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获诺贝尔奖的季节,已经不再遥远了

2017-04-12 17:35烧伤超人阿宝
飞碟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医学奖诺贝尔奖创造力

烧伤超人阿宝

2017年3月12日,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在科学圈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科学》杂志同期刊发了中国学者4篇关于基因研究的文章。

这个轰动不小,因为《科学》杂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在其上发表论文极其困难。科学家一生能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都足以引以为豪,而这次中国科学家竟然同时发表了4篇。

这个轰动不大。因为最近几年,中国科学家频频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这次也不算是大新闻。

这说明中国目前已经不止一名科学家、一个科研团队在不断接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曾经是扎在中国人心中的一根刺。

在笔者上学的时候,很多人痛心疾首地追问:为什么偌大的中国竟然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诺贝尔奖历史上仅有的几个华人获奖者都不是中国国籍?

即使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教授凭借1972年的成果以84岁高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种追问依然没有停止。

很多人认为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毁掉了孩子的创造力,所以中国人始终得不了诺贝尔奖。这种说法曾经如此普遍和流行,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其中极其明显的逻辑错误。

大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奖时都已经不再年轻。諾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平均获奖年龄为59岁,最高年龄87岁。

目前和之前参与诺贝尔奖竞争的是我们前几代的科学工作者。这些人中除了极个别的像屠呦呦这样的特例,大部分都没有达到诺贝尔奖的水平。这不是他们的责任,10年“文革”,使科学工作者有的被毁掉了小学、中学教育,有的被毁掉了中学、大学教育。他们能在困难的环境下苦苦坚持下来,为我们这代人打好基础,已经极为难得。

在目前的科研工作者当中,第一批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完完整整地完成了规范严格的教育和科学训练的,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但他们还过于年轻,还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冲击诺贝尔奖。中国长期得不了诺贝尔奖,不是什么应试教育毁掉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是尚未到收获的季节。

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打开国门,那时候,贫穷落后的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到令人绝望的地步。曾经有出国考察的老党员面对发达国家的富足繁荣,难过得偷偷躲在没人的角落痛哭。

如今,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高铁、核电、移动通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发展得实在太快了,这一梦幻般的成就来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有些人觉得不真实、不踏实。他们总是忧心忡忡,觉得中国马上要崩溃。那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历史不断提醒我们,让我们总是不踏实,让我们总是苛刻地审视自己。

但是,再看看我们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优异表现,我相信,中国大量收获诺贝尔奖的季节,已经不再遥远了。

猜你喜欢
医学奖诺贝尔奖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诺贝尔奖知多少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细胞运输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