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什么,该怎么教
——读冯铁山的《诗意语文论》有感

2017-04-13 06:08杨博翔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教学

杨博翔

在读到冯铁山教授的《诗意语文论》之前,一直有两个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一是语文因什么而教?二是语文该怎么教?关于第一个问题,尽管当前语文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到了深化阶段,但为“考试而教”的窠臼仍未脱离;关于第二个问题,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热衷文本细读、小组合作,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见明显提高。

这两个问题使我很迷茫,正是在这种迷茫与困惑中,我读了冯铁山教授的新著《诗意语文论》。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封面所吸引,淡绿色中几朵不知名的白花绚烂绽放,和书名《诗意语文论》交相辉映,一种诗的感觉扑面而来。这本书洋洋洒洒30多万言,分九章涵盖了诗意语文的含义,诗意语文情感、思维的培养,诗意语文的意义、目标设计、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诗意作文教学等方面。细读之后,我深深地为冯教授的学术素养之深、剖析问题之切所折服,而困扰我的两个问题也在读过之后迎刃而解,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意语文的魅力。原来语文应为“典雅语言修养而教”,语文可以“诗意地教”。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诚如此言,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都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而教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心中的诗意情怀是不同的,在欣赏文本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也就不同,而这种审美体验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就会在课堂中形成诗意共鸣场,从而激起审美意味的碰撞,达到和谐共生的诗意审美状态,而这才是一堂语文课最有价值的所在。这部著作是作者20多年的深邃思考和亲身践行体验的结晶,文风沉稳而厚重,观点鲜明而理性。笔者认为其显著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哲学思辨与诗意表述相得益彰

全书分为九章,几乎每一章都是从逻辑上追根溯源,从发展中发现问题,从本原处阐释问题,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气息,但同时又不失诗意美的表述。这种行文方式在学术著作中极为少见,足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每一章中,作者都会首先抛出一个大问题,然后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力图剖析出问题的本来面目,接着就会从本原出发娓娓道来,直至将问题说清楚,弄明白。在阅读完一章之后,我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古代先贤的名句以及一些充满诗情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说语文的本体问题,作者认为语文的本质非工具,非人文,而是言语实践。在具体阐述时,作者首先从本体的词源上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具体阐释为何是言语实践,言语实践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作者梳理了语文命名的流变与内在逻辑,对“诗”在字源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阐释了“诗意语文”的基本内涵,进而归纳出“诗意语文”的基本策略:情、思、理、行、语。这样的论述,可谓是逻辑严密,阐释到位。说到诗意的表述,书中不乏“一字一世界,一语一天堂”,“让学生走在寻找言语实践的路上,去相遇感动、相遇未曾遇见的自己”,“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等等。还有目录中的小标题,作者往往是以对仗的方式来拟定,比如“立足诗情,复活感性,唤醒感动;立足诗思,回归图景,协同双脑;立足诗理,多元对话,感悟人生;践履诗行,涵泳吟味,实践体验;立足诗语,讲究神韵,高扬个性”等等。这种表述巧妙地将汉语魅力与学术论述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诗意语文。

二、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

语文从独立设科起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努力,现在的语文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冯教授的“诗意语文”学说,就是基于已有的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本体论缺失,价值取向偏向工具性、应试化等问题,并依托作者近20年的“新诗教实验”等研究成果形成的独有的语文教育理论。如,书中的“诗意情感熏陶论”就具体阐述了学生诗意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诗意语文智慧启迪论”则具体解答了学生学习语文需要何种思维,如何培养的问题。全书分为九章,每章中都有相对应的理论阐释,具体回答了什么是诗意语文,为什么语文需要诗意,诗意语文怎么教的问题。但是,语文教学论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而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如果语文教育研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恐怕会有以空对空之嫌。语文教学理念是指向实践的,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要想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践行,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冯教授深谙其道,多年来,亲力亲为,带领团队,尤其是研究生团队深入一线,和中小学老师一道探讨语文教材诗意点挖掘、语文教学组织程序展开、语文教学诗意评价语言运用。本书就是在冯教授推行多年的“新诗教实验”等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所以书中有丰富的案例供读者参考。书中几乎每一章都有策略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不仅有具体的操作策略分析,还有具体的案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就拿第五章“诗意语文典雅语言论”中的第四节“典雅语言训练的基本策略”来说,作者从日常教学和特色项目两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相应策略,并在其后附上相关案例。比如田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君子比德于水”的诗意文化品味和“泗水之春”的典雅语言训练上的案例。这个案例与理论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让读者一看就懂,而且还可以学以致用。

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交相辉映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急功近利,学生真正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语文的熏陶,个人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如何能够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本应该可以获得的东西就成了当务之急。本书的前五章从宏观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诗意语文的含义、情感、思维、意义、语言五个方面,从而凸显出诗意语文的归真、求善、至美。可以说,从宏观的角度具体阐述了当前语文课堂缺失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中本应该获得什么而没有获得。这是从整个语文教学来谈,那么具体到一堂课,如何践行诗意语文呢?冯教授在书中的后四章则具体阐述了诗意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诗意作文教学的实施,从微观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上好一堂诗意语文课。这样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能使读者先具备一定的宏观视野,认识到诗意语文在寻找什么,然后可从一堂诗意语文课的微观角度,具体学习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语文课焕发其原本的魅力,能够给语文教师以切实的帮助。

除了上述三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比较突出,就是在论述每一个专题时,作者总是秉持“并列各说,以我为主”的学术原则,将不同的甚至是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平等对待,冷静评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论述语文教学要凸显谁的意义时,作者就具体评述了当前存在的文本主体性教学意义、语文教师主体性教学意义、教材编辑主体性教学意义、学生主体性教学意义四个方面,对于这些学说作者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指出了其中的优劣,进而表述了自己认为的教学意义是生成性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受到诗意语文的洗礼,还能感受到冯教授的治学严谨,学术素养之深。在书中,冯教授20余年语文教育研究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对语文教育研究的炙热之情明显可感。

语文因为有诗意而变得美丽,语文因为有诗意而充满感动,语文因为有诗意而教得精彩。诗意语文将汉语表面的灰尘拭去,使得汉语的魅力重现课堂,让学生在诗意语文的天地间遨游。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教学
诗意地栖居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冬日浪漫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