补充,也成为学校了解行业企业最新材料、最新技术动向的窗口。

(二)“阶梯式、团队化”培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规律可循,根据美国学者卡茨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阶段(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理论以及格林豪斯的生涯发展理论,学校按照合格—骨干—學科带头人—名师的成长规律制定了“阶梯式”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求教师1年入门、3年达标、5年成骨干。学校从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科研、教学成效等五方面分层次为教师不同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达标”期教师,教案要规范,课堂教学良好,至少发表专业论文1篇,专业教师必须取得技师以上技能证书等。同时以“师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双师工程”以及“培训工程”等五大系列活动的开展来推动教师成长。如开展“青蓝工程”,学校要求指导教师要做到“每月五个一”:每月听一节课、检查一次教案、手把手教一项操作技能、开一节示范课、交流指导一次。新教师做到“过四关”、“练五能”。“四关”即备课关、板书关、语言关、仪表关;“五能”即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文化知识功底及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的适应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开展“双师工程”,每个专业系均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落实企业实践经费补助政策,大力营造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安排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强化校系两级分层考核,推动教师深度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服务。学校重视校本培训,强化专题、专项的针对性培训,如2016年暑期就先后组织了50名教师参加了信息化教学专题提升培训、30名教师参加了“双元制”教学模式培训。

其次,学校充分发挥名师及骨干教师的榜样与引领作用,分级组建了1个省级、4个市级、2个校级“名师工作室”,2个“创新工作室”等以专业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覆盖学校1/3以上师资,力促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如物流专业、数控专业、电子专业分别从企业引进了3名高级工程师,并组建了名师工作室;计算机、艺术等专业以骨干教师为引领,联合企业,打造了以项目特长为标志的模块化专业教师团队。学校还以名师团队为基础,坚持每月开办一期“名师沙龙”活动,就中高职衔接、信息化教学等热点主题展开研讨,在锤炼名师的同时,也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成长。

(三)“多平台、一体化”提升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锻炼,教师培养还需要多种平台推动其思考、探索与提高。学校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多元化的平台,着力打造“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研、技双能”的双师型团队。

一是校内外基地的实践平台。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尹鑫公司,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江减传动等企业合作的“校中厂”、研发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淮微集团共建的“厂中校”等平台,为教师深入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各类竞赛平台。学校出台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技能、创新、两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推动教师深度开展教学实践;三是教育教学研究平台。学校创新教学研究方式,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动其深刻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如为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实行“大小教研”相结合的形式,“大教研”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小教研”由各专业教研组分头组织。如每学期初组织的“说专业、说课程、说教学”的“三说”活动,名师的示范课活动以及两课评比、微课、信息化竞赛选手的展示活动等等,均为全校的“大教研”。各教研组的“小教研”活动,形式更为灵活,也更具针对性,如校内集体听评课,集体备课、备赛,校外企业考察、调研,项目开发等等。四是培训研修平台。除了100%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外,学校还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提升学历、技能等研修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对获得研究生学历、技师以上资格证书,以及入选市以上人才项目等均有经费支持。多元平台的搭建,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十二五”以来,学校专业教师中有3人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人获全国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一等奖,6人获省技能大赛一、二等奖,3人次获省教学成果评比一、二等奖,师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5项。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61项,主持或参与开发省数字化教学资源14门,出版教材19部,发表或获奖论文300多篇,4名教师获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师(AEVO)资格。

一系列实效性强的举措,使学校近年来的教师结构与素质得到显著优化,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由75%增加到85%,高级职称比例由25%增加到30%,研究生比例由11%增加到20%。培养了大批骨干师资,学校现有省特级教师3人,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3人,省中心教研组成员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8人;1人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人入选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入选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3人入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5人获得“感动淮安教育”十大人物、“最美教师”、”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这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既夯实了学校的基础能力,也在省、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反思与总结

(一)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

要加强调查研究,分析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措施浮于表面,难求实效。同时查找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研究提出从根源上解决的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正。

(二)教师培养规划制定要遵循规律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学校制定培养规划与举措时要遵规操作,同时要根据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辅以考核评价标准及方式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才能让培养举措落到实处。

(三)教师培养平台创设要有针对性

由于竞争的压力与自我提升的需求,当前各级各类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和期待,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存在培训方式与内容脱离教学实践、参训教师主动性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管理者要善于创设多种平台,通过方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培养培训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不同问题。

(四)教师培养活动要强化行动研究模式

在各种培养培训的活动中,要推动教师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鼓励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地对自己乃至同事的行为进行回顾、诊断、自我培训、监控和自我调适,以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样,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最终达到增强专业能力,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美育教师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