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城市”的理念、内涵与展望

2017-04-11 15:50张曼胤崔丽娟郭子良雷茵茹李梦洁王贺年杨思魏圆云肖红叶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态

张曼胤 崔丽娟* 郭子良 雷茵茹 李梦洁 王贺年杨思 魏圆云 肖红叶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 河北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 衡水 053000)

“湿地城市”的理念、内涵与展望

张曼胤1,2崔丽娟1,2*郭子良1,2雷茵茹1,2李梦洁1,2王贺年1,2杨思1,2魏圆云1,2肖红叶1,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 河北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 衡水 053000)

湿地可为人类提供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等多种生态服务。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人类对城市湿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近些年,《湿地公约》相继提出了“湿地城市”及其认证标准和工作流程等。结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城市化快速增长、城市湿地功能衰退的历史背景,对“湿地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湿地城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开展“湿地城市”认证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落实有关生态保护政策,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湿地;湿地城市;城市化;内涵;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湿地的需求越来越多(Bertrab et al,2010)。城市仅占地球表面的2%,但其使用了世界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所有废物的70%(张明顺等, 2015)。人们迫切需要在城市化和生态安全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因而近几年相继提出了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和海绵城市等建设理念,并不断推进(吴琼等, 2005; 国家林业局, 2009;张红卫等, 2009)。湿地作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及空气、生态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李文华等, 2002; 崔丽娟等, 2006)。合理利用湿地,避免城市发展造成湿地的进一步退化,使湿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也为未来我国城市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我国“湿地城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1 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

过去30余年中,在人类活动日趋频繁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类型天然湿地均呈现萎缩、消失的变化趋势,已造成我国30%以上的天然湿地消失(牛振国等,2012)。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直接导致了全国地表水水质堪忧,2016年我国60%以上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属于Ⅲ类及以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

1.2 城市化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成倍增加,历年平均增长率在4%左右,城市化水平已经提高到了50%以上(方创琳,2009)。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质量明显低于其城市化增长率,城市化进程过快可能超出其空间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方创琳等,2011)。预计到2030年,我国仍将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未来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市场、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约束(方创琳,2009;巴曙松,2010)。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其所取代,其中湿地成为城市化过程中退化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鞠永婧, 2015)。

1.3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

当前我国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特别突出,如湿地的洪水调蓄、水质净化、补充地下水等功能衰退,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李文华等, 2002; 王浩,2011)。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受季风控制,降水集中,汛期洪水来水量较大。近些年由于城市及其周边湿地的洪水调蓄功能不断减弱,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如2011年南京“7.18”暴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2015年长沙“4.7”暴雨等。同时,许多大中型城市还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问题,如保定、北京、沈阳等城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赵微, 2005; 安波, 2010)。此外,湖泊、河流等湿地的大面积消失,使城市内湿地的水体净化功能出现了问题,部分城市地表水污染严重,城市地下水水质恶化(高存荣等, 2011; 郑利杰等,2016)。

2 “湿地城市”的理念及其提出过程

国内外对城市湿地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都是重要的规划布局要素和对象(Tilton,1995),如古罗马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与河道、古中国的江南园林等。而将城市湿地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研究,在20世纪末逐渐成为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但“湿地城市”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2012年《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1)通过第XI.11号决议:鼓励缔约方探讨可能的“湿地城市”认证计划,为与湿地建立积极关系的城市提供品牌塑造的机会,提升城市知名度,这是“湿地城市”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Ramsar, 2012)。

2014年,韩国和日本开始了试点“湿地村”的认证,并组织召开了“湿地村”认证的相关标准研讨会(Ramsar,2014)。初步提出了“湿地村”认证的相关标准:①必须与国际重要湿地有联系;②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实现湿地合理利用的目标;③认证时还应考虑湿地的价值和效用,湿地保护管理的相关规划、政策也要被考虑进来;④应有独立的机构进行“城市湿地”的认证和连续监测。

2015年《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2)决议XII.10提出,批准各缔约方自愿建立“湿地城市”认证系统,城市毗邻国际湿地或符合相关标准的城市可认证为“湿地城市”,并提出了《湿地公约》的“湿地城市”认证标准。“湿地城市”必须全部满足以下7个条件:① 候选城市必须拥有一处或多处国际重要湿地,或其他重要湿地的全部或部分,毗邻或位于城市中,为该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② 采取了相应措施保护湿地及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完整性;③ 已经实施湿地恢复或湿地管理措施;④ 考虑城市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对湿地的挑战和机会;⑤ 鼓励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湿地宣教中心来宣传湿地保护,提高湿地保护公众意识;⑥ 城市已经建立一个“湿地城市”认证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提交给《湿地公约》相关文件的技术支持,履行认证义务;⑦ 城市湿地提供了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等生态系统服务(Ramsar, 2016)。《湿地公约》也给出了“湿地城市”具体的认证工作流程,并已将“湿地城市”认证列入工作重点。“湿地城市”尝试通过一种类似“国际重要湿地”的认定管理形式,加强城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提高其生态系统服务,推动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湿地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3.1 相近的概念

“森林城市”的提法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而在80年代被引入我国。在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化。2004年,在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贵阳率先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李新平等, 2011)。国家森林城市评定涉及城市规划、树种选择、水系连通性等综合指标,以及城市森林覆盖率、森林生态网络、森林健康、公共休闲、生态文化、乡村绿化等特殊指标(国家林业局, 2007)。我国的国家森林城市发展较快,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11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城市”的提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雨洪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暴雨、洪水等自然事件的能力,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李俊奇等, 2015; 杨阳等, 2015)。目前,我国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包括第一批16个、第二批14个。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与规划中,湿地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2000年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采用了人工湿地收集和净化雨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2007年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冼宁等, 2016);类似的湿地生态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俞孔坚等, 2015)。

3.2 “湿地城市”的内涵

城市漫长的演化历史表明,湿地不仅是城市最重要的建设条件,而且已经成为其城市景观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是古罗马城那种单纯的发达管道排水和蓄水工程,而是如我国江南古老的水景园林、北京古老的皇城一般城市规划建设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城市发展模式。这与“海绵城市”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区别(仇保兴, 2015)。“湿地城市”更加注重通过城市湿地的整体恢复和保护,达到为人和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修复和提升城市湿地的“肾”功能,进而减缓自然灾害过程、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多元化目标。

从本质上而言,“湿地城市”是基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的,其不仅强调人类在城市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注重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并特别强调了湿地作为生物栖息地的角色。而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仍然以人为核心,强调人为措施和人工构筑物在排洪蓄水中的作用,通过“海绵体”等建设,使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通过管网、泵站实现水资源管理,从而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北京建筑大学, 2015)。“湿地城市”与其具有明显的区别,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和提升,达到有效调蓄洪水、净化水质和补充地下水的目标,并为人类及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生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湿地城市”与森林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湿地城市”更加注重其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人类福祉等,而森林城市特别重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和城乡绿化等。

4 “湿地城市”研究展望

4.1 “湿地城市”的定位

“湿地城市”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对我国的湿地保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如何定位未来“湿地城市”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现有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17年,我国已经开始了“国际湿地城市”认定工作,并提出了其提名暂行办法。未来应基于我国城市湿地建设与管理利用的现状,在广泛调研、分析“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等概念和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湿地城市”的未来定位,明确其能给城市居民提供的福祉,开展不同尺度和区域“湿地城市”建设定位的研究,并进一步规范我国“国际湿地城市”认定提名工作。”

4.2 “湿地城市”认证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

结合我国城市和湿地分布的特点,从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管控技术等层面出发,开展“湿地城市”的建设限制因素、发展优势和认证标准等的研究。开展影响“湿地城市”评定的湿地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湿地生态质量、湿地管理机制等具体指标的定量化研究,提出我国“湿地城市”认证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结合我国湿地管理现状,开展“湿地城市”认证程序和管理机制等研究。此外,不同区域的“湿地城市”的评定标准是不一致的,比如我国的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别,必须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认定标准。

4.3 我国“湿地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

从政策法规、经济、社会、技术4个层面探讨“湿地城市”的建设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政策法规层面主要分析红线管控的法律法规、财政政策、部门协调机制、考核标准与方式、监督机制等;经济层面主要分析土地权属、资金来源、经济效益等;社会层面主要分析社区共管、宣传机制等;技术层面主要分析城市湿地建设技术、湿地监测技术、合理利用技术等。

5 结语

城市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野生动植物生境质量的好坏。一个将湿地元素与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有机融合的“湿地城市”,能够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展现城市湿地特色,提升其城市综合竞争力。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耕地、林地、草原、湿地等并列作为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中涉及湿地等相关研究还较为欠缺,难以满足未来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需求。同时,未来几年“湿地城市”的认证也将成为《湿地公约》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开展“湿地城市”认证研究和实践尤为重要,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对于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湿地公约》履约提供技术支撑。

安波.2010.保定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地下水,32(5):42-43

巴曙松,邢毓静,杨现领.2010.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的前景与挑战[J].改革与战略,26(5):79-83

北京建筑大学.201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2006.湿地功能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3):18-21

方创琳,王德利.2011.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30(11):1931-1946

方创琳.2009.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9(1):19-25

高存荣,王俊桃.2011.我国69个城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32(5):581-591

国家林业局.2007.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J].中国城市林业,5(3):57-59

鞠永婧.2015.多尺度下快速城市化与湿地变化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李俊奇,王文亮.2015.基于多目标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与展望[J].给水排水(4):1-3

李文华,欧阳志云,赵景柱.200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李新平,李文龙.2011.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40(2):33-36

牛振国,张海英,王显威,等.2012.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J].科学通报,57(16):1400-1411

仇保兴.2015.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1):1-6

王浩.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其科学应对.中国科协第十三次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3215955/n13216711/13324916.html,2011-9-21.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2005.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5(8):2090-2095

冼宁,王洋,彭会会.2016.探析城市公共空间中湿地景观设计:以天津桥园为例[J].设计(3):146-147

杨阳,林广思.2005.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3):59-64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2015.“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39(6):26-36

张红卫,夏海山,魏民,等.2009.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指导“绿色城市”建设[J].中国园林,25(9):28-30

张静,江生荣,钱振晗,等.2009.我国湿地概况与发展趋势[J].江西林业科技(2):46-48

张明顺,王义臣.2015.城市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与对策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28-32

赵微.2005.基于GIS的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郑利杰,高红杰,宋永会,等.2016.我国典型城市地表水水质综合评价与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6(3):252-25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7.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

Bertrab A V, Zambrano L, Lindigcisneros R. 2010.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a Mexico City wetland restoration ef f ort[J]. Ecological Restoration, 28(3): 343-353

Ramsar. 2014. Ramsar Implementation in Japan[EB/OL]. http://www.ramsar.org/news/ramsar-impleme- ntation-in-japan, 2014-5-14

Ramsar.2012.Resolution xi.11: principles for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peri-urban wetlands[EB/OL]. http://www.ramsa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library/cop11-res11-e.pdf, 2012-6-13

Ramsar. 2016.Wetland city accreditation nomination form [EB/OL].http://www.ramsar.org/document/wetland-city- accreditationnomination-form, 2016-3-17

Tilton D L.1995. Integrating wetlands into planned landscapes[J].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32(3): 205-209

The Conception, Connotation, and Prospects of “Wetland City”

ZHANG Man-Yin1,2CUI Li-Juan1,2GUO Zi-Liang1,2LEI Yin-Ru1,2LI Meng-Jie1,2WANG He-Nian1,2YANG Si1,2WEI Yuan-Yun1,2XIAO Hong-Ye1,2
(1 Institute of Wetland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Services and Restoration, Beijing 100091;2 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of Hengshui Wetland, Hengshui 053000, Hebei)

Wetlands can provide human with various kinds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regulating and storing flood,purifying water body, providing supplementary groundwater, etc. In the future, the demand for urban wetlands will be increasing greatly, since urban wetlands had been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Ramsar Convention successively put forward the "wetland city" and its certif i cation criteria and work process, etc.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rapi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functional retrogression of urban wetland, the concep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wetland city" were discussed,and further researches of "wetland city" in China were prospected.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city" would create beneficial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city, implemen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enhance the level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Wetland; Wetland city; Urbanization; Connotation; Prospects

10.3969/j.issn.1673-3290.2017.04.14

2017-07-0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YBB2017ZA002-5)资助

作者介绍:张曼胤(1979—),男,辽宁沈阳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湿地保护管理、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E-mail:cneco@126.com

*通讯作者:崔丽娟(1968—),女,吉林白城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湿地生态研究。E-mail:lkyclj@126.com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