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及治理

2017-04-12 12:46谢玄曦
视听 2017年4期
关键词:极化舆情舆论

□ 谢玄曦

浅析“舆情反转”现象成因及治理

□ 谢玄曦

舆情反转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快速发展,舆情反转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舆情反转在网络上一次次激化矛盾,其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媒体失责的方面,一些媒体过于追求新闻时效性,导致把关工作不到位,过度感性煽情造成舆情反转,为新闻行业敲响了警钟。二是“协同过滤”群体极化的隐性推力,这种群体性现象强化了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反转速度与强度。因此,对于舆情反转现象,应该从优化网络媒体机制、提高舆情主体的媒介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治理,让互联网环境更加绿色、健康。

舆情反转;互联网;媒体;群体

新媒体时代,舆情反转这种奇特的新闻现象时有发生。舆情反转是指受到社会极大关注的新闻事件在引起社会热议后,后期被揭露的新闻事实与前期不相符,使舆论呈现反转趋势。网络群体的舆情表达游走于不同的舆论漩涡中,主流舆论或多数派意见数次向不同方向的倾斜,使得舆情表达最终发生逆反转。①

2016年,从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再到年末的罗尔“诈捐门”事件,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舆情反转现象一次又一次激化矛盾,也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敲响了警钟,其现象背后的成因值得深思。

一、现象成因

(一)媒体失责

1.媒体抢新闻导致把关工作不到位

时效性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在新闻媒体的发展史中,更快地抢到新闻已经扎根于新闻媒体人的工作理念中。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递消息仅在几秒之中。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时效性成为了各大媒体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必争之地。

然而,新媒体快速传递消息的特性与新闻时效性的结合却带来了舆论反转的后果,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新闻事件只是部分浮出水面,却有能够在网络上吸引点击率和转发量的“爆点”。为了抢占先机和利益,新闻媒体就只是部分地报道事件,缺乏全面、深入的核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事件浮出水面的部分越来越多,原来的片面报道被反转。第二,记者明知事件的全部真相,并且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为了使新闻更能吸引受众,他们会首先确定一个带有偏向性的新闻主题,甚至不惜采用“标题党”的方式。②也就是先进行有偏向性的报道,选择性地忽略或减少另一方的报道,在双方话语权不平等的情况下报道事实,也为日后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2.新闻过度感性煽情

互联网汇集了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倾泻自己的情感。因此,互联网可以说是思想的集散地和声音的放大器。而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矛盾成为了最容易被煽动的话题。新闻事件的信息仍处于模糊的状态,但媒体看到了其中的冲突点,急于将其发布。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下发布的新闻都会突出其中的对立元素、戏剧化色彩或事件中的某一方。毫无疑问,这些新闻由于过度感性煽情,忽视了对事件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尽管会引起轰动,但事实浮出水面后,很可能出现彻彻底底的颠覆。

(二)“协同过滤”群体极化的隐性推力

“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由凯斯·桑斯坦针对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而提出,指网络平台通过同类信息搜集和网址链接,在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时又导致了“信息窄化”。③“协同过滤”产生的后果就是人们极容易被煽动,不理性的情绪容易传播。这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舆情反转,但它却是舆情反转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一种隐性的推力。它强化了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反转速度与强度,增加了网络舆情反转的频次。相关信息稍有变动,网络舆情就会震荡,甚至在短时间内发生剧变。④

例如2016年2月,江苏常州的网友“@jack光头”微博发帖称,2月9日他在导游带领下在哈尔滨松北区的“北岸野生渔村”餐厅就餐,鱼的单价分别为398元/斤和298元/斤,但结账时发现此前称重10.4斤的鳇鱼,变成了14.4斤,同时另外两种鱼也被乱写斤两,两桌饭共花了10302元。当事人与店家理论反被逼付账,挨打受伤。当地警方介入并没有解决问题,只称“解决不了先拘了”。⑤一开始网友对当事人深表同情。近几年的确出现了不少导游和旅游景点宰客的事件,因而这次的事件也掀起了一阵声讨。此时群体极化即刻显现出来,网友抱团指责店家的过错,甚至是政府无作为。该事件持续发酵,一跃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不少媒体进行转发,使之上了新浪微博“热搜”。这时事件出现了反转:发布者“@jack光头”删除了微博。这样反常的举动立刻引发了关于事情真实性的讨论。2月14日下午,涉事饭店称,店内明码实价,有客人的签字为证,但客人酒后赖账打人,后双方都报警,也提供了警方的说辞。这时的网络舆情极不稳定,网友还未弄清事情真相,还处于声讨旅游景点宰客的高度亢奋状态中,此时又分成不同的“阵营”。在微博下不难看到网友之间的“对战”,只要对方与自己想法不同,就被划为不同的群体。群体的极化不断推动着网络舆情的跌宕起伏。而随着后期一系列细节浮出水面,网络舆情迅速反转再反转,恰好印证了在网络群体极化下网络舆情的极不稳定性,以及网络舆情反转的速度过快、强度过大和频次过密。

二、网络“舆情反转”的治理建议

(一)优化网络媒体机制

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消息发布渠道。互联网信息不仅鱼龙混杂,而且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对于网络上的媒体来说,快捷是把双刃剑。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但这也形成了片面求快的竞争环境。舆情反转的新闻事件,往往是发布的媒体不加核实,为赚取点击量和转发量而造成的,其中不乏说话掷地有声的“大V”。然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却有可能对舆论造成极大的冲击,也对新闻行业的声誉造成损害。

优化网络媒体机制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加强“把关人”的作用。要减少因媒体不负责发布消息而造成的“舆情反转”现象,首先需要新闻媒体对新闻材料进行一手把关,不能任意发布消息,至少应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对于发布虚假新闻、夸大新闻事实的媒体来说,转发量只是一时利益,失去的是网民的信任和自身权威性。第二,媒体要做好舆情监测,如果舆情出现了错误的倾向,就要发挥议题设置的作用,进行具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二)提高网络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

提高舆情主体的媒介素质包括两方面,即“意见领袖”和网友适当、理性的发声。

新闻事件出现反转后,网友就需要寻求事件的真相,会在“协同过滤”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寻找属于自己的“阵营”。此时,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络“大V”当仁不让成为引导者。他们的声音在舆论引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见领袖”更应该注意言行,而不是为了粉丝数量而哗众取众。网管也应该对“大V”账号进行合理监控,在保证言论自由的情况下避免出现出格和危害社会的言论。

网友也是舆情反转的主体,然而现在网络却成了许多人情绪和压力的宣泄地,在不少事件发生之时出现各种不堪入目的粗口话甚至人身攻击。要提高网友的媒介素养,既要靠举报、监管,也需要在平时倡导广大网民正确运用网络空间话语权,弘扬正面的网络话语观,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事件。

注释:

①殷婷.网络舆情逆转研究——以网络公共事件“范跑跑”为例[D].河北大学,2010.

②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9):22-23.

③Sunstein C R.The Law of Group Polariz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002,10(2):175.

④王玉龙.舆情反转:突发事件过程中网络群体极化的角色研究——基于“天价鱼事件”的分析[J].电子政务,2016(5):16-24.

⑤凤凰网.反转再反转——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始末[EB/OL].http://mini.eastday.com/a/160217190225373.html.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硕士生)

猜你喜欢
极化舆情舆论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