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决策视野下的稀缺研究

2017-04-12 15:39刘家欢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刘家欢

[摘 要]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绝对、普遍的稀缺假定,行为经济学提出一种“相对稀缺”概念,即人们所拥有的资源不足以满足其需求的心理状态。由这种相对稀缺状态所诱发的“稀缺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知觉、注意、认知、以及偏好和决策等。

[關键词]相对稀缺;稀缺心态;行为决策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15 — 02

传统经济学研究假定了一种普遍的稀缺状态,即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基于此,传统经济学提出所谓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会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尽量多的财富。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则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在人们进行行为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众多无关因素的影响。而Mullainathan和Shafir则提出“相对稀缺”概念,即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所需的知觉和认知。其研究表明,重要的不在于这种普遍的稀缺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而是人们所处的相对稀缺状态所诱发的“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1.稀缺与知觉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Bruner(1947)的一个经典研究发现,人们内在的稀缺状态对于其大小知觉会产生影响。他分别让贫穷家庭的小孩和富裕家庭的小孩判断硬币的大小,结果表明,穷人家的小孩比富人家的小孩知觉出更大的硬币尺寸。

稀缺对于知觉的影响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还涉及心理知觉。Shah和Shafir(2013)的研究表明,稀缺会造成人们更稳定的价值知觉,使得他们更少地受到情境效应、可得性账户效应、及比例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利用了经典的beer-on-the-beach场景,要求被试对在两个场景下购买啤酒给出一个价格。结果表明,较低收入的被试相较于较高收入的被试更少地受到情境线索的影响,在两个场景中给出的啤酒价格更为一致。至于其所潜在的机制,Shah和Shafir解释说,处于稀缺状态的人们形成了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他们不像未处于稀缺状态的人们一样根据情境线索来对商品进行估价,而是根据其自身构建的价值尺度来估价。

2.稀缺与注意

稀缺会将我们的注意导向我们所稀缺的东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周围的食品店,在口渴的时候更容易识别出与饮品相关的词汇。物质资源的稀缺同样如此。Mullainathan和Shafir对正要离开超市的人们调查发现,那些较贫穷的被试比那些较富裕的被试能更好地说出其刚刚购买的商品价格;而向其询问出租车的起步价时,那些较贫穷的被试回答的正确率高出那些较富裕被试的两倍。稀缺使得我们目光和思维都转向那些我们所稀缺的东西、未满足的需求。

3.稀缺与认知

认知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Mani等人(2013)对印度甘蔗农民的研究发现,稀缺会损害其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从而降低其认知能力。他们分别在这些农民甘蔗收获之前和甘蔗收获之后对他们的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农民在甘蔗收获之前的流体智力及执行控制力要显著低于甘蔗收获之后。

4.稀缺与偏好、决策

稀缺改变人们知觉、注意、认知的一个结果就是影响人们的偏好与决策行为。Sharma和Alter(2012)的研究发现,在让被试选择吃M&M巧克力豆时,经济上具有剥夺感的被试比不具有剥夺感的被试消耗了更大量颜色稀少的巧克力豆。Nelson和Morrison(2005)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相似的效应:那些感到贫穷或者饥饿的男性比那些感到富裕或饱足男性更偏好较重的女性。另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热量的渴望增加了对经济资源的渴望,而对经济资源的渴望同时也增加了对热量的渴望。这些研究似乎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一种形式的稀缺感似乎可以通过对其他稀缺事物的寻求来得到一种弥补与平衡。

在决策上,似乎很难用理性或非理性来衡量处于稀缺状态的人们。在做购买决策时,他们会仔细地衡量产品的价格,并依据其自身内在的价值尺度和可能会因此所作出的权衡来行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容易表现出更为陡峭的时间贴现率。Haushofer和Fehr(2014)提出,时间贴现与收入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其机制在于穷人更容易受到负收益冲击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其伤害远大于富人。为尽量避免这种负收益冲击,穷人会更大程度的贴现未来。

5.总结与展望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相对稀缺状态的个体会产生与未处于这些状态的个体非常不同的知觉、注意、认知、及决策行为。当然,这些研究并不总是得出一致性的结果。就亲社会倾向而言,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具有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更容易展现出自利倾向,更为狭窄的内群体意识,以及更加严苛的道德判断;也有大量研究表明他们在慈善募捐时会更加慷慨,并且更愿意帮助处于困扰中的他人。虽然Roux的研究提出处于稀缺状态的个体的“竞争性”取向来为两种似乎矛盾的研究结果做出解释,但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揭示这些现象的机制上做出相当的努力。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涉及被诱发稀缺状态或是个人相对剥夺感的被试更爱冒险还是具有更高的风险厌恶倾向。目前所得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处于稀缺状态的被试的时间贴现率更为陡峭。Hall(2008)的研究也表明,处于稀缺状态的个体会更偏好较少但会一次性付清的付款方式,而不是较多但是分期付款的方式。因为后一种方式潜在的包含了可能需要冒对方违约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却表明,似乎处于稀缺状态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比未处于稀缺状态的人更喜欢冒险。或许这些冒险偏好和风险厌恶倾向具有共同的内在机制:应对资源稀缺所带来的环境的和心理方面的威胁,寻求一种心理补偿,或是在寻找一种尽快改变稀缺状态的方式等。但这都需要未来大量的研究来进行验证,这或许也是未来稀缺研究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Banerjee, A., Duflo, E. (2012).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M〕.New York: PublicAffairs.

〔2〕Blalock, J. G., Just, D. R.,& Simon, D. H. (2007).Hitting the Jackpot or Hitting the Skids: Entertainment, Poverty, and the Demand for State Lotte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66, 545-570.

〔3〕Blascovich, J., & Mendes, W. B. (2000). Challenge and Threat Appraisals: The Role of Affective Cues. [J]. In J. Forgas (Ed.), Feeling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 (pp. 59-8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Briers, B., Pandelaere, M., Dewitte, S., Warlop, L. (2015). Hungry for Money: The Desire for Caloric Resources Increases the Desire fo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Vice Versa.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1), 939-943.

〔5〕Callan, M., Shead, N., Olson, J. (2011). 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Delay Discounting, and Gambl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3(5), 955-973.

〔6〕Callan, M., Ellard, J., H. (2010). Beyond Victim Derogation and Blame: Just World Dynamics in Everyday Life. 〔J〕. In D. R. Bobocel, A. C. Kay, M. P. Zanna, & J. M. Ols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Justice and Legitimacy : The Ontario Symposium (Vol.11 pp. 53-77).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7〕Ellis, B. J., Figueredo, A. J., Brumbach, B. H.,&Schlomer, G. L. (2009).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Risk: The Impact of Harsh versus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s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J〕. Human Nature, 20, 204-268.

〔8〕Gallo, L., C. & Matthews, K., A. (2003).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 Do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Role ?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 10-51.

〔9〕Mullainathan, S., Shafir, E. (2013).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J〕. New York: Picador·Henry Holt and Company.

〔責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