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2017-04-12 19:37
读者欣赏 2017年4期
关键词:画像石西王母伏羲

汉画像石呈现出的另一番景象—神仙世界可谓千姿百态、雄奇瑰丽。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传说中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还有三足鸟、九尾狐、灵芝、麒麟、羽人等。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刻有这些内容的汉画像石,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西王母日月合璧图

西王母、东王公

即便在今日中国,大概也没有谁不知道西王母的大名。西王母是汉代人们崇奉的诸神中最重要的一位。西王母之名,最早可追溯至殷卜辞中“西母”二字,至西周,青铜器上出现有“王母”字样。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其信仰至晚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特别是汉画像石足以表明,汉代是西王母信仰的鼎盛时期。

首先得力于汉代官府大力提倡,将其列为专祀的对象。《太平御览·礼仪部》引《汉旧仪》说:“祭西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长奉祀。”而在民间,西王母更是人们信仰的主神之一,被尊称金母、王母、西姥、王母娘娘。那时民间百姓心中的西王母就像西方的救世主一样具有神圣的力量。西汉末年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几乎是席卷全国的崇拜西王母运动。《汉书》对这场运动有3处记载,其中以《五行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时在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正是天寒地冻、袖手围炉的日子,忽然传言四起,人人惊慌,奔出家门,持稿或棷,传相付与,就像今天的接力赛,曰行诏筹。道中相逢,多至数千人,有的披头散发,有的光着脚板,有的砸门不开索性撞断门闩,有的不顾斯文干脆逾墙而入,有的乘了车骑奔驰,甚至动用了国家上传下达的官驿,历经郡国26个,至达京师。那整整一个夏天人们是在动荡不安里度过的,京师郡国的百姓们聚会里巷阡陌,设祭礼,张博具,载歌载舞,诚惶诚恐向西王母祈祷求告。忽然又有人发起了传递护身符的运动,说西王母告诉大家,凡是佩戴此符者平安无事。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这一场如火如荼的恐怖浪潮直到秋天才得以平息。

同书《哀帝纪》也有相同记载:“(建平)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有专家统计,仅巴蜀地区出土的1000余种汉代画像砖的拓片中,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各种神祇内容的拓片就占200多种,而据1995年出版的《陕北汉画像石》一书收录,约120多个汉墓中,西王母图像就有62幅之多。人们如此崇拜西王母,是因为汉代人认为她老人家掌管着不死之药,掌握着凡人能否成为神仙的大权。人们之所以在墓中大肆描绘、供奉西王母,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能平安抵达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

风火雷神施战图

其实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位司瘟疫、掌刑罚的神,居住在昆仑山,披发戴胜(玉制的头饰),豹尾虎齿,是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到了汉代,在《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宾于西王母”的记载,西王母在这里成了预卜生死、能歌善舞的女王,第一次被确定为女性。而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被描绘成了容颜绝世的年轻女神,她不甘寂寞,格外垂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凡与之约会。就这样,在富于想象、善于造神的汉代先民手中,西王母的形象由模糊趋向清晰,由怪异趋向可爱,由半人半兽到长寿的老妇人再到美丽贵妇人,最后成为救济灾难、保佑赐福、法力无边的主宰之神。 而西王母居住的仙山洞府昆仑,也成了洞天福地—《山海经》为我们作了诗意的描绘,这里宫阙壮丽,园圃精美,到处是奇花异果和珍禽瑞兽。因为西王母来自于西方,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镇守西方的动物是白虎,百兽之长的白虎可以辟邪;为西王母制造仙药的是玉兔。因此,凡带有玉兔、白虎的特征就可以保一生平安,且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在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图像中,无论是神还是兽,多被改造成兔或虎的耳朵,人的发髻也模仿虎、兔成了双丫髻。流风所及,就出现了后来的“虎头帽”和“兔耳帽”服饰,凡穿上这样一件服饰,就可以辟邪长寿。

在《山海经》《史记》等早期文献里,只有对西王母的记载而无东王公。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所指出的,东王公只是西王母的一个镜像,他被创造出来的时间不早于公元2世纪。中国历史博物馆信立祥推测的时间略早一点。他认为,东王公是在大约东汉章帝、和帝之间(76-105年)创造出来的。

东王公左右侍者为鸡首人身像和马首人身像。东王公的特殊冠式—山形冠,和它肩头的双鸟与两侧的龙,是作为神性象征出现的。在汉画像石中,有一些东王公与西王母组合的图像。有的是东王公与西王母同刻于一幅画像中,有的是把他们刻绘在汉墓或者祠堂中对应的位置上。南陽汉画馆升仙厅的东王公会西王母汉代画像石,其内容为:东王公与西王母端坐在悬圃之上,旁有玉兔捣长生不死之药,上有仙人骑天鹿和希有大鸟。《神异经》载云:“昆仑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张左翼覆东王公,张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

出行庖厨典故图

东王公又名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东王公的信仰可能来源于古代的太阳神崇拜。《集说诠真》载云:“东王公为男仙之主,西王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神异经·大荒经》将东王公的形象描述为:“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虎尾,载一黑熊。”于是在汉画像石顶端,往往以西王母或东王公为核心,辅以捣药兔、羽人、蟾蜍、九尾狐等众多次生图像,组成一个结构层次分明的图像系统。也常常有这种形象:西王母端坐,其左右为人首蛇躯的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的尾部交缠在一起,西王母正好端坐其上,在伏羲女娲交尾之下,又有两只九尾狐背向而立,它们的尾部也相互叠压在一起。可见,西王母在汉代不仅掌管长生仙药,还能让妇女多生育。因此,汉代人视西王母为“生育之神”,民间还有祭西王母求子之俗。

与其他天神轻车简从经常独往独来相比,西王母和东王公一出场,都是侍从拱卫如众星捧月。相随出现的主要物象有梯几、龙虎座、鼎、三足鸟、九尾狐、蟾蜍、玉兔、灵芝、羽人、鸟首人身兽、马首人身兽等。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独特的标志之一,就是坐在龙虎座上或者山上。西王母、东王公身边的这些祥物瑞兽,体现了汉代人追求成仙而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是汉画像石最主要内容之一。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两位非常著名的神,传说他们具有诸多神力:伏羲发明了渔猎工具、八卦;女娲更是神通广大,既补天又造人。他们又是始祖神、生死神。由于他们能再造生命,因而受到渴望长生不死的汉代人的特别尊崇。

伏羲、女娲的形象大体是相同的,并且多是双双出现,两人分别一只手各举日、月,一只手各持规、矩(或者持一长巾,也有两手托日月的)。托日月象征是在天上,也暗示著一阴一阳,持规矩则代表传说中伏羲女娲用规、矩“规天”、“矩地”以定方圆,并暗示着造物主的身份。凡伏羲、女娲在同一画面紧邻出现,绝大多数都是两尾交叉重叠或者欲合。龙蛇等交尾暗示着交媾,表达了墓主希望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的愿望。

传说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始祖,其形象是人身蛇尾。《灵光殿赋》中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说伏羲出生于东方的华胥族,是雷神的儿子。他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发明了八卦,还结绳为网,教人打鱼。古人将伏羲誉为“百王之先”,后成为天上五帝中的东方上帝。

女娲传说是伏羲之妹,《淮南子·览冥训》曰:“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是古代治理天地的女神。《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她创造了人类,还制定了婚姻。传说伏羲和女娲后结成夫妻,汉画像石中伏羲、女娲两条蛇躯的尾巴紧紧交缠,手执规矩,盖以规矩成方圆,喻开天辟地之意。白庄画像石中的伏羲腹部有一个日轮,日轮中有三足鸟和九尾狐;女娲腹部的月轮中有蟾蜍和玉兔。

女娲、伏羲

伏羲、女娲在徐州汉画像石中屡见不鲜,其形象大都是头戴冠帻,身穿汉代人通常穿的宽袖大袍,腰部以下是蛇躯,有的还在蛇躯两侧长着一对爪子。其实这种半人半兽的神话人物形象早在战国时代已形成,屈原看到楚国先王庙壁画中的女娲像后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代伏羲、女娲的这种形象已成定制。

据《风俗通义》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帝王世纪》记载:“疱牺氏没,女娲氏代之。”当然,关于伏羲、女娲,古文献中还有许多记载和不同的说法。归结起来,人们的生息繁衍离不开这两位圣皇,他们创造人类,造福于人类。所以汉代人的墓室里经常出现伏羲、女娲的画像。

羽人

天使是指基督教等宗教神的使者。而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就是东方神话中的天使。羽人即汉代先民所信仰的仙人,古人认为仙人均有羽翼,故称羽人。各地汉画像石中都有身生羽毛或翅膀的羽人,他们或作飞翔状,或与神灵异兽嬉戏,往往伴随在西王母和东王公身旁。此类图像反映了汉代人“羽化登天”、“灵魂升天”的观念。

汉代人好神仙,追求成仙而长生不老。要想成仙,就得身生羽翼“羽化而登仙”。羽化是成仙或长生的专用术语。作为羽化的主体,羽人就是汉人想象与夸张的产物,富有浪漫色彩。《山海经》已记载有“羽民国”。羽人与不死观念的结合,早在战国后期已出现。古人认为,欲登仙,必须过羽化,“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升天”。《论衡·无形第七》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然后可以变为拥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类。古人眼里的仙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因而身体应该瘦削。至于裸露身体,大概是认为天国仙境之中没有夏暑冬寒之苦,无须穿衣。于是,裸体也成为仙人的特殊标志。羽人的职能是向凡人提供长寿所需要的仙药,如药丸、灵芝之类。羽人不只体生羽毛,其耳上耸高出头顶。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曰:“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泰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还黑,延年寿命长。”羽人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汉代人时刻幻想着能像鸟一样展翅飞翔,升入仙境,以求长生不死。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汉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与西方神话有着一定的渊源,翦伯赞先生就认为:“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而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受了变化以后的形象。”进而指出“天马、灵犀、狮子、三足鸟、傅翼虎、一足牛、比翼双头鸟之类均为外来的图案”。

四象

所谓“四象”,即青龙(苍龙)、白虎、朱雀(朱鸟)、玄武,是中国古人信奉的星宿神—四象之神和方位神—四方之神。《三辅黄图》卷三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到了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学说开始系统化,阴阳家邹衍根据前人的认识成果,将水、火、木、金、土5种物质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发挥,提出五色配五方的学说。他认为“木”象征植物,具有生长的性能,当“盛德在木”之时,便形成春天、东方和“青”的颜色;“金”可以制造工具,具有砍伐的性能,当“盛德在金”之时,便形成秋天、西方和“白”的颜色;“火”具有炎热的性能,当“盛德在火”之时,便形成夏天、南方和“赤”的颜色;“水”具有寒冷的性能,当“盛德在水”之时,便形成冬天、北方和“黑”的颜色;“土”具有滋生万物的性能,当“盛德在土”之时,便形成季夏、中央和“黄”的颜色。这样,邹衍就将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与青、白、朱、黑、黄5种颜色相配。这种说法形成后,以五色配五方的说法便流行起来,例如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而中央黄帝,等等。这样,中国古代的四象四方神便正式形成了。

四象四方神首先是作为四方星宿的代称而出现的。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即“黄道”,古人又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此即“四象”(表示星的形象)。古人又将每一象分成七宿,合称“二十八宿”。

生与再生是中国古代贤哲和帝王们时时思考的重大问题。他们坚信,死是生的极致,死又是再生之始,躯体虽灭,灵魂不泯。于是,祈求神灵佑护的意念便在居所墓葬上表现出来。

东方苍龙,即东方七宿构成的星象,是一條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作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状。南方朱雀,即南方七宿构成的星象,形类凤凰,作昂首展翅,蜷足扬尾、振奋有力之状。西方白虎,即西方七宿构成的星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摇摇,作腾云驾雾之姿。北方玄武,即北方七宿构成的星象,是一种复合的灵兽,长蛇盘绕于神龟之上。

对于象征武力、勇猛的四象,《礼记·曲礼上》卷三孔颖达疏曰:“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四方神在汉画像石里的出现,主要是起镇墓的作用,即镇守四方,驱邪除鬼,保卫墓主和他的灵魂。四象,作为守卫四方驱魔避邪的灵物出现在汉画像石上,表达了对来生充满信心的汉代先民对吉祥和长寿的祈求。

在秦汉及秦汉之后,四象四方神分别向5个方向发展:其一,依然与二十八宿结合在一起,用于天文观测和划分星区;其二,四象二十八宿被占卜家和方士用作推测阴阳命运的工具;其三,道教出现后,亦把四象二十八宿纳入它的宗教体系中,例如玄武就被演变为所谓真武大帝;其四,用于祭祀建筑和都城街道或城门的命名,表示四方方位。

用四象四方神命名都城城门和街道,大概始于汉末。三国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建太初宫,南面正门叫公车门,东西北3面各开一门,分别叫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隋代首都大兴城城中间的南北御道叫朱雀大街,皇城南门叫朱雀门。唐代长安皇城南门依旧叫朱雀门,太极宫北门叫玄武门,著名的唐初“玄武门事变”就发生于此。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又建永安宫,其北门亦叫玄武门。用四方神命名建筑,在唐以后便不多见。

另外,四象四方神作为一种纹饰,在汉代及汉以后的铜镜纹饰中获得丰富的发展。汉代王莽时期,曾流行铸造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规矩镜。

猜你喜欢
画像石西王母伏羲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伏羲画卦
女娲补天
汉风新韵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