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突转”,顿生波澜

2017-04-13 08:56何传跃宋燕伟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巡警步行街中年妇女

何传跃 宋燕伟

【例文展示】

罚 款

□金 光

这是冬日里的一个上好的天气。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暖融融的太阳照得小城里的人懒洋洋的。离春节没几天了,深山小县城里人头攒动,上午不到10点街面上就开始热闹起来。

步行街上走来一高一矮两名青年,穿着绿色制服,左臂上戴着“巡警”袖标,慢悠悠地在人群中轉悠。

突然,矮个儿眼睛一亮,快步走上前拉住一名正在行走的中年妇女:“你把橘子捡起来!”中年妇女惊恐地说:“我没扔橘子呀。”矮个儿巡警怒斥道:“我看见从你身上掉下来的,你还翻白眼!”中年妇女一摸口袋大惊失色:“唉,真倒霉,刚才熟人递给我一个橘子,我怕橘皮没处扔,也不敢吃就装在了兜里,咋会掉了呢!”说完转身捡起了橘子。矮个儿巡警说:“罚10块!”中年妇女哀求道:“我捡起来了还不行吗?”高个儿巡警上前“帮忙”:“那不行!我们要是不发现,有谁踩烂了,影响市容,领导要追查责任。掏吧。”中年妇女颤巍巍地从衣袋里掏出10元。矮个儿巡警接过钱说:“好了,你走吧。”中年妇女想说什么,但嘴张了几下终没说出口,走开了。

这是一条贯穿县城的主街道,前不久县里说是为了创“三优”,规定这条街一律不准通过大小机动车辆和骑自行车,保持街面干净整齐。为此,这条街被命名为“步行街”,还派了8个巡警在此执勤巡逻,凡遇违反规定的一律罚款。两名巡警忠于职守,四只眼睛在人群中不停地来回扫描,希望能发现一些可疑之处。

这时,高个儿巡警有点寂寞了,问:“这个月你完成了多少任务?”矮个儿用埋怨的口吻说:“这任务也太重了,一个月必须要罚够2000块,现在人都罚精了,实在罚不来了。”高个儿说:“上个月我就差15块,愣把我的工资扣去一半,真损!”

两人愤愤地,脸上的表情陡然严肃了许多。

高个儿巡警看见一个老头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想往下放,拉了一把矮个儿走上前。老头一转身发现了他们,咬紧牙关换了个肩又扛着走了。

高个儿停下脚步:“这老头真精。”

矮个儿笑了笑。

高个儿说:“那天有个乡下老头骑着自行车带着小猪崽上了步行街。刚开始我没理他,等他进了街我上前揪住了他,罚了他20块。不想这老头交过钱又骑上了车,到街中间我又挡住了他,又罚了他20块。老头气得脸发青,说:‘我卖两个猪崽的钱还不够你们罚款!说完气呼呼地扛起自行车在街上走起来。那小猪崽一个声地叫,惹得好多人看热闹!”

高个儿说完哈哈笑起来,矮个儿也跟着笑起来。矮个儿说:“真有意思,我那天也碰上个老头,他在步行街上抽完烟居然把烟头扔在地上。我发现后上前对他说,扔烟头罚款10块。那老头就和我讨价还价,我说这是规定,谁也不行。老头没办法,只好从衣袋里掏钱。谁知他掏钱的时候把装在口袋里的一支烟带了出来,掉在了地上,我又罚了他10块!老头肺都气炸了,心疼地蹲在地上直打自己耳光……”

太阳暖融融的,街上比刚才更热闹了。

高个儿和矮个儿都沉浸在刚才的故事之中,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当高个儿听完矮个儿的故事后,一转身望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街旁剥红薯皮。高个儿一溜步,走到了老太太面前。

“老太太,谁让你扔红薯皮?罚款10块!”

“我不知道,我拾起来就是了。”

高个儿用脚踩住红薯皮,说:“现在拾来不及了,交了钱以后再拾。”

老太太不知所措。

矮个儿巡警挤进人群,刚想替高个儿说话,突然愣住了,半天才问老太太:“娘,你咋来啦?”

(选自《乡村情感》,有删改)

精彩点拨

小说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断片,以旁观者的姿态冷峻审视司空见惯的“罚款”事件。表面上看是对社会极端现象的批判,内蕴的是对和谐社会的呼唤。

【技法提炼】

突转法

南宋文学家洪迈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或给人以强烈震撼,或让人发出由衷感叹。巧妙的结尾会把文章推至更高领地,“突转法”就是高妙的结尾方式。所谓“突转法”,就是在故事结尾打破思维惯性,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使文章收束时再掀叙述的波澜。

小说以“罚款”贯串全文,于波澜不惊中一步步向前推进,结尾叙述的是高个儿巡警“一转身望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街旁剥红薯皮”,于是“一溜步,走到了老太太面前”,弄得“老太太不知所措”;等到“矮个儿巡警挤进人群,刚想替高个儿说话,突然愣住了”,小说在矮个儿巡警“娘,你咋来啦?”的惊愕中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让读者始料不及,而细细品味又感觉意味深长。这种大出意外的结尾方式,不但强化了事件的荒谬性,增强了叙述的讽刺意味和故事的喜剧色彩,而且还渗透着作者内心真诚的呼唤和期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运用“突转法”,使文章于结尾处异峰突起,掀起读者情感上的波澜,不仅可以使文章化平淡为神奇,而且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思想情感的揭示以及文章主旨的升华。“突转法”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欧·亨利式”结尾重视的是叙述要有起伏波折,如同九曲十八弯的黄河,需要巧妙设置伏笔;“突转法”结尾重视的是力量、速度,追求出人意料的叙述效果,需要精心铺垫和蓄势。

【写作链接】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使文章出彩。运用“突转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情节的“突转”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不能违背客观情理;二是要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请运用“突转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猜你喜欢
巡警步行街中年妇女
商务部:确认5条步行街为全国示范步行街
就这样被美征服
骗子的漏洞
一场误会
漂亮的还击
问路
步行街23号
被识破的装扮
快乐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